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给那个总“走神”的孩子:你也一样能成学霸!(4个实践方案)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那天,我站在书房门口,看着儿子明仔又一次从画画转向拼积木,然后又扔下积木去翻书,不到十分钟就换了三个活动。我深吸一口气,心里默默盘算:这是今天第几次了?

“专注力差”这个标签似乎从幼儿园开始就贴在了他的身上。老师反馈说他上课总是心不在焉,作业也常常只完成一半就去玩别的。我尝试过严厉批评,也试过各种”专注力训练”,甚至一度怀疑他是不是有注意力缺陷。

直到那次与多年未见的大学室友小林偶遇,谈及各自的育儿困惑,我才恍然大悟。她的儿子小北曾经也是个”三分钟热度”的孩子,但现在已经成为了学校机器人社团的骨干,还获得了市级比赛的奖项。更让我惊讶的是,他居然能够为了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专注工作数小时不觉疲倦。

“秘诀是什么?”我迫不及待地问。

“没有秘诀,”小林笑了,”只是我终于明白,孩子的专注力不是训练出来的,而是被发现的。”

这句话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我被焦虑笼罩的育儿之路。

01

分心的背后:被误解的天性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探索者,他们的分心有时只是好奇心的另一种表达。”

分心不是一种缺陷,而是一种不同的光芒。当我们转变视角,这看似的”问题”或许正是孩子独特天赋的闪耀方式。

我们往往把孩子的”专注力差”视为缺陷,却忽略了这可能是他们大脑发展的自然状态。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3-7岁孩子的注意力持续时间通常只有10-15分钟,青少年才能逐渐延长到30-45分钟。而且,注意力分散有时恰恰是大脑在主动寻找新信息、建立更多神经连接的表现。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研究发现,那些看似”多动”的孩子,往往拥有更活跃的联想能力和创造力。不是所有的专注都值得赞美,也不是所有的分心都该被指责。

小林分享了她的觉醒时刻:”有一天,我发现小北虽然作业做到一半就跑去玩乐高,但他能把一个复杂的乐高模型坚持拼完。原来,他不是不能专注,而是没有找到值得他专注的事物。”

这让我反思:我们是否太过执着于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期望专注,而忽略了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

02

转变:从”纠正缺陷”到”培养能力”

认识到分心并非简单的缺陷后,我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方法。以下是我和小林这些年摸索出来的几个有效策略:

1. 创造”无干扰区”,而非强制专注

我们家建立了一个简单规则:做作业的30分钟内,手机、平板、电视都不开,家人也尽量不在旁边走动或交谈。这不是惩罚,而是为大脑创造一个低刺激的环境。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需要约23分钟才能从一次干扰中完全恢复。通过减少环境干扰,我们不是在强迫孩子专注,而是给他们创造可以专注的条件。

2. 尊重”专注周期”,顺应而非对抗

观察发现,小明通常能专注15分钟左右,然后需要活动或转换。于是我们采用了”番茄工作法”的变种:15分钟专注工作,然后5分钟自由活动,而不是一味要求他一次完成所有任务。

这种方法尊重了孩子的注意力自然周期,反而提高了整体效率。小林说:”当我不再把小北的注意力转移视为’不听话’,而是理解为他的大脑需要休息时,我们之间的冲突减少了,他的学习效率反而提高了。”

3. 寻找”心流”,而非强调时长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提出的”心流”理论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完全沉浸在一个既有挑战性又不超出能力范围的活动中时,他会达到最佳体验状态。

我开始观察小明在什么活动中会忘记时间的流逝——原来他对拼图和讲故事特别投入。于是我们增加了这类活动,并逐渐提高难度,帮助他体验更长时间的”心流”状态。

小林也分享道:”小北七岁时对昆虫着迷,能盯着一只蚂蚁看半小时。我顺势买了儿童显微镜和昆虫图鉴,他的观察力和专注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惊人的提升。”

4. 建立”仪式感”,而非死板规则

我们发现,固定的仪式能帮助孩子进入专注状态。比如,小明知道当我们点燃那盏特定的香薰灯,放上轻音乐,并设置计时器时,就是”专注时间”了。这种仪式感比简单的命令更有效。

“仪式不是束缚,而是大脑的锚点,”小林说,”它告诉大脑现在是转换模式的时候了。小北现在甚至会主动设置自己的’专注仪式’。”

03

成长:在专注与跳跃间找到平衡

经过两年的尝试和调整,变化悄然发生。明仔仍然是个思维活跃的孩子,但他已经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调动自己的专注力。更重要的是,他开始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领域——讲故事和创意写作。

有一次,他竟然花了整整两小时构思并画完了一本小绘本,这是我从未想象过的专注度。而当我问他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时,他天真地回答:”因为我自己也想看故事的结局啊!”

原来,真正的专注力不是通过外部强制获得的,而是源于内在的热爱和好奇。

小林的儿子小北现在已经上初中,他的”三分钟热度”并没有完全消失,但他学会了如何管理自己的注意力。更难能可贵的是,那些曾经被视为”分心”的广泛兴趣,如今成了他知识面广、思维活跃的优势。

05

反思:专注力的真相

通过这些年的摸爬滚打,我逐渐明白了几个关于专注力的真相:

专注力不是单一技能,而是多种能力的集合——包括抑制冲动、工作记忆、认知灵活性等。每个孩子在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同。

环境比意志更重要——即使是成年人,在充满干扰的环境中也难以保持专注。与其训练孩子在嘈杂环境中专注,不如为他们创造适合专注的环境。

动机决定专注度——当孩子真正对某事感兴趣时,他们的专注力会自然提升。我们的任务不是强迫专注,而是帮助他们发现值得专注的事物。

专注与分心需要平衡——适度的”思维漫游”对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至关重要。过分追求专注反而可能扼杀创新思维。

正如罗振宇在《知识就是力量》中所言:”真正高明的教育,不是走在孩子前面指引方向,也不是跟在后面默默推动,而是并肩同行,静静观察,在他需要时恰到好处地出现。”

小林最近告诉我一件趣事:”小北的班主任说他上课发言时思路跳跃,但总能提出独特的见解。这不正是我们曾经担心的’分心’带来的礼物吗?”

06

写在最后:静待花开的勇气

养育一个”爱分心”的孩子,需要父母有更多的耐心和智慧。我们既要帮助他们培养必要的专注能力,又要尊重他们思维的独特节奏。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过度干预。

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绽放时刻。有些花早开,有些花晚开,但每一朵花都会在适合它的时间盛开。

如今,当我看着明仔沉浸在自己的故事世界中,或者听小林讲述小北的成长点滴,我深深感到:那些曾经让我们焦虑的特质,往往在未来成为孩子最独特的礼物。

接纳是起点,成长是花开的过程。连接是治愈的桥梁,爱是它的基石。我们所需要做的,不过是用爱搭建这座桥,然后静待花开。

你是如何帮助孩子提升专注力的?有什么值得分享的经验或教训?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故事。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给那个总“走神”的孩子:你也一样能成学霸!(4个实践方案)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