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刷到一个视频,感慨万千。
镜头里,一位爸爸,单脚踩在凳子上,嘴里叼着烟,苦口婆心地教育女儿:
“爸爸一天只吃一顿饭,两天只睡了6个小时。”
“爸爸开车到工厂,空调都舍不得开,只能跑到仓库里睡一小会儿,很快就热醒了。”
“这么热的天,快中暑了也不舍得休息,就怕你长大后像爸爸这样。”
视频里的小姑娘,眼泪盈满眼眶,一脸委屈。
妈妈把这幕拍下来,并配方:
“不善言辞的他,很少对闺女说这么多话,他不怕吃苦,只是不想让他的孩子跟他一样吃苦。”
这话乍一听,似乎没毛病:爸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孩子努力读书,避免孩子吃父母吃过的苦。
可仔细琢磨,就发现好像有点不对:
爸爸通过诉说“自己的苦”,来教育孩子。
孩子从中能得到的是:
小小年纪,就需要共情爸爸的苦,只要放松一点,就会愧疚无比。甚至再也不能拥有“作为孩子”的那份快乐、那份简单。
说得再直白点,爸爸的苦难和劳动工作不是孩子造成的。
把生活中的不如意、压力转嫁给孩子,本身就是一种暴力。
“新型家庭暴力”正在蔓延:不打不骂却伤孩子更深,父母一无所知,孩子泪流满面。
这样的“愧疚式”教育方式,其实并不少见。
01
“愧疚感”长大的孩子,
有多痛苦
我妈就是这种人,总是用自己的牺牲绑架我们,很窒息的爱。
我妈的爱是真的爱,但这种爱同时也充满压抑窒息。
仿佛是一碗掺了黄莲、辣椒的蜂蜜,不管你爱不爱喝都的喝,不然你就是不识好歹、糟蹋心意!
如果达不到理想的标准,那么就是这碗“蜂蜜”是我辛苦得来的,就你这样对的起我吗?
可是“蜂蜜”是你硬给的,不是我要的,采蜂蜜被蜇,是因为你买不起才要亲自去采。
我妈说得最让我难受的一句话就是:我忍气吞声这么多年没和你爸离婚,就是因为你。
小时候的我,经常会有一种罪恶感:
如果没有我,妈妈可以值得更美好的人生;
父母为了我那么辛苦,我不应该那么不懂事,都是我的错……
愧疚式教育,感觉这是最偷懒的教育方式,正反馈及时,见效快,更容易控制住孩子。
愧疚感最大的“攻击力”就在于,会让孩子自我否定,慢慢损坏孩子的自尊和人格,让他们变得脆弱、自卑。
02
爱,不应该制造愧疚感
我做了妈妈以后,我就告诉自己绝对不能成为这种父母。
有一次跟老公聊天,无意间说:生孩子以前有存款,生完孩子一直越来越穷。
没想到闺女会听,她突然问我:是不是都因为生了我才变穷的?
我跟老公立马说:不是的,宝贝是爸爸妈妈最爱的人,是因为爸妈年轻的时候没有规划,所以会穷一阵子,但是很快就会好的。
想起来曾经看到过的一段话,觉得这段话太美了!
“我生孩子,是为了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不用为我传宗接代,不用替我争门面。我只要这个生命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走一遭,让我有机会和他同行一段路……”
真正的爱,不是怀有目的的索取。
而是发自内心付出,而是低谷时的温暖,更是坚定的托举。
爱,不应该制造愧疚感,变得过于沉重。
真诚的爱和付出,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自然也会感恩和努力。
养育是一场修行,愿我们都变成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