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会经常对来访者说的一句话是:“你在这里是安全的”。
因为能让对方感到放松、被信任,不带任何压力表达出自己的需求。那这句话为什么这么重要呢?
对一个9岁的孩子,尤其是在高敏高需成长期,这句话不仅仅是语言安慰,更是在帮他构建内心世界的根基,因为它直达人类最底层的心理需求——安全感。
第一层:安全感是核心力的“地基”
当孩子感到安全时,大脑负责情绪调节(前额叶皮层)的压力反应(杏仁核)的区域才能平衡发展。反之,长期处于不安环境下就会触发“战斗-逃跑”本能,抑制理性思考。
安全感是仅次于生理需求的第二层基础需求,只有感到安全,孩子才能向上发展自信、社交、创造力等高级能力。
前面也提到过,舒适放松的环境是核心能力滋生的温床,当我们放松下来,呼吸变缓、肌肉放松,身体才可进入“可学习状态”(而非防御状态)。工作中若情绪偏激烈或者偏消沉,也一样要先处理情绪,或者暂时放在一边,否则是没法安心工作的,甚至这一天都糟透了,因为你的注意力已经被“情绪、不安”拿走了,这时当下要处理的事情和关系就排在了“处理情绪”的后面,不利于解决问题。那么给小孩安全感就是我们建立沟通桥梁的第一个关键点。
孩子从小就会对关系不断地做确认,她哭她打滚求抱抱都在向自己的内心确定你对她的爱是什么样的爱,小孩需要的爱是:“无论自己表现出什么样子——哭闹、犯错、脆弱,爸爸妈妈都不会抛弃或否定我。”这种无条件的接纳是自尊心的来源。
这样让自己好的感受体验会被小孩不断内化,形成“外界总是安全的”信念,未来会更愿意去探索和挑战。
对于9岁女孩来说,更需要明确的承诺,以换来她可以放心的说出不好意思说的东西,避免我们担心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后,女孩子会隐藏真实情绪,变得不敢说,羞耻说,毕竟大部分对女孩子的夸赞都显得不像夸赞,“真懂事”、“真乖巧”、“真讨人喜欢”等等,我就不喜欢听这些,太懂事也不一定是好事,太乖巧也许会容易受伤,我的理念是孩子要会争吵,她也不需要讨别人喜欢,知理践行就行。
看看小孩有没有以下状态,如果有一点但不多正常,如果比例较大,那我们需要调整。
1、过度讨好他人(用顺从换安全)
2、逃避挑战(不安全=我不能犯错)
3、情绪爆发(用激烈的方式测试“是否真的被接纳”)
比如:
轩宝:妈妈我今天研学玩的很开心,不想去课业班了,可以吗
我说:不可以(温柔坚定)
轩宝:凭什么,我就不去
我说:需要去,老师在等你,你已经迟到30分钟
轩宝:情绪爆发,车回来就晚了又不是我的问题
我说:好的,今天你很开心,妈妈也知道是车晚到了(听到回应),老师规定7点到,下次你回来晚了,请提前和妈妈说,我要跟老师说明情况,你要晚半个小时7:30到达。
要共情,但不让步。回来还要抱抱她,让她知道,我们只是不喜欢某个行为,但我永远爱你。这样她会纠正对事情的做法,也不会觉得自己不好,被抛弃,下次就会更自觉一点。
真正的安全感不是屏蔽所有风险,而是让孩子知道:“即使外界有风雨,你的心里永远有一个不会倒塌的避风港”。这种底气会成为她未来应对挫折的核心力量。
第二层:我有能力面对挑战(自我效能感)
讲一个昨天发生的例子。轩宝三年级这周要去研学,她被选为三年级代表在研学启动仪式演讲,要脱稿背诵。我中午刚进门,就拿着稿子情绪奔溃冲我大哭:妈妈,稿子怎么这么长,我怎么背的会!我慢慢转过脸神色淡然地说:啊,这能难到你?我从未觉得这件事对你来说是困难。没想到我会这样说,便声音降低了一些(好像接受了一点):那你应该提前告诉我啊,这稿件谁写的?老师啊,再说全年级那么多同学,为什么选你当代表,总不能因为是你个子矮吧。轩宝:可是这么长(已经转为正常音调)。我说:要不说还得是你啊,老师同学都觉得你没问题。
从她情绪崩溃到自我感觉还不错,看起来没费多大劲,但这条路我走了3年。真的,一开始毫无招架力,甚至都不知道怼什么,就只能愣愣站着,或者冷处理,后来想想这这不是好的方案。
让小孩独立完成一件有难度的事(第一次自己上学、解决一道数学难题),大脑会记录“我能做到”的瞬间,多次重复这种体验会形成心理惯性。
轩宝以前遇到事会因为怕失败、怕困难很容放弃掉,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就是设置踮起脚尖努力够够的任务清单,多重复几次,孩子遇到困难下意识反应就变成试试,我努力一下,我还可以。
即便失败了,但因为进步,小孩会明白“困难≠灾难”,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升。
我想到《我家孩子不想上学》中有一段对话很有意义,一位家长提出:总说要无条件爱孩子,理论我们都知道,但是实际在生活中往往不知道怎么跟孩子对话。玩起角色扮演,爸爸扮演儿子。
第一位父亲扮演者:(男性大学生)
儿子:今天我们班上打篮球了,有一个队员手上了,我们班上有一个队员受伤了,这场比赛就失利了,我觉得就怪他
父亲:他今天不上场了,你有没有看他今天怎么样,难过吗?
