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隐形家务”给震惊到了。
一条两年前的新闻,忽然间就从我脑海里蹦出来(就像它在我记忆里蛰伏许久,就为了此刻):
一位网友发文吐槽:“因为我不吃粽子,我妈把家砸了”。细看下去,原来是外婆和奶奶送来了许多粽子,有很多口味,里面有他喜欢的肉粽和蛋黄粽。
他早上热了一个,拆开是白米豆粽;又热了两个,拆开一看,也不是想吃的,就都扔在一旁。另外热了一盘虾饺吃了。
他妈妈下楼看见三个粽子,就生气,
问:“为什么拆了不吃”?
他说:不好吃不想吃。
听到这个回答,瞬间点燃了妈妈的怒火,大吼:“不好吃就别吃了”!不仅把碗砸了,早上煮好了粥的锅也掀了。
他想不明白,为什么妈妈这么大的火气。
这压垮他妈妈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就是隐形家务。
为什么是“隐形”,因为不被看见。这三个被拆开的粽子,怎么办?谁化身大胃王吃掉?还是扔掉?在他潜意识里,这是妈妈该考虑的问题。
就像许多明面上的家务,也通常被忽视:
脏衣服随手一扔,妈妈会洗干净,整齐地放进衣柜;
用过的锅子不清洗,反正下次用一定是锃亮干净的…
其实我是当了妈后,准确说,是离开家属的父母来新房居住后,这种“隐形”家务的体验才越来越明显。
再回忆起来,我也曾有过这种“不管不顾”的自私心理和行为,思之,省之,改之。
我还发现了一个超费时间的事儿:“买东西”!我和家属一说,他倒认同:“要不大公司为什么要设置’采购’这个职位”?
普拉提老师推荐了我一款黑玉米,我下单买了一份。一直没收到快递,我有时候都几乎要忘记它了,便去看物流信息,看了好几天,快递都原地没动。
我实在忍不住了,找客服问情况。
他说,帮您催促。
然后便没了下文。
等到晚上,我啃着玉米,又想起这事儿。又去问客服。他说,给您退款吧。我想着重拍,再点进去,商品已删除下架了。又问他,他回答说那就是没货了…
最后我换了一个平台,还是在这家买到了。
因为是别人推荐的,就很想买回来试一试
折腾了快一个星期,
反正玉米现在还没到我手里。
这只是无数次“购买”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已。
采购不仅仅是买东西那么简单:
东西是否好用啦;
某种食物是否适合家人的口味;
哪个品牌性价比更高?
如果你想更进一步了解一下物品中的“成分”的话,将要付出更多的时间…
所以,一些居家产品,比如厨房手套、纸巾、洗衣液…之类的,我一般固定一个平台和品牌。更换品牌可能踩雷,试错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
如果是网上购买,前期对比完了之后:
要跟进物流信息,拿取快递;
如果驿站弄错快递,要去退去换;
有少件漏件,要去与商家沟通;
如果商品不合适,要预约上门取件退货…
(来来回回,短则一周,长则大半个月);
并且在“买”这个动作进行之前,就有许多事情要做。要及时清点物品,发现需求(尤其是换季时,小朋友的衣服要及时整理,不然就会出现“青黄不接”)!
当然,隐形家务远远不止这些。
也不需要大家去努力发掘,
只要你置身其中,它们就能找到你。
做饭的隐形家务,更是多到难以想象!
做家务就像吴刚砍树:
一直在砍,树永远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