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以后,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他们玩了整整一天,直到傍晚孩子才跟巨人道别。
“你们的小伙伴呢,”巨人问,‘那个被我抱到树上的小男孩?”巨人最爱的就是这孩子,因为这孩子亲了他。
“我们不知道呀,”孩子们说,“他已经跑走了。”
“你们可要告诉他,明天一定再来玩啊!”巨人说。但孩子们不知道他住在哪儿,也从来没有见过他;巨人心里万分沮丧。
每到下午学校放学了,孩子都要来这儿和巨人做游戏。但他最爱的那个小男孩却再也没有出现。巨人对所有孩子都很好,但他想念自己的第一个朋友,经常说起他。“我好想见他呀!”他这样说。
过去一年又一年,巨人老了,身体虚弱,再也玩不动了。
他坐在一把巨大的扶手椅上,看着玩耍的孩子,欣赏自己的花园。“我有好多漂亮的花,”他说,“但小孩子才是这世上最美的花朵。
一个冬天的早晨,他起床穿衣时看了看窗外。现在的他已经不讨厌冬天了,因为他知道冬天只是春的沉睡、花的休眠。
忽然,他惊讶地揉了揉眼睛,看了又看。这太不可思议了。花园最远处的那棵树上开满了白色的小花。树枝全变成金色,银色的果实沉沉垂下,树下就站着那个他最爱的小男孩。
巨人激动地冲下楼去,跑到花园里。他从草地上跑过,跑到男孩身边。待他走近了,脸气得通红,“是谁敢弄伤你?他看见男孩的手掌上有两处钉子刺穿的伤痕,小脚上也有两处。
“谁敢弄伤你?”巨人大喊,“告诉我,我要拿着长刀去砍了他。
“别!”男孩说,“这是爱的伤痕啊。”
“你是谁?”巨人说,一种诡异的敬畏感忽然袭来,他在男孩面前跪了下来。
男孩冲巨人微笑着,告诉他说:“曾经,你让我在你的花园里玩,今天你就跟我去我的花园吧,那里是天堂。”
那天下午,孩子们跑进花园,发现巨人跪着死在了树下,身上落满了白花。
童话鉴赏
《自私的巨人》中那个手背上和脚背上有钉痕的男孩,其实并不是耶稣本人,而是一种“救赎”的象征。男孩的钉子伤痕在宗教中被视为圣痕(圣痕被认为是一种超自然现象,即异像出现在基督徒的身体上,所展现的现象则是与《圣经》中记载的基督受难时的情况一样),所以我们不妨理解为巨人看到了来自天堂的神迹,而那个男孩则是代表“救赎”的圣人(实际上他未必是个孩子,只是以儿童的形态出现)。
巨人赶跑花园里的孩子后度过了极为漫长的冬天,上帝(或者耶稣或者天使或者圣人,随便是哪个)想感化巨人,于是以孩童的形象来到花园中,营造了所谓的“枯木回春”的把戏。花园里的其他孩子不认识这个小男孩,就说明此人根本不是附近的寻常孩童。注意巨人第一次遇见这个孩子的时候,男孩还没有圣痕。因为此时圣人是来给巨人机会,要引导他向善。
巨人变得和善了,他打开了花园,欢迎孩子们进来玩。巨人逐渐老去的过程,也是他救赎自己的灵魂的过程。巨人最后的死就是他寿岁到了,那个年龄毫无变化的孩子第二次出现,这次男孩有了圣痕。由于他是圣人,所以巨人即便不知道他的身份,也不由自主跪下,这就是信仰虔诚的效果。
耶稣教导世人跟随自己行善的脚步走入天堂,这一刻就是圣人来接信徒进入“极乐世界”也就是天堂中去,在基督教中,巨人显然是“功德圆满”了。我们甚至可以在结尾处感受到弥撒圣音的渡化。
王尔德的《自私的巨人》,说白了就是一部传教的童话。很多欧美童话都带有传教色彩,宗教顺着童话的媒介渗入儿童读者的心中。所以我们也不难明白,为什么很多童话比如《自私的巨人》在中国低龄版流传的时候,会删掉圣痕以及巨人随圣人进入天堂的宗教情节。安徒生的《海的女儿》《小红鞋》以及王尔德的《快乐王子》《自私的巨人》都是带有传教目的的。净化自己的心灵,压灭人自身的低级欲望,才能得到灵魂救赎,在死后来到宁静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