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无条件接纳孩子后,他彻底躺平了,怎么办?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美国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曾说: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

这句话被用在解决无数青春期孩子的难题上

大家都知道要尽可能的去接纳孩子

但很多家长发现

当自己尝试无条件接纳孩子后,孩子却更躺平了:

家长咬牙忍住不催,结果孩子连学校都不去了

家长说“成绩不重要”,孩子就考倒数还理直气壮

家长允许孩子玩手机,结果孩子通宵黑白颠倒

不是说接纳就能让孩子变好吗?

怎么越接纳,他越废了?反而自己愈发焦虑了,这是怎么回事?

我是子凡,一位自我救赎的父亲

这样的困境背后,其实是很多父母对“接纳”理解的跑偏。

01

被迫接受,不等于全然接纳

家长也许没意识到,自己以为的“接纳”孩子,其实只是没办法才忍着,心里却根本不允许他躺平、不允许他沉迷游戏、也不允许他脱离设想的轨道。

但管又管不动,于是只能被迫接受了这个结果,可心里的倒计时还在一直响:

“我是不是太纵容他了?”

“再这样下去,他会不会彻底废了?”

父母一点点在忍耐,而孩子又不停在试探底线,双方好似都在暗自较劲。

可你知道吗?父母的这种“假性接纳”其实比直接拒绝更伤人。

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追踪研究显示:长期处于这种环境的孩子,出现逃避行为的概率是普通孩子的2.3倍。

因为孩子不傻,他们能感觉到你每一句“没关系”背后藏着的失望。就像你送朋友礼物,嘴上说“不喜欢就算了”,脸上却写满“你敢不喜欢试试”。

所以孩子接收到的从来不是真正的接纳,而是包裹着焦虑的期待和更为沉重的压力,这才触发了他们更为强烈的对抗:

你越假装不在意,他就越要用极端的行为来验证你的底线。

02

什么是“全然接纳?真就任由孩子躺平吗?

当然不是!

全然接纳,并不代表我们要消极放任,而是要以清醒的共情为孩子托底。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John Gottman)在《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中强调:接纳情绪≠接纳行为。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区分“孩子的感受”和“孩子的选择”。前者需要被看见,而后者是需要引导的。

我们接纳孩子不上学,这不代表我们觉得他这样做就是对的。也不意味我们就彻底放弃他,或是顺从了他。

我们只是接纳了他当下的情绪和状态,理解他现在正在面临困境。

这种接纳其实就是为了给孩子创造出一个安全的情感空间,让他能感受到:“即使我现在做不到,但父母依然还爱我”。

举个例子:孩子天天玩手机,成绩从原来的前10退到了30名,我们可以接纳“孩子目前状态不佳”这个事实

但没必要因此就陷入“他肯定要考不上大学了,这辈子完蛋了”的灾难化想象。

很多家长的焦虑其实就是源于自己莫须有的想象,你把当下的问题跟还没发生的糟糕结局强行捆绑在一起,除了加剧无力感外,确实没有任何作用。

而接纳是为了卸下对抗的消耗,把精力用在更有建设性的行动上,比如跟孩子共同制定手机使用规则,或者寻求专业学习指导等更有效的行动上。

那么,当我们真正做到了全然接纳,孩子就会变好了吗?

不会。因为孩子的很多问题都不是一朝一夕间产生的,不管厌学、休学也好,沉迷手机也罢,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全然接纳只是改变的第一步,虽然不会让孩子立马变好,但这就是改变的起点,它为修复亲子关系创造了可能。

而改变往往都是从“被看见”开始的,就像春天播下的种子不会立刻破土而出,全然接纳为孩子提供的安全土壤,正是成长所必需的养分。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无条件接纳孩子后,他彻底躺平了,怎么办?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