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养成好的学习袭惯非常重要,因为大部分的习惯都属于肌肉记忆。肌肉记忆有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可以避免学习开始前的各种纠结,减少不必要的拖延,直接跳开大脑的无效思考,让学习任务的开始变得和呼吸一样自然。
但是学习袭惯的培养也不是想象中那样容易,想在短时间内养成一个好习惯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真正养成好习惯之前,家长的陪伴和督促是必不可少的。
而一个好的学习袭惯也不完全是靠家长的督促来形成的,更多的还是需要和孩子的学习收益挂钩,这样才能够形成一个内生性的肌肉记忆。
否则就可能会出现家长在场时有效,家长不在时失效的情况。
而所谓的和学习收益挂钩,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觉得养成这个习惯会带来学习上的好处。最直接的当然是带来考试成绩的提高,比如一些非智力因素习惯造成的扣分。
而更多间接的学习好习惯则需要家长有意识的去引导和告知孩子其在未来带来的好处,让孩子知道他付出的时间成本会带来各种学习收益。
这其实就是一种人性,想靠真心或者是鸡汤去驱使别人做事,次数少可能会有效,次数多了肯定会失效。而靠利益去驱动别人做事,则基本上都会有效。
所以想让孩子养成各种学习好习惯,就一定要让他从这些好习惯中获得学习上的收益,不管是提高考试成绩,还是节省学习时间,又或者是降低学习难度,总之,就是要有好处。
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够有效培养出孩子的各种学习袭惯。那么在小学初中该养成哪些重要的学习袭惯呢?下面分开来说一下。
小学阶段,有以下几个学习袭惯要特别重视。
1、专注高效的课堂习惯。
课堂是孩子获取知识的主阵地,专注高效的课堂习惯对于小学孩子的学习至关重要。认真听讲,意味着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紧跟老师的思路,不错过任何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积极互动则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知识,同时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比如,在语文课上积极回答问题,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数学课上,主动参与解题思路的讨论,都能让孩子在课堂上收获更多。
而做好笔记,能够帮助孩子梳理知识脉络,加深对重点内容的记忆,方便日后复习回顾。
这些说起来容易,但是对于小学的孩子来说,注意力本来就很难长时间集中,所以需要家长交代孩子上课期间在课桌上只摆放上课所需的学习用品。尤其是不要摆放各种和学习相关性不大花里胡哨分散注意力的小物件。
2、及时巩固的课后习惯。
课后复习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深化,认真完成作业则是检验孩子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方式。整理错题能够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避免在同一个问题上反复出错。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告诉我们,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所以,课后及时复习能有效减少遗忘,让知识在孩子的脑海中扎根。
在复习时,孩子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制作思维导图,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或者通过做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整理错题时,不要仅仅是把答案抄上去,而是要分析错误的原因,总结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举一反三。
3、自主探索的预习习惯。
预习就像是一场学习的 “热身赛”,能够让孩子在课堂学习中更加从容自信。通过预习,孩子可以提前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对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课堂上就能更好地跟上老师的节奏,抓住重点和难点。同时,预习还能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让他们学会主动探索知识。
预习时,孩子们可以通读教材,了解大致内容,标记出疑问点,带着问题去听课。
比如,在预习语文课文时,可以先通读全文,认识生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思考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在预习数学时,可以尝试做一些简单的练习题,看看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
培养预习袭惯初期,家长也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预习计划,培养他们良好的预习袭惯。
4、广泛阅读的拓展习惯。
阅读是知识的源泉,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知识积累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通过阅读,孩子们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词汇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目丰富多样,这里就不多说了。在阅读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采用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方法,对于一些经典的段落和语句,要精读品味,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对于一些趣味性较强的书籍,可以泛读,快速了解内容,提高阅读速度。
在初中阶段,好的学习袭惯对学习成绩的提升是非常显而易见的。主要介绍一下几个习惯的养成,对于时间不够用的初中孩子来说,无益于雪中送炭。
1、时间管理习惯。
进入初中,学习任务明显加重,课程增多,作业量也大幅增加。这就要求孩子具备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合理规划时间,才能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比如,每天晚上花 10-15 分钟,制定第二天的学习计划,将学习任务按照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进行排序,优先完成重要且紧急的任务 。像语文的作文、数学的难题等,这些任务需要集中精力去完成,就可以安排在精力充沛的时间段。
同时,要善于利用碎片时间。课间 10 分钟,可以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上下学路上,可以听英语听力,背诵古诗词;饭前饭后,可以阅读一些课外书籍,拓宽知识面。
2、深度思考习惯。
初中知识的难度和深度相较于小学有了显著提升,培养孩子的深度思考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能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多做一些思维拓展练习,如逻辑推理题、脑筋急转弯等;鼓励孩子在学习中提出疑问,主动探索答案,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不要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引导他们一步步思考,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知识整合习惯。
初中的知识体系更加复杂和庞大,各个学科的知识点之间相互关联。引导孩子学会总结归纳,构建知识框架,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比如,在学习语文时,可以按照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板块,将所学的课文、作者、文学体裁等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在学习数学时,可以将知识点按照代数、几何、统计等模块进行梳理,每个模块再细分出具体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通过制作思维导图的方式,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整理笔记和错题集也是知识整合的重要方法。让孩子定期整理课堂笔记,补充遗漏的知识点,标注重点和难点;将错题按照知识点和错误原因进行分类整理,分析错误原因,总结解题技巧和方法,定期复习,避免再次犯错。
例如,在整理数学错题时,将错题分为计算错误、概念不清、解题思路错误等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错题,采取不同的复习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
4、主动求知习惯。
初中阶段是孩子求知欲旺盛的时期,鼓励孩子积极提问、主动探索,利用好各种学习资源,能够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上,鼓励孩子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交流;课后,引导孩子主动查阅资料,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当孩子对某个历史事件感兴趣时,可以让他们查阅相关的历史书籍、纪录片等资料,深入了解事件的全貌。
现在的学习资源丰富多样,除了传统的书籍、报刊、杂志,还有互联网、在线课程、学习 APP 等。家长可以帮助孩子筛选优质的学习资源,引导他们合理利用。
家长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在家里专门为孩子设置一个安静、整洁的学习空间,摆放好桌椅、书架和必要的学习用品;家长自己也可以在孩子学习的时候,放下手机,拿起书本阅读,用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热爱学习的榜样。
当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进步,比如作业完成得又快又好,考试成绩有所提高,家长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从而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如数学题解不出来,语文作文写不好,家长要耐心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寻找解决办法 ,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批评,当然,直接给答案也是不可取的。
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状态,也是家长需要关注的重点。检查作业时,不要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家长还要关注孩子的学习计划执行情况,提醒孩子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以上这些习惯的养成,能够带来的学习收益是可以预料的,所以家长在陪伴和监督的同时,也要让孩子看到希望,知道自己的付出在将来会有什么样的收获,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更加积极主动的来配合家长,养成各种良好的学习袭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