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里,总有家长在焦虑。
看到各种短视频里,听到各种别人口中的牛娃,总会忍不住怀疑自己。
这个从小练习英语像母语,那个早早坚持背诵名篇名句。
今天谁家孩子又拿了金牌,明天那个学生又考了第一。
其实孩子养得好的标准并不唯一,比来比去是自寻烦恼,大可不必。
别期待自家孩子是个天才,也别照着完美家长去要求自己。
孩子被养得好不好,得看ta是否真的有生命力,能去独自面对未来的风雨。
当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些迹象,就说明已经把孩子养得可以。
记得给自己点个赞,也别忘了夸一夸你的伴侣。
1. 跟爸妈有说不完的废话
「废话」,就是那些没什么明确目的,信息量不大的话,说白了就是“聊到哪里算哪里、想到什么说什么”。
然而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废话,才真正我们打开了一扇,能看到对方真实情绪的窗口。
如果缺少了这些废话,对话只围绕目的展开,会让人觉得事情有没有做好才最重要,而个人的感受则不受重视。
长此以往,共情的基础就不复存在,亲子间的感情联系会变得淡漠。
一项调查发现,人们之间的交流互动频率,和他们所感受到的幸福感成正比。
心理学上认为,当周围的环境和关系让自己有安全感时,当不管说什么都会被聆听有反馈时,我们才会更愿意讲话。
如果孩子嘴里那些幼稚的、低效的、模糊的表达,会遭到家长的忽视和拒绝时,孩子慢慢会失去分享废话的欲望,甚至变得不知如何开口。
所以当孩子和父母,还有很多废话能说,愿意说的时候,至少证明亲子关系是很健康、很稳固的。
孩子能从父母身上收获满满的安全感,才会有多到溢出的表达欲。
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的基础,为孩子的成长发展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
2. 经常会问稀奇古怪的为什么
好奇心是驱使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动力。
好奇心的加持下,孩子会做那些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事,就自然能发展出很强的专注力、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反应到孩子智力水平上。
孩子天生就是好奇宝宝,但很多孩子的好奇心,都被丢弃在成长路上。
被养得好的孩子,ta们的好奇心,还在像火焰一样熊熊燃烧,于是能从孩子口中听到,各种各样的“为什么”。
Ta们喜欢探索未知领域,对接触全新的知识和技能充满热情。
这种内在的自发的学习动机,正是支持ta们终身成长的强大动力。
问出“为什么”的频率高,范围广,恰恰说明了ta们的旺盛好奇心,得到了保护和激发,没有被家长的冷水浇灭。
家长肯定自己也保持对世界的热情,给了孩子充分的支持和耐心。
让孩子能够安心保持着好奇心和探索欲,恣意生长。
3. 心里面装着其他人
很多父母会烦恼,“我家孩子只顾自己!”
而一个被好好滋养的孩子,不只会向周围索取,也懂得把这份爱和善意向外传递。
Ta们会关心父母的状态,用自己微薄的力量,表达内心那份满满的爱意。
Ta们会在意别人的感受,给小伙伴分享自己心爱的零食和玩具。
Ta们会记得对方的付出,他人的帮助和馈赠,会格外珍惜。
和别人打交道,懂得使用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
“人生中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增长给予爱的能力,在对别人的关爱中我们会获得生命的价值。”
爱的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和支持。
只有在孩子用“笨拙”的方式表达爱的时候,得到了肯定和鼓励,孩子才能通过正向的反馈,强化自己的善意。
孩子感受到了自己被需要,自己的价值得到了肯定,就不再是那个眼里只有自己的巨婴,而是懂事的“小大人”。
每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都透露了孩子浸润在爱的环境中,习得了如何爱和关心他人。
是家长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了爱的种子。
4. 口中能说出自己的想法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这没啥特别的。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依然还能自由表达和家长不同意见,并付诸实践的孩子,就显得可贵了许多。
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听话乖巧”,于是孩子说“不”的权利,就被慢慢剥夺了。
ta们可能会有和家长不一样的想法,但说出来的后果,说不定是通劈头盖脑的训斥,或者是一番大道理。
每个人都需要对生活有掌控感,孩子也不例外。
只有感觉到自己才是故事的主角,生活才有意思,人生才有意义。
