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儿子今年14岁,读初二。自从进入青春期后,他就变得异常叛逆,喜欢顶撞父母。
特别不服管教,我们说一句,他怼一句,嫌我烦、唠叨,已经是家常便饭。
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除非我眼不见心不烦,否则一建议,一指出,又会爆发争吵,亲子关系也越来越差。
其实,我也没指望他能有多优秀,将来能逆天改命。
但既然知道自己头脑、智商都一般,那做到基本的努力,还是可以的吧?
可儿子不是。
他在学习时偏偏就拖延磨蹭,明明可以早点完成作业,早点上床睡觉,他非要拖到不能再拖再去写。
我提醒催促,他就没好气,让我管好自己,少盯着他。
他态度不认真,不踏实,学习时总是不紧不慢,总觉得只要自己想,努力就来得及。
我觉得好笑:
年年听你说自己行,肯定没问题,怎么每次考试都吊车尾?
这就是“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
儿子就恼了,说我就会盯着他的缺点看,总是打击他,嘲笑他。
我倒是也想鼓励你,表扬你,可你得有让我认可的地方啊?
有天晚上,儿子放学回家,兴致勃勃的跟我说,想学无人机。
因为将来是人工智能时代,他对无人机很感兴趣,以后也用的上。
我听了,觉得这孩子心智太不成熟了:
学这个能有什么用?你将来不考大学,去操作无人机?
还是先把学习弄好再说吧,别天天想一出是一出,不花钱就难受!
儿子的热情被我浇灭了,但这一次,他没有跟我争吵,而是一言不发的回了房间。
从那之后,他变得格外不爱跟我说话,对我有些避而远之。
我问他学习的事,要么简单回复“嗯,啊”,要么就当没听见,不理不睬。
那副混蛋的样子,气的我肺都要炸了,又无计可施。
真的没办法,面对一个不想跟你沟通的人,你能强迫他跟你说话?
成绩也是下降趋势,周测一次比一次差。
每天回家写作业那个架势,坐立不安,无心学习,就像上刑一样,我看着都难受。
但不管我怎么讲道理,吼他,骂他,儿子的厌学状态都没能扭转。
说轻了,他不理你,摔上房门,就躲起来;
骂狠了,他跟你嗷嗷对骂,仿佛眼前站着的是他的死对头。
亲子关系,也在这样的争吵对抗中,越来越差。
难道我只能这样,眼睁睁的看着儿子的成绩下滑,对我越来越厌烦吗?
02
辗转了很多个夜晚,我终于下定决心,一定要做点什么,解决困境。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终于弄明白,当下的亲子困境和孩子的问题,根源就出在——我们家长总采用“问题视角”来看待孩子,盯着孩子的缺点,毛病不放,就会看到孩子更多的问题和不足。
这种问题视角,就像一座充满成见的大山,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
孩子也会在这种怀疑审视的目光下,逐渐丧失动力,消极摆烂。
一直以来,我就是这样的家长。
虽有一颗盼着孩子好的心,但在无意识中,总是抓着孩子的问题不放。
我陷入在“问题视角”中,不断批评,否定孩子,给他贴上懒散,拖延,不要强的负面标签。
这样的教育思维,不仅让我感到焦虑又无力,也摧毁了儿子的自信。
他觉得自己怎么做,都不够好,慢慢失去了努力和提升的动力。
著名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曾给家长提出建议,他表示,想让孩子变得更好,家长可以将“问题视角”,转变为“优势视角”。
简单来说,就是把关注点,从孩子的负面问题,转移到正面的优势上。
这样,更容易看到孩子的亮点,肯定他们的努力和长处。
这样的视角转变,不仅能修复亲子关系,让亲子之间的沟通变得顺畅融洽,还能传递给孩子赏识和肯定,激励孩子唤醒内在动力,变得积极努力。
03
1、一定要改进我们的教育观念,不要抓着孩子的“问题”不放
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偏向打压式的。
因为担心孩子取得成绩会骄傲退步,总是吝啬夸奖。加上父母看孩子,一看一个准,孩子身上的各种缺点和毛病,清晰可见。
所以,家长总是很“善于”发现孩子的问题,进行纠正。
但通过问题视角的思维惯性,孩子在父母眼里,就满是毛病。
跟别人家孩子一比,更是不足。于是,家长的心态容易变得焦虑急躁,教育起孩子来更容易动作变形。
说教,批评,指责,各种简单粗暴的互动,不仅破坏了亲子间的情感浓度,也让孩子一直身处被否定的环境中。
时间久了,孩子的心境会产生消极的改变,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总会被批评,干脆就躺平了。
教育不是一场简单的找错游戏,而是一场应该赏识、认可的激励之旅。
当家长放下找缺点的问题视角,重新用优势视角去教育时,你才会放下成见,理性的看待眼前这个孩子。
你的心态也才会平和,不被焦虑沮丧裹胁。
而孩子,也能获得喘息的机会和空间,流露真实心声。
亲子之间的沟通顺畅了,父母的引导能落到孩子心里。
2、多关注孩子的优势,多认可,多肯定,多鼓励,照亮孩子的努力和长处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关注、被夸奖,尤其是来自父母的赞赏,这是生命的本能。
就好像一个良性循环的开端,只要家长多给孩子一些关注和鼓励,表达对孩子的信心,孩子就会获取源源不断的生命能量。
孩子表现出色时,不要吝啬夸奖,也不必担心表达了认可,孩子会骄傲,退步。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性上的最深企图之一,就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
因为这种被认可的感觉太美好,孩子会不由自主的努力,希望再次体验这种感觉。
儿子理科学的好,也没见他多努力,有次物理考了高分。
我没有像过去那样,急着说:
光这一科好有什么用,其他科都差成什么样了,抓紧努力!
