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手机几乎成了孩子们的“电子保姆”。你有没有发现,无论是在餐厅、商场,还是在家庭聚会中,孩子们总是低头盯着手机屏幕,手指飞快地滑动,完全沉浸在虚拟世界里。
这种状况让很多家长感到焦虑和无奈:为什么孩子会对手机如此痴迷?难道现实生活中的乐趣真的无法与之抗衡了吗?
从脑科学角度看[1],手机里的游戏、视频和社交媒体,就像一个充满魔力的盒子,里面藏着无尽的新奇和刺激。这些内容经过精心设计,能够迅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且不断提供即时的反馈和奖励,让孩子感到满足和快乐。相比之下,现实生活中的活动往往缺乏这种即时的刺激和反馈,孩子们很容易觉得无聊。
你有没有想过,孩子们沉迷手机,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需求,更可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为他们提供足够丰富、有趣且具有吸引力的替代活动?
手机里的世界充满了即时的反馈和无尽的新奇,而现实生活中的活动往往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时间去体验。当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足够的乐趣和成就感时,手机自然就成了他们的“避风港”。
过度沉迷手机,
对孩子的危害很深远
然而,这种过度沉迷手机的现象,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诸多危害。说出来别不信,当代家长养育孩子的3座大山:视力、肥胖、身高均与看手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导致近视等问题;
而且由于缺乏运动,导致孩子肥胖、颈椎等问题,进而影响身高。
更重要的是,过度沉迷手机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情感发展。孩子们在虚拟世界里花费太多时间,就会减少与家人、朋友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导致社交能力下降,甚至出现孤独、焦虑等情绪问题。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从手机的虚拟世界中走出来,重新发现现实生活中的乐趣呢?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教育问题。
我们需要从孩子的心理需求出发,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责备或限制,而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帮助孩子重新发现生活中那些被忽视的美好和乐趣。我们该如何做呢?
从孩子的兴趣出发
首当其中的是,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点,这些兴趣点是他们探索世界的窗口。
家长需要细心观察,发现孩子真正喜欢的事物。
比如,有的孩子喜欢绘画,家长可以为他们准备丰富的绘画材料,甚至带他们去美术馆参观;
有的孩子对自然充满好奇,家长可以安排户外探险活动,一起去郊外观察昆虫、采集植物标本。
当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获得成就感时,他们自然会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说到这儿,我想起曾经接到的一个咨询,一位家长非常焦虑,说她5岁的孩子总是要求看手机,让她感到非常头疼。
这个孩子刚上幼儿园大班,家长说孩子自从疫情期间宅在家,就对手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雷打不动地看某音视频。
后来,甚至发展到家长要求孩子做什么任务,他都要以看手机为交换条件。经过这样高密度和手机的“亲密接触”,孩子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深——放学到家要看,吃饭要边吃边看,写完作业要看,洗澡要看,甚至睡前也要看一眼。如果家长不满足他的要求,孩子就大哭大闹、不依不饶,搞得家长很是精疲力尽。
我仔细询问了孩子在家作息和在校表现,发现孩子看手机的时间确实有点长。根据手机记录,孩子一天累计要看2小时,这个时长是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学龄前期儿童每天看电子屏幕推荐时长的2倍[2]!
当时我问家长:“平时你陪孩子的时候,看手机吗?”
家长说:“会看手机,也是因为工作需要,经常要在手机上回复消息。”
“如果不看手机,有没有其他项目是孩子喜欢的呢?”
家长有点为难地摇摇头:“我还真的没发现他还对啥感兴趣欸!”
我听着有些诧异:“那他有没有尝试过其他项目呢?比如体育活动之类的,没有一样感兴趣的吗?”