硬逼着孩子听话,不给孩子自主的权力,孩子就会活成傀儡的模样,只留下一副言听计从的躯体。
你咨询他意见,他说“随便”;你给了他选择,他说“都行”,你把机会摆他眼前,他说“无所谓”。
这样的孩子看似最让家长省心,其实最可怜让人心疼。
家长能允许孩子有主见,鼓励孩子做选择,就是在帮助ta建立起“自我主权”。
也只对自己说了算的人,才能在长大后过上他想要的生活。
5. 情绪丰富,高兴能笑,难过敢哭
当孩子在父母面前小心翼翼,什么情绪都不敢表露,家长就该对你们之间的关系加以重视了。
虽然很多父母都会讨厌孩子发脾气,但孩子在你面前能毫无顾忌地生气、耍小性子、发泄委屈,反倒证明了你赢得了孩子的信任,给ta提供了充分的安全感。
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如果孩子在家是这种状态,你觉得有几个孩子会觉得自己幸福呢?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曾说:“家庭生活是我们学习情绪的第一个学校。”
控制情绪是一门很难的功课,很多大人都没能毕业,却在为难着自己孩子。
没学到正确方法的孩子,那就只剩了一个选择——压抑。
情绪可以不表露在脸上,但压抑也只是让情绪淤积在心底,时间长了必然会有问题。
只有毫无负担的先充分表达,才能有机会在家长的指导下,学会如何正确去调节和处理。
如果孩子能在你的面前,能开怀大笑,也能痛快哭泣,不需要隐藏和伪装,那说明父母把孩子的情绪能很好接住。
也说明把孩子养得很好了。
6. 能量十足,活力满满
养娃之后才发现,孩子的超长待机有多费爸妈。
可伴随着孩子长大,孩子负担的学业上压力也与日俱增,来自家长高期待严要求更进一步加大了孩子的能量消耗。
看着放学时孩子们一个个佝偻的身体,沉重的步伐,被生活榨干了精力的样子,比我们这些打工牛马还要憔悴。
李玫瑾曾说过:“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阳光和智力二者相比,阳光比智力更重要。所以,我宁可让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学,也一定要让他活得快快乐乐。”
长期高压下的应试教育,让孩子们把成长中的能量,都用在学习、缓解焦虑、抵抗压力上。
所以,哪怕孩子考了高分,上了名校,很多人的内心也是荒芜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优秀的孩子,会患上空心病、抑郁症的原因。
ta们既不是矫情,也不是脆弱,而是ta们拥有的快乐太少了,不足以维持ta们的能量补充。
所以若是你的孩子,依然能活力十足,元气满满,说明ta能轻松应对自身的挑战。
这当然离不开家长的帮助和支持,即便是不给孩子添乱,也值得给自己点赞。
7. 沉浸在自己喜欢做的事
首先是喜欢,孩子能拥有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只花费时间就能收获快乐,令多少成人都羡慕不已。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孩子会从中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有些父母,不接受孩子去发现自己的兴趣领域。
他们会强行让孩子发展特定的「兴趣」,其实是为了弥补那个未被满足的自己。
再说沉浸,这是有超强专注力的表现。
一旦进入沉浸的状态,就不再受到外界的干扰,不管是打雷下雨,还是父母ta喊吃饭睡觉。
只要体验过这种沉浸的感觉,就会多了一种追求和向往。
这种专注力,在日后孩子不管学习还是工作中,都有莫大的帮助,是通往成功的关键。
8. 能承担自己的责任
独立,是育儿的终极目标。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能力在发展,能做的事情也越来越多。
被养得很好的孩子,都能承担好属于自己的责任,一步步向完全独立靠近。
Ta们会逐步学着自己穿衣吃饭,收拾书包,安排作业计划,主动做家务…
有远见的父母都明白,对孩子最重要的培养,是让孩子在分离之际,拥有驾驭生活的能力。
不是一直依赖父母照顾的“妈宝”、“巨婴”,在什么年纪能承担该有的责任,这样的孩子真的很棒。
写在最后
最好的养育,是让孩子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
我们总以为 “养得好”是给孩子堆满物质的城堡,铺就笔直的坦途,后来才懂,真正的馈赠是帮他们长出建造城堡的双手,以及面对坎坷时的勇气。
那个会自己系鞋带的孩子,终将学会系紧人生的责任;
那个能说出 “我现在很生气” 的孩子,终将懂得与世界温柔对话;
那个在失败后说 “我想再试一次” 的孩子,终将明白生命的韧性比成功更珍贵。
有人说:”孩子的路要让孩子自己走,家长不要做孩子的拐杖,要做孩子的翅膀。” 深以为然。
好的养育,是小时候做托举他们的手掌,长大后做注视他们的目光 —— 看着他们带着从家庭里汲取的温暖与力量,走向属于自己的山海远方。
当我们看见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好,用自己的内心坚守善意,便懂得:
所谓 “养得很好”,从来不是父母交出的一份满分答卷,而是孩子在漫长岁月里,慢慢活成了自带光芒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