而是开心的认可儿子:
你真是很聪明,不用怎么费力,就学这么好!要是稍微一发力,那还了得呀!妈妈真佩服你!
儿子不好意思的笑了笑,但脸上的神情非常振奋。
同样,孩子暴露出缺点和问题时,先别急着抱怨,批评,而是冷静对待,看到他的无力,认可他的尝试。
比如,儿子喜欢拖延磨蹭,过去总能轻易点燃我的怒火,去数落批评一顿。
但现在,我意识到,其实没人真正“喜欢”拖延,如果是做自己想做的事,谁会用人催?
儿子拖延写作业,是因为这件事本身对他来说,不享受,不快乐。
我开始细心观察,结果发现了以前一直被我忽视的一件事。
那就是,不管多拖延,写到多晚,儿子总会把作业给写完。
吃饭时,我把这个发现告诉儿子:
以前妈妈怎么没注意到,光盯着你的问题看了。实际上,不愿意做的事也能坚持做完,这就很不容易了!有些成年人都做不到。
用心发现孩子的努力和付出,哪怕是很小的尝试和进步,都是值得认可的。
那天晚上,儿子拖拉磨蹭的时间明显减少,吃了点水果,就回屋写作业了。
放在以前,只会是我看不过去,催促唠叨,儿子更加拖延,跟我对着干。
可见,父母的肯定和赞赏,是孩子前进的最大动力。
这份被看见、被鼓励的喜悦,会激励他们积极主动,追求做的更好。
3、运用“优势视角”,帮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焕发向上的力量
很多家长都会觉得,孩子浑身毛病,不骂他都很难,上哪儿发现他的优点?
这是因为,我们的注意力一直锁定在孩子的问题上,没有退后一步,客观的审视孩子的全貌。
也许孩子的缺点很多,但只要我们想,就总能在孩子身上发掘出一些好的特质。
比如,有的孩子各科成绩都很差,但人品好,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有的孩子成绩平平,但热爱音乐或体育,有爱好特长。
有的孩子顽皮闹腾,喜欢顶嘴,但性格好,人际交往能力强。
这些闪光点,都是孩子与众不同的财富,也是让孩子获得赞赏、积累信心和动力的第一步。
在学校的时间,短短十几年,不是孩子人生的全部。
成绩也只能说明暂时的学习情况,不代表孩子未来的优秀和幸福。
家长运用好优势视角,持续发掘,鼓励孩子的特质,会唤醒他们内在的潜能,增强自信心,行动力。
当孩子从怀疑到相信,一步步实践并获得正面反馈后,他们会更加愿意尝试和努力,不畏惧挑战,不逃避困难。
自从我将“问题视角”扭转为“优势视角”,不再从儿子身上挑毛病,而是看见他的价值,肯定他的努力。
儿子在我这里,获得的不再是纠正和否定,而是大量的情绪价值和认可。
他开始变得愿意跟我亲近,沟通,内心深处的热情和动力,也被重新激发唤醒。
他变得越来越积极,主动,想变成更好的自己,学习,只是生命进程中的一项。
如果你的孩子,在你眼里都是毛病、问题,不妨转换一下角度,用优势视角来解决困境,给孩子和亲子关系,带来转机!孩子的变化,一定将超出你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