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知识梳理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题破山寺后禅院》

文学常识

1、常建,唐代诗人,字少府。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仕途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

2、《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曾入选《唐诗三百首》。这首诗借写游览破山寺,描绘了寺院的清幽与宁静,抒发了诗人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情怀。

参考译文

清晨我走进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处的树林。蜿蜒的小路通向幽僻处,禅房就在繁茂花木的深处。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各种声响此刻全都沉寂,只有钟磬声在空中回荡。

名句默写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2、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描写幽静的竹林,小径,繁茂的花草树木共同构成了优雅的意境的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4、诵读经典诗文,可以怡情悦性,读一读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让我们在清幽的环境中享受内心的安静。

思考探究:

1、请你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①描述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②手法情感:这两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景中的情趣,传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绪。

2、你认为“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诗人在这里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回应着大自然的寂寞无语。表达了诗人超脱、淡泊的情怀。

小试牛刀

阅读下列古诗,完成下列各题。【甲】题破山寺后禅院【乙】行香子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B___

A.甲诗开篇点明时间地点,阳光明媚的早晨诗人步入山林古寺。

B.乙诗上片的桃李菜花与下片的莺燕蝶,一实一虚,相互呼应。

C.“曲径”“潭影”“树绕”“水满”等景色迷人,引人遐想。

D.两首诗都从视觉和听觉描写景物,甲诗以“钟磬音”反衬宁静。

(2)简要分析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答:二者都有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歌描写的清晨寺后禅院清幽脱俗的景致,使作者消除了私心杂念,心如止水,空明纯净,寄托了自己避世的情怀,向往佛门清净的倾向。《行香子》表达了词人豪兴徜徉,步过东冈。欢快轻松,怡然自得的情感。

(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诗眼”是哪几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悦”“空”两字是此联的诗眼(核心),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色的幽静,更表达出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

《送友人》

文学常识

《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刻画了轻快的送别场景,渲染了动人的送别气氛,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意。起句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飘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别的情思写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

参考译文

青翠山峦横亘在外城北面,明净河水绕着城东流过。此地一别,你就要像孤独的蓬草随风飞旋万里。游子行踪不定如同浮云,落日缓缓,似乎有所留恋。挥手从此离去,连座下的马,也因离别而萧萧悲鸣。

名句默写

1、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3、诗中交代送别地点及环境的句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4、诗中借马的萧萧长鸣,表现友人不忍离去的诗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5、诗中比喻友人离家远游,行踪难定的诗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6、诗中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思考探究

从全文来看,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1)这首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比如,借“孤蓬”“浮云”“落日”“班马”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然而诗中的“青山、白水”色彩明回丽给人以感而不伤之意,表现出李白的达观的高贵品格。

(2)善用典故。诗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是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寄寓作者本人在长安政治上遭人排挤的深深感慨。

(3)运用象征和比喻的艺术手法。如,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诗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甲】送友人 【乙】赋得暮雨送李胄[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甲诗是一首充满着诗情画意的送别诗,首联“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了白水的动态,虽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B.甲诗颈联两句对仗很工整,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飘忽隐喻游子漂泊不定,落日缓缓隐喻故人依依惜别之情,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了游子意、故人情。

C.乙诗是一首暮雨中的送别诗。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D.乙诗颈联写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境界开朗,写出了作者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

2)请发挥想象,描绘【甲】诗中首联所展现的画面。

答:远远望去,青翠的山峦静静地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好一幅动静相生、寥廓秀丽的图景!

(3)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两首诗尾联抒情方式的不同之处。

答:李诗结尾借助自己和友人挥手分别,两匹马似有无限不舍之情而萧萧长鸣的动人场景,间接传达出送别友人的不舍之情。韦诗尾联直抒胸臆,无限的离愁别绪使泪水和雨丝交融在一起沾湿衣襟。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文学常识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2、此词上阕写鸿见人,下阕写人见鸿,本词描写了词人深夜所见景象,借孤鸿这一形象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表达了词人孤独寂寞的处境和高洁自许、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的心境。

参考译文

残月高挂在枝叶稀疏的桐树上,深夜人声已静。有谁见到幽居之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鸿身影。孤鸿惊飞却又回过头来,心里有幽恨却无人知晓。挑遍寒枝不肯栖息,宁愿在荒冷沙洲忍受寂寞凄凉。

名句默写

1、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2、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3、“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4、“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以象征手法,借物抒怀,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5、“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

思考探究

1、上阕通过哪些词描写庭院的环境?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上阕用“缺月”“疏桐”“漏断”等一系列萧疏、凄冷的意象,勾勒出一幅宁谧、凄清的寒秋夜景图,为全篇营造了一种冷清、凄凉的氛围。

2、这首词尾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词人用象征手法,通过写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

