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家长群里在讨论父母应该如何更好地与孩子相处。
的确,青春期的孩子,个个性情敏感,一点小事都可能引发他们的情绪“地震”。
这种时候,如果父母意识不到,继续用幼儿期的养育方式去对待一个即将独立的青少年,那战争将不可避免……
01.
青春期的“战争”
从来不是突如其来
青春期可谓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二次断奶”。
这个阶段的他们开始不再依赖家长的意见,想要尝试自己的判断和决策。
但往往,是父母还没准备好,
还会希望孩子“乖巧”、“听话”、“配合”,
还在下意识地想让孩子“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于是你说一句,他回一句;
你让他做作业,他玩手机;
你想了解他的生活,他只回你两个字:“还行”。
出现这种情况,不是孩子变坏了,而是他们的大脑正在飞速发展。
因为处在这阶段的孩子的前额叶皮质还没完全发育,但情绪中枢却非常活跃,
所以,他们表现得情绪化、冲动、但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渴望尊重。
如果父母还在不断地“压制”、“干预”、“唠叨”,
甚至坚持认为“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你必须听我”,
那很可能只会强化孩子的敌对意识,而不是在建立亲子间的连接。
02.
你的教育方式,
让孩子察觉敌意
其实,在我们的传统教育观念中,父母的职责就是——
指出孩子的错误。
但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需要的不是“挫败”,而是“陪伴”和“鼓励”。
然而,屡屡的失败只会让孩子的自信心受挫,从此变得封闭、被动、沉默……
这种时候,父母适当的让步、示弱,或是放低姿态,坐下来,陪孩子一起找找问题、说说心里话,比十句说教都管用。
03.
父母赢了,
孩子就“输了”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情绪断联”。
说直白点,就是孩子在经历了一次次的被否定、被打压、被羞辱之后,学会了不表达、不反抗、不沟通。表面看来是你“管住了”孩子,但其实你已经在亲手把孩子推得越来越远了……
这样的家庭,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早已千疮百孔。
“每一个不被理解的孩子,都会在心里建一道墙。”
看似是你打赢了这场战,但其实,孩子的“自我”已经在这场战役中牺牲了……
而健康的关系应该是孩子在一次次冲突中感受到:爸妈不是敌人,而是可以一起战斗的人。
04.
成长,是并肩作战,
而不是彼此对抗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到底为什么非得争个输赢?
是想要赢得面子、掌控权?
还是希望孩子能走得更稳?
家庭不是战场,父母也不是士兵。
所以,我们需要的不是“打败”孩子,而是“陪伴”他走向更好的未来。
尤其是亲子关系中的爸爸们,别总置身事外,觉得“妈妈来管就好了”。
其实很多家庭里的爸爸都没有意识到参与的重要性,也不愿意做出改变。
但你要知道,青春期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双方的一致性。
爸爸不是配角,别把自己活成ATM。
多些理解、包容、回应、引导,这些才是孩子心里最坚固的支撑。
寄语:
青春期的孩子,是蜕变中的雏鹰。
他们看起来叛逆、敏感、冲撞,但心里渴望的,是爱、理解和自由。
父母要做的,不是赢得争吵,而是赢得孩子的心。
放下对“赢”的执念,去学着一起成长吧。
因为,最好的亲子关系,不是“谁说了算”,而是“我在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