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时间,二女儿买了一双新鞋,天天被一个同学故意踩。
我:你可以阻止她踩。
二女儿:我说请你不要踩我的鞋,同学会嬉皮笑脸,我没有踩呀,谁看见了。
那种死皮赖脸不承认,让二女儿特别为难。
我告诉孩子,下次踩你的鞋,你就狠狠踩她的鞋。
二女儿后来踩过去,那个同学阴阳怪气说,我的鞋子不怕踩,继续踩女儿的鞋子。
我说,要不妈妈找老师说一下,让老师阻止她的行为。二女儿不同意,她说这么点小事也要找老师。
不让找老师,又给孩子带来很多烦恼。二女儿个子小又比较瘦,干架也干不过,嘴巴也跟不上。
其实找老师,现在的孩子不像我们小时候害怕老师,老师有时候也难管。
后来,我让二女儿远离这个同学。
与青春期孩子相处:父母没法替孩子受苦
我们即便不看孩子的成绩,不在乎孩子的学习,孩子就能健康快乐了吗?
真相是随着孩子年龄越来越大,烦恼会越来越多,容貌焦虑、学习焦虑、交友焦虑、别人的评价,可能在父母眼里是小事,在孩子眼里是大事。
02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青春期阶段(12 – 18岁)的核心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 。
这个时期的孩子,就像在迷雾中航行的船只,需要独自探索“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父母无法替代他们完成这场内心的远征。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埃尔金德曾记录过这样一个案例:
男孩汤姆在青春期时,疯狂迷恋摇滚乐,甚至想要辍学组建乐队。
汤姆的父母起初心急如焚,四处托关系、找老师劝说,试图让儿子回归“正轨”,可越是阻拦,汤姆越是叛逆。
直到有一天,父亲意识到自己无法替孩子承受梦想破灭的痛苦,也无法替他做出人生选择,便对汤姆说:“如果你决定走这条路,我们会支持你,但你也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父亲开始陪汤姆了解音乐行业,分析利弊。几个月后,汤姆在经历了演出失败、收入微薄的困境后,主动回归校园,他说:“正是自己亲身经历,才明白什么是真正适合自己的。”
03
孩子小时候,父母可以为孩子遮风挡雨,孩子也信任权威,也让我们参与,孩子到了青春期,我们会感到越来越无力。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受挫,被朋友冷落,就想冲到学校替孩子讨回公道;发现孩子考试失利,情绪低落,便急着找补习班、请家教,试图快速解决问题。
我们想替孩子解决问题,想替孩子受苦,但是又没有机会实现,那就只能和孩子做好课题分离,孩子的人生交给孩子,孩子在困难中、在经历中,去感受,去成长。
就像蝴蝶破茧,人们若不忍其挣扎而帮忙剪开茧壳,蝴蝶反而会因翅膀发育不全而无法飞翔。
父母无法替孩子承受青春期的迷茫、学业的压力、情感的困惑,但我们可以成为他们的“安全岛”。
当孩子在苦海中挣扎时,给予一个温暖的拥抱;当孩子想要倾诉时,做一个耐心的听众;当孩子需要建议时,提供理性的分析。
父母要做的是成为一个足够包容的“容器”,容纳孩子的各种情绪,也容纳孩子的各种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