家长说:“疫情之前,孩子学过轮滑,很喜欢,后来疫情中断了,没有继续学。后面也没有接触过其他项目了。”
问到这里,孩子沉迷手机的原因就很明确了——除了手机,孩子没接触过其他有趣的项目,没有其他方式可以让他获得看手机那样的快感,所以也就很难把注意力从手机上挪开了。
从这个案例看出,孩子沉迷手机,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找到足够有趣、足够吸引他们的活动。作为家长,我们需要主动去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并为他们创造更多探索这些兴趣的机会。
创造丰富的家庭活动
其次,创造丰富的家庭活动。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也是他们获取乐趣的重要场所。
家长可以定期组织家庭游戏日,一起玩桌游、猜谜语、做手工,这些活动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还能让孩子在互动中感受到快乐。
此外,家庭旅行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无论是短途的周边游还是长途的度假,都能让孩子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环境,开阔视野,丰富生活体验。
说到这,家长可能会说自己工作忙、没时间。现代社会中,职场父母都需要学会从工作和养育中寻求平衡,而不是顾此失彼。
当家长把高质量陪伴孩子这件事提高到绝对的优先级,就一定能实现有效陪伴孩子,毕竟孩子成长也就那么几年,错过可能真的回不来了。
鼓励孩子参与社交活动
再一个,鼓励孩子参与社交活动。社交互动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获取乐趣的重要途径。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兴趣小组、社区活动或学校社团,让他们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
例如,参加一些有社交属性的体育项目,比如足球、篮球、羽毛球等,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加入合唱团则能让孩子在音乐中找到快乐。
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
最后,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家长的镜子,他们会模仿大人的行为。如果家长自己也沉迷于手机,孩子自然也会有样学样。因此,家长需要以身作则,减少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间,多参与一些有益的活动。
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运动,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生活中有太多有趣的事情值得去探索。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更多的乐趣,从而减少他们对手机的依赖。但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孩子学会在没有手机的情况下,如何度过“无聊的时间”。
学习创造和度过“无聊的时间”
这听起来似乎有点矛盾,毕竟前面还在强调要让孩子的生活充满乐趣,但其实,“无聊的时间”对孩子来说同样重要。
为什么“无聊的时间”对孩子很重要?
在“无聊的时间”里,孩子有机会放空大脑,进行自由思考和自我探索。这种时间可以帮助孩子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孩子没有被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的即时刺激所占据时,他们更有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游戏和故事。这种自我探索的过程对孩子的心智发展至关重要。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7岁的小男孩,他的家长告诉我,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后,总是第一时间拿起手机,而且一旦开始玩手机,就很难让他停下来。
家长尝试过各种方法,比如限制手机使用时间、没收手机等,但效果都不理想。孩子甚至在没有手机的情况下,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和不安。
在和家长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孩子的生活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几乎没有“无聊的时间”。每天放学后,孩子要么在做作业,要么在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几乎没有机会自己安排时间。我建议家长尝试给孩子创造一些“无聊的时间”,让孩子有机会自己去探索和发现乐趣。
家长开始尝试每天安排30分钟的“自由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孩子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但不能使用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起初,孩子显得有些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做什么。
但慢慢地,他开始尝试自己搭建积木、画画、甚至编故事。家长惊喜地发现,孩子在“自由时间”里表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那么,问题来了一一
如何创造“无聊的时间”?
1. 设定固定的“自由时间”:每天安排一段时间,让孩子可以自由安排活动,但不能使用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这段时间可以是30分钟到1小时,具体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兴趣来调整。
2. 减少外部刺激:在“自由时间”里,尽量减少外部的干扰和刺激。比如,关闭电视、收起手机,让孩子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自由探索。
3. 鼓励孩子自主探索:在“自由时间”里,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和发现乐趣。家长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材料,比如纸张、彩笔、积木等,但不要过多干预孩子的活动。让孩子自己去创造和想象,这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4.以身作则:家长自己也要学会享受“无聊的时间”。在“自由时间”里,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比如阅读、绘画、做手工等。通过自己的行为,为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明白“无聊的时间”同样可以充满乐趣。
当然,仅仅上面几条建议远远无法满足创造无聊时间的需求,这里抛砖引玉给大家举几个例子,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写出有关无聊时间的各种创意!
想想如果让有趣的活动能够填满孩子的生活,即便在没有手机的情况下,孩子也会沉浸式投入“无聊时间”。当孩子能够在“无聊时间”里找到乐趣时,他们对手机的依赖自然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