儿子:我感觉他应该有点难过吧,因为其他同学好像还挺怪他的,我也挺怪他的
父亲:说不定下次他能上场你们就真赢了呢,以后到初中、高中……
儿子:你别说了,那今天不是输了吗。行了行了,你别说了,输都输了
(第一次失败)
第二位父亲扮演者:(女性妈妈)
父亲:人家受伤又不是他愿意受伤
儿子:那他可以不伤,他自己不会保护好一点吗
父亲:那你上,你能赢吗?你怎么不要求自己多一点
儿子:那篮球场就能上5个人,要求我有什么用啊
父亲:那你平时多锻炼,做替补大家都强一点,不能说对别人要求那么高
儿子:那有什么用,还是5个人呀
(第二次失败)
第三位父亲扮演者:(男性小学生)
父亲:今天你们是不是篮球比赛了
儿子:是的
父亲:你们班赢了吗
儿子:你看我样子像赢了吗
父亲:那为什么没赢呢
儿子:打不过人家呗,人家厉害呗
父亲:你们应该强练习啊
儿子:他们在场上打,他们得练啊,跟我说有什么用
父亲:你组织大家练好,你们班就可以赢了。再说了,如果你们输了也没啥事,又不是赢了就能得诺贝尔奖
儿子:反正输了我就是不开心
父亲:输了为什么要不开心呢
儿子:输了有开心的吗
父亲:有啊!再说你觉得你们班谁不行,你跟老师申请换个班跟你们比啊
(第三次成功)
这里给我很好的启发,重要的是在于家长对这件事的态度。比如后来爸爸和我说,稿子就是太长了。我就反问:您也觉得她不行?这句话如果被孩子听到,孩子第一反应会是:就是长,我背不下,我不行。相当于再一次加强她畏难的情绪。其实稿子我觉得完全没问题,后来读了5、6遍就记住了。
这种力量本质上源于:
“我知道自己曾被困难击倒过,但我也记得重新站起来的感觉。”我们的角色不是替孩子扫清所有的障碍,而是陪伴他发现自己的反弹力。
第三层:“我的感受很重要”(情绪价值)
这个层面个人觉得非常重要。情绪价值帮助小孩建立认同机制:我的感受是真实的、合理的,是值得被尊重的。
曾经忙的时候,我真的会忽略孩子的说话,就如同我用意志力回复了微信,然而什么也没有。
现在我会放下手中的事面对她,倾听她的每一句话,并且认真做出回应。孩子用情绪对抗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因为她知道情绪放在我身上没用,大吼大叫我是不认可的,不理的,合理的表达我会认真对待,孩子会逐渐确认:
√ 我的内在体验是真实的。
√ 我不需要讨好别人来证明自己。
还有识别情绪很重要。当我们说:你看起来有点失望,是因为比赛输了吗?孩子会学习是“失望”而不是模糊的“难受”。
例如:小时候轩宝玩多米诺骨牌的时候,因为还没有摆完,前面的就倒了而大哭;
× 无效回应:别哭了,再重新搭不就行了吗?(否定感受)
√ 情绪价值:倒了确实有点可惜,你想先休息一下,还是和我一起想想怎么可以让它变得不那么容易倒掉?(接纳+引导行动)
当孩子感到,即使失败犯错,她的感受仍然会被重视,就会更愿意:
挑战新事物(因为不怕被嘲笑)
承认错误(因为不需要伪装完美)
这会让她敢于离开舒适区,向外探索,知道随时可以回来获得支持。
真正的情绪价值不是让孩子永远快乐,而是让她相信:
“你的所有情绪都有存在的理由,而你永远有力量与他们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