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做个好父母,要回归理性思维,不能看心情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经过了一假期1V1的丧偶式带娃后,这两天我一直处于除了必要的动作、全部躺平的姿势中。就像一台要充电的机器,浑身疲惫。今天似乎好多了。

这个假期,我又误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重要的事不止是让他们学习更多的知识,还要尽职的教育他们如何做人和处事。

乐乐也11岁了,我会一直审视这个孩子的成长,思考教育他成功与失败的地方有哪些。好的地方很多,比如他很开朗和乐观,他很善良,从小建立的阅读习惯,让他现在在很多学科中受益;从小开始的艺术学习,以后不走专业路线,他也还会拥有一个非专业的“业务技能”。

而在教育他成长的过程中,我也走了很多弯路。我着急过、彷徨过、教育方式被家中的老人PUA过。但是,在经历了这些后,有一刻我的内心突然变得坚定起来。愈发相信自己的预判和决策,同时教育孩子也越来越冷静和理性。

也许一切的原因,都缘于从小的亲力亲为和长期的投入付出。就像一个种了十年菜的农民,他的经验和自信就会慢慢地流露出来。

所以,父母要在孩子小时候,和他们建立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无论多忙,该有的陪伴和付出、都是值得的,也必然会有回报。

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尤其是母亲,从小陪伴孩子成长,反而和孩子关系越来越差、孩子恨不得长大后就远离家人呢?

其实是因为:有些人把陪伴视为控制和报恩。他们不但希望孩子能感恩、还希望孩子能用学习和成绩回报父母的付出。

年轻的时候,我也认父母理应如此:孩子应该感恩父母的付出,孩子应该接受父母的指教。因为我小时候也受到过类似的教育,我觉得妈妈对我付出了太多,我总想尽量去听她的话,内心觉得要按她说的去做才不会吃亏,也希望自己长大后能有照顾她的能力。

但是,有时总是事与愿违。孩子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父母的眼界也会有局限性。

当父母接受不了孩子的自主和意愿,就会去指责和打击孩子。一来二去,不是孩子进入自我否定;就是孩子会产生很强的叛逆心理。

所以,陪伴就是陪伴,有引导和辅助,不是事事言听计从。有些事孩子要听,有些事要放过自己和孩子,让他们在一个相对自主的环境中成长。

更重要的是,在陪伴孩子的时候,不能因为心软或者懒惰,放弃教育孩子的第一时间和机会。因为我们总会陷入两种极端,不是觉得什么都要管,就是觉得什么都不想管。

父母有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用好这个职责,不放弃也不过度用力。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没完没了。

其实,孩子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他们的记忆很短暂。当一个行为发生后,立刻给予反馈(无论是正面鼓励还是负面后果),孩子才能更清晰地将行为和结果联系起来。而如是当时不教育,那么效果会大打折扣。

如果等到父母心情不好时,才提到和教育孩子之前累积的问题,就很容易变成情绪宣泄。让孩子觉得:父母总喜欢旧事重提,让人很烦,也会伤害亲子关系。

如果父母没有及时教育孩子,看似对他们很宽容,但孩子未必会觉得父母对我很好。他们或许会觉得:事情就应该如此,我的想法和要求理应得到满足,父母不能对我说NO。

越大越难管的孩子,往往是小时候过于自由和纵容造成的。 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父母,从小对孩子万般响应和爱护;孩子长大后不但不领情、还可能会对父母有很多的不满和怒气。

喜欢谈条件的父母,其实是很有规则意识的人。

曾经,我不太喜欢在乐乐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和他“谈条件”。我喜欢尽量满足,并且主动思考他喜欢什么,但内心也会期待他主动的回报。

好处是:乐乐的内心很阳光,他不会担心什么事情会被父母控制或者谈条件;他也懂得取舍,有些东西不买、不要或不吃,他也是能接受的。

坏处是:他不懂得收获与付出的价值,他觉得钱就是从银行取的,父母赚钱是很容易的,东西的贵与不贵,对他来说只是个数字。

后来,我改变了教育策略,我给他讲物品的性价比,哪些值得、哪些不值得;告诉他,这个价格和什么东西是一样的,消费是不是值得。这样,乐乐在决定要不要干一件事或者看到一件喜欢的东西时,不仅仅会从内心的喜好来评价,还会观察质量和价格,在他的内心做一个对比。

比如,我会制定一些家庭规则,提前约定好做一些事情的结果。开始乐乐很不适应,但是当我们习惯了按约定做事,当他尝到了克制和付出之后得到的回报后,他自己也会调整预期和接受规则。

这是因为,当孩子知道规则是稳定的、后果是可预测的后,他们才会感到更安全。如果父母心情好就纵容,心情差就严厉,孩子会感到困惑和不安,不知道行为的界限在哪里,从而缺乏安全感。

而如果规则只在父母心情不好时才执行,孩子就会学着“钻空子”,并且认为规则是可以规避的。这就是很多冲突的来源。

所以,父母要打起精神,要管理好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传递一个稳定的教育思路和方式。

这样,才能让孩子相信父母是公平、可靠的。不会被父母的情绪所左右。

有三点,一定要注意:

1、以身作则:无论心情如何,都尽量保持冷静、理性地处理孩子的问题,这是对孩子最好的情绪管理示范。

2、避免后悔: 在气头上教育孩子容易说过头话、做过头事。

3、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及时、就事论事的教育,针对的是具体行为本身。而拖延或看心情的教育,容易变成对孩子个人的否定或父母情绪的转移,更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

一定要在疲惫的日常中,保持冷静与清醒。

要相信:现在付出的每一分耐心,才能培养出自信和乐观的孩子;现在的每一次包容与坚定,都是在为孩子的未来铺路。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做个好父母,要回归理性思维,不能看心情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