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逗孩子的时候,你有多开心,孩子就有多崩溃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父亲坐在餐桌旁,手上捏着一小块零食,递到宝宝嘴边。等宝宝张大了嘴之后,忽然,父亲又把手收回来,把零食投进自己嘴里。宝宝满脸疑惑地盯着父亲,砸吧砸吧着嘴。

第二次,父亲进行了同样地操作,再一次受挫宝宝张嘴却得不到爸爸地零食之后,满脸的不高兴,”哇哇”地哭了起来。

但父亲却笑得前仰后合,一旁的母亲也大笑不止。

看似寻常的画面,殊不知父母在这个过程把孩子心智搞乱了,原来那么可信任、可依赖的爸爸妈妈突然不可信了,宝宝感受到了爸爸妈妈的不怀好意,用哭声表达愤怒,来守护自己的边界。

从上述例子不难发现,经常被逗的孩子会产生一种无力感,他会意识到自己表达愤怒、表达边界的行为没有效果,反而会成为父母的笑料,慢慢地他就放弃抵抗。这也意味着,别的大人来逗他,只要父母不反对,同样也是可以。

这样孩子就没能形成守护自己的边界,等到他长大,因为没有边界,要么他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去侵入别人,要么就是缺乏守护边界的力量而被别人入侵。

这也就可以解释大多数青少年恶作剧的原因,这多数源于儿童时期被逗的经历。因为“逗”是一种没轻没重的行为,它让孩子成长在一个可以彼此相互侵入的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就很难建构一个完整的自我。

因此从小帮助孩子建立边界感多么重要,那么边界感从哪里来的呢?

大概在2-3岁,儿童的自我意识开始产生,原本混沌的婴儿开始频繁的对妈妈说“不”“不要”“不是”“不可以”的时候,这意味着孩子开始寻求自主感和控制感,并通过大哭和坚持对自我边界进行宣示,试图将自己和自己以外的世界区分开来,这个时候“边界”就诞生了,因此边界来源于自我意识的建立。

比如一位父亲给3岁的儿子买了一个红薯。孩子拿着红薯,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红薯皮。父亲付完钱,看着稚嫩的儿子艰难而笨拙地剥着皮,便想要帮孩子剥红薯,于是便想拿过来说:”爸爸帮你剥!

但没想到此话一出孩子哭地更厉害了,在孩子哭的过程中,父亲才慢慢听清楚了:“我不要你剥,我要自己剥”。爸爸这时才意识到,他说的话打破了孩子的秩序。于是说:“那你自己剥,好不好?”这时儿子的情绪似乎平静了一些。

但是考虑到红薯太烫,父亲下意识地就想帮孩子吹冷红薯,没想到这个举动又引得儿子大哭“我不要”,但鉴于前面的经验,爸爸开始耐心地确认每一个动作。“你是要自己吹吗?那爸爸先拿着,你自己吹好不好?”儿子哭泣停顿了一下,说“对”。

就这样,在爸爸的询问和引导下,儿子终于把红薯剥完。

从上个例子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孩子的每一句都在说“不是”,“不要”“不可以”。而爸爸说的每句话都是:“是”,“是这样吗?”“你要这样吗?”“可以吗?”这些语言正是边界最典型的语言。孩子用不、不要、不可以,来明确的划分我与你的边界,而且一点都不妥协。你看,边界意识是自然而然产生的。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父亲无法很好的理解并抱持孩子的情绪,甚至理解成一种无理取闹,那么极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伤害。比如上述例子很容易出现的另一个场景就是:

父亲忙于剥皮时,孩子愤怒地大哭起来。父亲慈爱地说:“别急别急,马上就好。”很快,他便把红薯皮剥去了一半,并把红薯递给哭叫着的孩子,但孩子却愤怒地将红薯扔到地上。这一扔也激起了父亲的愤怒。他认为孩子就是无理取闹,把自己的愤怒全部释放到孩子身上。

在这个场景中,孩子的想法是自己体验剥皮,对于他来说,这个想法是“我”的,在自己剥皮的同时,孩子也感受自己的想法能够实现的愉悦,在感受着“我”。

这是孩子自我建构的过程。而父亲的做法相当于把“我”的想法剥夺了。所以孩子特别愤怒。

其实愤怒和冲突是孩子表达和维护自我边界的信号,但如果大人不理解孩子内在发生了什么,就容易把孩子的表现解读为无理取闹,进而用更大情绪压制孩子。这种情况下,孩子有两个体验:

表达和维护自我边界是没用的,反而会招来更大的伤害。

我的想法不重要,大人的想法才重要。

不论是哪种体验,孩子都不是自己的主人,不能维护自我的边界。这样一来,孩子就很难让自我意识很好地发展起来。

儿童之所以反复强调边界,其实是出于对自我认同感和控制感的探索,“我是谁?”“我讨人喜欢吗”“我能做得到吗?”‘我能做什么?“。如果抚养者能在这时候能以合适的方式给予回应,比如,保持耐心、提供选择、给予指导、理解并尊重他们的决策,就能让孩子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理解自己的独特性,增强自主性,建立安全感,拥有属于自己的价值范围、获得清晰自我认知,并找到一个适合的自己与他人与环境相处的边界。比如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一个孩子奔向妈妈,不小心绊倒了,哇哇地哭了起来。可能他很疼,可能他被吓到了,可能他生自己的气,为什么让自己摔倒了。这些都发生在孩子内在,我们看上去就是他哭了。但是妈妈走过来,抱起他,同时拍打着地面,说:“你看,我帮你打它,你别哭了。

这个年纪的孩子其实分不清有生命的事物和没有生命的事物的区别,他只是在感觉“我”的情绪、“我”的感受,也在感觉着妈妈。但是妈妈说:“你看,我帮你打它。”这样孩子的感觉过程就被打断了,并且把注意力放在了路面上。

而且,妈妈说的“我帮你打它”,这实际给孩子传递了一个信息,就是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可以在外面找原因,跟我没关系。本质就是说,我的错都是别人的错。

一旦孩子形成了这样的意识,那么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我都是没错的。即便是我犯错了,那也是别人造成的。这就是别人来为我负责,这就是没有边界了。

因此,父母需要给予孩子空间和自己去自己做选择和感受,这是儿童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它也直接影响到孩子对自我边界的理解和设定,只有这样,儿童也能逐渐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学会保持个人边界的同时尊重他人边界,从而更好适应社会。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逗孩子的时候,你有多开心,孩子就有多崩溃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