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幼儿:
使用数码产品帮助幼儿学习,是个伪命题
小时候,我曾一动也不动地坐在电视机前面,观看一档名为《五只蚂蚁比四只大象多》 的节目,边看边练习用手指数数。
这是一档儿童教育节目,在当时非常有名。我的许多同龄朋友正是通过这档节目学会了如何数数以及运用简单的数学知识,它确实非常有趣。
多亏了类似的节目,孩子们扎扎实实地掌握了不少数字和单词,甚至连阅读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然而也有不少研究表明,想让孩子通过教育类电视节目学习到有用的知识,至少应该等到快入学的年龄。
两三岁的孩子年龄尚且太小,往往难以收获良好的学习效果。他们在与父母或他人的交流过程中,反而可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把平板电脑放到两岁的孩子手中,将其称为“学习平板”,这其中包含着的,其实只有家长的迫切愿望。
卡罗林斯卡学院的儿科教授胡戈·拉杰克兰茨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小儿大脑发育方面的研究,他对“平板电脑有利于孩子学习”这一说法持批判的态度。
他表示:“使用平板电脑的孩子年龄越小,其大脑越有可能发育迟缓。许多人之所以认为数码产品有利于孩子成长,是因为人们错误地将孩子当成了‘小大人’。
例如,在玩拼图时,对大人来说,不管是通过软件玩还是拿着拼图实物玩,区别都不太大。但对于两岁的孩子来说,直接用手拿拼图不仅可以锻炼手指灵活度,还能加强孩子对拼图形状和材质触感的记忆,使用iPad则无法实现这些效果。”
再举一个例子:写字能力。现在大家普遍会使用键盘打字吧,似乎都觉得手写笔记或字写得好看没什么好的,用平板电脑和电脑来代替笔记本更好。
平板电脑对于已经会写字的成人来讲,可能真的很有用。但如果对象是还无法熟练将文字拼写出来的小朋友,则需要直接用笔练习,这样才有助于提升拼写能力。
一项以幼儿园年龄段小孩为对象进行的调查显示,用笔在纸上写写画画,本身就可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美国一个儿科医生团队与胡戈·拉杰克兰茨教授的观点不谋而合,他们还通过儿科杂志《儿科学》发表了文章,做出了这样的警告:
较少参与线下游戏,将过多时间花在平板电脑和手机上的小孩,今后在学习数学或一些理论性科目时,可能缺乏这些科目必备的一些能力。
美国儿科学会也对拉杰克兰茨教授与儿科医生们的主张表示支持,建议限制幼儿(尤其是未满18个月的幼儿)接触平板电脑或手机。
美国儿科学会在标题名为“让孩子们尽情玩吧”(Let Kids Play)的报道中强调,如果想要培养幼儿大脑抑制冲动的能力、专注力和社交能力,线下游戏是必要的。但问题是,现在的孩子很少会玩线下游戏了。
美国儿科学会称:“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一切都得按部就班,玩游戏似乎是过时的事情。”他们还在这篇报道中表示,生活在重压之下的家长和孩子,平时更加需要多多参与线下游戏。
02
学龄儿童和青少年:
玩一玩有利于提高注意力的电脑游戏如何
关于屏幕时间的正面事例也很多。
例如许多青少年和成人会利用数码科技学习知识和技能,提高空间感知能力,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预备飞行员和外科医生也可以运用最先进的程序,模拟操纵台或手术室里的危急情况。
卡罗林斯卡学院的托克尔•克林贝里教授曾说,孩子和成人都可以通过电脑游戏训练自己的工作记忆。这个方法不仅能够提升注意力,还有助于改善多动症问题。
人在接触到新事物时,会产生学习的冲动,并且这种冲动十分强烈,有时很难区分是为了“追求奖赏”还是“追求知识”。如果能将这种感觉转化为动力,就可以促使我们学习各种知识——从数学到语言,再从历史到自然科学。
然而,由于大脑中用于抑制冲动情绪及延迟满足的额叶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因此数码产品对孩子们来说有着难以抵挡的巨大诱惑力。
不管是在餐厅、学校,还是在公交车或沙发上,孩子们的眼睛根本无法从手机上挪开,一旦手机被夺走便会又哭又闹,父母和孩子之间也会因此无休止地争吵。
03
如何让习惯了屏幕的孩子,
注意力重回现实?