小试牛刀

阅读下列古诗词,完成各题。【甲】《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乙】卜算子·泊吴江夜见孤雁 [元]萨都刺

明月丽长空,水净秋宵永。悄无踪、乌鹊南飞,但见孤鸿影。 自离边塞路,偏耐江波静。西风鸣、 宿梦魂单,霜落蒹葭冷。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两首词在篇章结构上相似,都是上阕在写环境、氛围、时间的基础上引出见孤雁之事,下阕集中写孤雁。

B.【甲]词“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虚实相间,先写“幽人”独自走来,后将人、雁形象对应、结合,极富象征意味,又以诗意之美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乙]词“秋宵永”的“永”字浸润了词人的主观情感:因为夜不能寐,才感到秋夜格外漫长。写出词人满怀心事,夜不成眠的情状。

C.两首词的写作背景有相似之处,都是借孤雁抒写主人公孤寂、幽冷的情感,所写孤雁都是人格化的存在。

D.[甲]词中“孤雁”最后栖息于“寂寞沙洲冷”,表现出词人对前途未卜的忧惧;【乙]词中“孤雁”栖息在“霜落蒹葭冷”,表现了其高洁孤傲的情感。

2.两首词在意境的塑造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甲】词:夜月残缺、梧桐稀疏、树枝寒冷、沙洲寂寞荒冷,营造了幽僻冷寂的境界。【乙】词:明月在天,夜空清丽,江水澄净,秋风萧瑟,白霜漫天,蒹葭凄冷,营造了空阔凄清的境界。

3、“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句历来被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试进行简要分析。

答:这两句写孤鸿遭遇不幸,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词人以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孤鸿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物象化;同时,又以托物寓怀的表现手法,通过孤鸿的选求宿处,表达词人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卜算子·咏梅》

文学常识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卜算子·咏梅》是一首咏梅词,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生存状况,下片写梅花的品格精神。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梅花孤傲高洁、矢志不渝的高尚品质,表现了自己虽屡遭不幸却不趋炎附势、坚守节操的高洁品格。

参考译文

驿站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寂地开放,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独自愁苦,却又横遭风雨摧残。它不想苦苦地和百花争春斗艳,任凭群芳妒忌。即使凋零了,化作泥,被碾作尘土,那缕清香依然如故。

名句默写

1、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2、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3、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4、陆游《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即使遭遇摧折也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行的句子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思考探究

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如同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请回答。

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的品格。(或答:表达自己孤傲、隐忍的品格与高洁的报国志向。)

小试牛刀

1、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甲]卜算子 咏梅 陆游 [乙]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 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甲】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落寞凄清的意境。下阕则写出了梅花高洁傲岸,坚贞不屈的品质。

(2)【甲】词中“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①“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②“碾”原指将东西压碎、压平,在这里指梅花落地之后与泥土混合之后的情景,表现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描绘出梅花悲惨至极的图景。

(3)两首词中梅花的形象有什么不同?从哪句可以看出?作者借梅花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陆游笔下的梅花是寂寞凄凉的,从“寂寞开无主”和“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可以看出,陆游借梅花抒发的是孤傲清高之情;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积极乐观的,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和“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可以看出,表现了诗人乐观豪迈之情。

2、古诗文阅读。[甲]卜算子 咏梅 陆游[乙]跋李庄简公家书 [南宋]陆游(原文略)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悲忧出 (眼泪) (2)能作儿女态耶 (怎么) (3)徙海表 (虽然) (4)想见其青鞋布袜时也(仍然)

(二)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每言秦氏/必曰咸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

(三)[乙]文是如何表现李光的“英伟刚毅之气”的?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答:第一,选取最能表现李光性格的生活细节。一是李光罢政归乡,言及秦桧,“必日咸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二是否定赵鼎被贬时“悲忧出涕”的情状,认为“青鞋布袜”而行就是了。三是写李光远徙海南后“气不少衰”,对家人仍“丁宁训戒”。第二,突出情态,传达精神,如当李光言及赵鼎被贬谪之事时,“目如矩,声如钟”,既有对赵鼎的不屑,又含对秦桧等人的义愤。第三,对比烘托,增其光辉。作者把李光与赵鼎对待贬谪的态度作出对比,突出他的刚毅。

(四)请你根据[乙]文和相关注释,推断李光“丁宁训戒”的内容,并结合《卜算子·咏梅》一词,简述陆游受到的影响。

答:要有气节(或:正气)。影响:李光不畏权佞,英伟刚毅,表现出浩然正气。陆游年轻时就对“愤切慨慷”的李光非常崇敬,四十年后还想见他“青鞋布袜”的样子,可见影响很深。这种影响也在《卜算子·咏梅》中体现出来。“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就表现出陆游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知识梳理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