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的广州持续下雨,接娃的我在校门口的路灯下踮脚张望。下晚自习的铃声刚落,初三的孩子们像潮水般涌出校门,儿子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垂着头走在队伍最后,路灯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显得格外疲惫。
“妈,我感觉好累。” 他钻进车里,整个人瘫在座椅上,声音里满是倦怠。我伸手摸了摸他冰凉的手,想起自己加班到深夜时那种被工作榨干的无力感,轻声说:“这几天考试密集,连轴转确实累坏了。” 他突然坐直身子,眼睛亮了亮:“还是妈妈懂我!我跟爸说累,他就质问我五一怎么没好好复习,越听越觉得自己像个废物。”
我心疼地握住他的手:“你每天攻克那么多难题,主动刷题到深夜,妈妈早就为你骄傲了!我今天也是不想上班,早上还想请半天假补觉,这也是缓冲嘛。” 儿子露出久违的笑容:“谢谢妈妈,跟你聊聊,感觉没那么累了。”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孩子深夜的倾诉,不是为了得到答案,而是渴望被看见、被理解。他们在题山卷海中跋涉时,最需要的不是父母的指责和反问,而是一句 “我懂你”。
很多家长以为,给孩子报班、买教辅资料就是尽责,却忘了比这些更重要的,是给孩子提供情绪支撑。
当孩子说 “我累了”,回应 “谁不累” 只会关上沟通的门;而一句 “累了就歇会儿,妈妈陪你”,却能让孩子瞬间卸下铠甲。那些被父母接住的情绪,最终都会转化为孩子自我修复的力量。
有人说青春期是叛逆期,可哪有天生叛逆的孩子?
不过是求救信号一次次被无视,失望攒够了,才选择把心门紧闭。
孩子真正需要的,不过是父母蹲下来,听听他们的焦虑,抱抱他们的脆弱,哪怕只是几句共情的话,就能让他们重新充满能量。
目前看我和娃的沟通还可以,如果你的孩子正为中考烦恼,不妨试试这些方法:
1. 做孩子情绪的容器
当孩子抱怨 “题太难”“考不好” 时,先别急着讲道理或提建议。
认真倾听,用 “听起来你真的很着急”“换作是我,也会觉得压力很大” 这类话语回应,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感受被看见了。
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只是把情绪宣泄出来,而不是解决方案。
2. 引导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
当孩子自我否定时,引导他把 “我不行” 换成 “我还没掌握方法”,把 “肯定考砸” 换成 “这次是发现问题的好机会”。
家长可以分享自己面对困难时的积极心态,用亲身经历告诉孩子,挫折是成长的垫脚石。比如,和孩子分享自己工作中克服难题的过程,让孩子明白失败并不可怕。
3. 与孩子共同制定弹性计划
和孩子一起梳理学习任务,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避免任务过满导致孩子产生畏难情绪。
计划中要留出适当的休息和娱乐时间,比如每学习 1 小时,休息 10-15 分钟,周末安排半天放松活动。让孩子在可控的节奏中学习,增强对学习的掌控感,减少焦虑。
中考不仅是孩子的战役,更是家长与孩子并肩作战的成长之旅。愿我们都能成为孩子的 “情绪充电宝”,用爱与理解,陪他们走过这段重要的旅程。毕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别让指责和冷漠,成为他们青春里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