运动,运动,运动
我们大致可以知道,运动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使注意力更加集中、记忆力得到提升,同时增强人的抗压能力。
一个名为斯特鲁普(Stroop)的评估抑制能力的心理测试。测试方法是让受试者观看表示颜色的单词,但单词字体用的是其他颜色。
比如,“黄色”这个单词,其字体颜色是红色。测试时,需要尽快正确说出字体颜色“红色”,而不能说成“黄色”。也许你会觉得这并不困难,但由于测试时时间非常紧迫,实际上想答对并不轻松(大家可以在网上搜索斯特鲁普实验测试)。
这个测试实行起来十分简单,最终可以让我们清楚地认知到自己的抑制能力如何。
在进行测试前做20分钟运动的成年受试者的测试成绩更好,这表示他更能控制冲动情绪。即使不运动,只是散步或慢跑,也能感受到效果。最好的方法是坚持几个月的规律运动。
儿童也同样如此,坚持运动的孩子更能抑制冲动行为。孩子们在进行了运动之后,不仅学习效率提高了,做事也更加沉着冷静,注意力也变得更加集中。
如果将运动时间缩短至15分钟以下是否也能带来效果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有研究人员以100多名五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让他们坚持运动4周,并在实验前后对他们进行了一系列心理测验。
结果显示,4周后的受试者们不仅注意力变得更加集中,一贯懒散的态度也有所改变,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也更快了。
虽然这个实验进行了4周,但实际上,即使只做一次运动也能带来效果。研究人员曾让一群幼儿和青少年玩一款名为“波斯王子”(“Prince of Persia”)的电脑游戏,这个游戏是让玩家沿着复杂道路不断前进,在一些地方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
游戏前孩子们活动身体的时间并不长,但就算只是跑步5分钟,最后也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这个时代,想要提高孩子们的注意力并不容易,可实际上只需运动5分钟,状况就会有所改善。这对于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患儿来说,效果尤为显著。
青少年和成人的注意力也能通过活动身体得到提高吗?是的。
曾有一项实验让3000名青少年在1周内都随身携带计步器。结果发现,走路步数更多的人注意力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尤其在心率变快后更是如此。
结合三十几份研究结果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运动能给注意力缺乏的现代人带来正面的影响。此外,身体活动在提高我们制订计划以及转换注意力等能力上也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十几岁孩子偶尔散散步或跑一跑,就能收获一些效果。不过,如果想要切实提高执行力,则需要坚持规律运动几周或几个月。
如果在6个月的时间内能至少进行52个小时的运动,效果便会达到最佳。也就是说,1周需要运动两个小时。拆开来看,1周3次,每次运动45分钟即可。
站在脑科学的角度来看,只要能够坚持每周运动两个小时,效果就会在某个时刻开始显现。因此,马拉松也不一定非要跑完全程。
但就算只是慢悠悠地散步,也能够带来令人惊喜的效果。如果可以试着尽量提高心率,大脑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04
献给旅行在数码世界的人们的安全手册
我想要再次强调的是,我们无须将一切与数码产品相关的东西都贴上警告标签。
但认为人类在数码产品面前能够做到自制的想法也是天真的。如果认为将手机交给一个7岁孩子后,告诉他要悠着玩,他就会照办,这显然是一种幻想。
这就等同于将一袋糖果和几本漫画书放在桌上,然后对孩子说,真的很想吃糖时吃一颗就好,到了注意力涣散需要放松时才能看漫画一样,也许偶尔有几个孩子能够做到,但对大部分孩子来说都是十分困难的。
因此,至少我们应该采取一些合理手段,来控制屏幕时间。尝试以下建议,对成年人和孩子都有效:
应该做到的基本事项
检查使用手机的时间。可以下载一个App,来监测自己有多频繁触碰手机以及使用的时间有多长。这样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手机究竟“偷”走了我们多少时间。认知是变化的第一步。
购买闹钟和手表。有的事情就不必托付给手机了。
每天关机1小时至2小时。告诉身边人你已经决定每天关机1小时至2小时了,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你没有回复信息而感到烦躁或生气。
关掉所有的待办事项提醒。
将手机设置成黑白背景。非彩色的界面会让多巴胺的分泌减少,多巴胺减少分泌之后,我们想滑动屏幕的迫切感也会降低一些。
在工作中
如果是在处理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事情,就将电话放置在别处,不要放置在手边。
规定一个专门用来查看短信和邮件的时间。例如每小时拿两三分钟来进行处理。
在与人相处时
跟朋友在一起时,将手机调至静音,并放置在稍微远一点的地方。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方身上。这样才会收获愉快的相处时间。
看手机这个行为具有传染性。当你决定不看手机时,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其他人也才会做出跟你一样的举动。
给孩子们的建议
不要将手机带进教室!手机一定会妨碍学习。
减少对着电子屏幕的时间,做些其他活动。以分钟来计算可能难以实行,但如果一定需要规定一个时间,成人或儿童每天使用手机和面对显示屏的时间都不应该超过2小时。
这意味着除去睡觉、吃饭、出勤和上下学的时间,在醒着的时候,已经有1/7的时间是面对着手机或显示屏的!
8岁以下的孩子每天将时间限制在1个小时内最佳,同时应该做一些其他的娱乐活动。可以将做作业、运动、见朋友的时间都规定好。
给孩子做出榜样。我们是在相互模仿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的。孩子会模仿大人的行动。
睡觉时
准备阶段,至少提前1个小时关掉手机或笔记本等电子设备。
对于神经敏感,会被一点小小的问题影响睡眠的人,则不应该将手机放在卧室。如果需要早起,使用闹钟即可。
如果的确需要将手机放在卧室,则应关掉不必要的闹钟,将手机设置成静音模式。
不要在躺下后查看与业务相关的邮件。
身体活动和大脑相关问题
一切的活动都对大脑有益。同时,增加心跳次数是最为有利的。当然这也不是说一定要跑完一场马拉松才算数。对大脑来说,只是散步也能带来很多益处,如果能让心跳加快,那就再好不过了。最重要的是实践。
如果希望通过身体活动,尽可能地释放压力,提升注意力,可以每周运动3次,每次45分钟,要运动到出汗、气喘吁吁为止。
SNS相关问题
只关注那些你想多多沟通交流的人。
仅将SNS视为沟通交流的工具。积极回应他人的留言,培养起良好的归属感和亲密感。
将手机里的SNS卸载,只在电脑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