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养女要“3避”,养儿有“3忌”,父母越早知道越好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有人说:“养女如养花,需呵护其心;养儿如养树,要扶正其根。”

这话说得挺有意思。

那你知道,养女儿要“避开”什么?养儿要“忌做”哪些吗?

养女要“3避”,养儿有“3忌”,父母越早知道越好。

一:养女要“3避”

①避“压抑情绪”

有一次,我在地铁上看到这样一幕:

一个4-5岁的小女孩,因为布偶娃娃弄丢了,哭得很伤心。

她妈妈皱着眉,一边拉着她走,一边训斥:“别哭了,你自己看不好怪谁?你要是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听了这话,女孩哭声明显变小了。

依恋理论中指出:孩子表达情绪时,能被接纳,便容易形成“安全型依恋”。

当孩子发现,发泄情绪,换来的是拒绝、否定或威胁,她就学会了隐藏。

而隐藏多了,她也就渐渐没法感知自己的真实感受,不知道自己是该生气还是不该发脾气。

等她长大后,容易在人际关系中退让、压抑,甚至成为“讨好型人格”,无法为自己争取幸福。

如果想要女儿成为内心有力量的人,聪明的你,一定会这样做:

当女儿哭的时候,你不会说“别哭了”,而会蹲下来问她:“什么事情让你难过了?能告诉妈妈吗?”

你会引导她说出来、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的。

这样,你就教会女儿一种更高级的情绪调节方式——不是逃避情绪,而是与情绪共处。

②避“外貌焦虑”暗示

“你这么胖还不减肥,穿衣服真难看。”

“你晒这么黑干嘛?丑死了。”

“你咋没像我呢?像你爸爸真是不好看。”

这些话,也许很多父母只是开玩笑。

但父母不会知道,一个女孩,第一次照镜子怀疑自己、第一次穿衣服踌躇不安、第一次在人群中羞于表达。

很可能,就是从家里这些“无意识评价”开始的。

孩子最早认识自己,是通过父母的眼光。

当她总是听到关于“颜值”的评论,而这些评论充满比较、标准、审视,她便会开始将“被爱”与“漂亮”绑定。

仿佛只有漂亮,才值得被肯定。

这是一种危险的心理种子。

它可能会让一个女孩,在青春期为了一句夸奖而节食,交朋友时没有底气,只因为她觉得:“我只有更好看一些,别人才会喜欢我。”

想要培养女儿来自内心的自信,聪明的你,一定知道:

给女儿无关外貌的肯定——“你讲故事特别有条理”、“你帮弟弟整理玩具很细心”。

慢慢的,女儿会变得自信,也学会了欣赏而不是嫉妒别人——因为她知道,自己有价值,与外貌无关。

③避“取悦型人格”培养

一个朋友曾分享她的故事:

她小时候很乖,父母工作忙,不管她要什么,她总是先让着弟弟。

习惯了“退一步”,她连在外面买冰淇淋,都不敢选自己喜欢的口味,怕被说“太挑剔”。

直到后来,她在职场上被同事不断加任务,在感情中不断迁就对方,才意识到,自己从不敢“说不”。

在亲子教育中,有一种被忽视的伤害,叫做“好孩子陷阱”。

父母总是夸女孩“听话”“懂事”“不给人添麻烦”,久而久之,她们就学会了:我只有在顺从时,才是被爱的。

于是,讨好、迎合、压抑成为她们的生存本能。

《讨好型人格》一书中指出:取悦型人格的核心信念,是“如果我不让别人满意,就会被抛弃”。

这种信念,源于童年时期爱的表达方式:

当一个孩子在表达自我时被否定,在服从大人时才得到认同,她就会误以为,牺牲自己,是维系关系的唯一方式。

那要避开这个陷阱,聪明的你,一定又学会了:

当女儿说“不”时,不会立刻否定她;

当她表达不同意见时,不会生气说“你顶嘴了”;

当她说出自己的感受时,你会认真倾听,不打断、不评价。

你会在爱中给予女孩“被看见的勇气”,让她知道——你不需要取悦任何人,才你值得被爱,因为你是你。

二:养儿有“3忌”

①忌“用爱纵容”,不立规则

在很多人印象里,男孩就等同于“调皮”。

摔了东西,我们说“男孩子天性活泼”;打了同学,我们说“男孩就是皮点”;作业不写,也有人帮他收场。

爱他,变成了替他收拾一切后果。

然而,没有边界的爱,不是呵护,而是伤害。

心理学指出,规则感,是孩子形成自我控制力和责任意识的基础。

一个从小没有边界意识的男孩,长大后很可能不守纪律、不守承诺、不守分寸。

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有自律、有担当、有敬畏感的男人,而不是一个被“宠坏”的男孩。

养育男孩,智慧如你,一定会这样做:

告诉男孩边界,比如:

可以调皮,但不能打人;

可以表达情绪,但不能伤人;

做错事必须承担后果,而不是推卸。

当一个男孩,在你那里学会:规则不是压制,而是尊重彼此的界限。

他将更容易在长大后,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底线的人。

②忌“羞辱式教育”

有些家长,尤其是“严父”,认为养育儿子,就得打压他,这样他才能变得坚强:

“男孩子哭哭啼啼像什么样?”

“这么简单的题你都不会,脑子呢?”

“别人能考第一,你连个前十都进不去,丢不丢人?”

很多男孩,被要求“坚强”“能扛”,一旦表现出脆弱、敏感、退缩,就会遭到羞辱甚至打压。

但羞辱,不会让一个男孩变强大,只会让他学会伪装。

研究发现:孩子长期受到负面评价时,会产生“习得性无助”,即——“我怎么做都不行”“我本来就不够好”,最终放弃努力,甚至自我否定。

长期处于羞辱教育下的男孩,可能会演化成两种极端:

●一种是压抑自己,变得退缩、自卑;

●另一种是用攻击性“保护”自己,变得暴躁、冲动。

这2种男孩,长大后都很难成为一个温和坚定、情绪稳定的成熟男人。

与其嘲讽他的弱点,我们不如帮助他面对弱点,理解失败、接纳情绪。

让他知道:真正的男子汉,不是从不跌倒,而是懂得跌倒后怎么站起来。

③忌“情感隔离”

很多父母误以为:“男孩本来就不擅长表达。”

但其实,不是他们不会表达,而是他们从小就没被允许表达。

从小到大,男孩往往被灌输“你要坚强”“不要哭”“不要矫情”的观念。

于是,他们逐渐学会了一种生存策略——压抑情感、回避沟通,用沉默武装自己。

心理研究发现:一个男孩与父母的情感联结质量,直接影响他成年后是否能够建立稳定、深层的亲密关系。

也就是,男孩从小和父母的关系,影响他未来婚姻幸不幸福、与孩子关系好不好。

聪慧如你,一定懂得:

不因为他是“男孩”,就放弃连接,而是用情感建立桥梁。

儿子沉默时,不会轻易指责“你怎么老是这样”,而是说“我会陪着你,什么时候想说我都在”;

儿子烦躁时,不急于对抗,而是尝试说:“是不是在学校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了?”

儿子失败时,不吝啬拥抱,而会坦然说:“没关系,人生就是会有不顺。”

没有哪种教育方式是万能的,但真诚的陪伴和恰当的引导,一定会开出最好的花。

愿每位父母,都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养女要“3避”,养儿有“3忌”,父母越早知道越好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