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真正的育儿其实是先把自己养好,父母幸福,孩子才会幸福。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在这个”内卷”严重的育儿时代,越来越多的父母陷入了焦虑的漩涡——从胎教到早教,从学区房到兴趣班,从学习成绩到综合素质,每一个环节都让父母们如履薄冰。然而,当我们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如何培养一个”完美孩子”上时,往往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事实:育儿的前提,是先把自己养好。一个身心健康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正如年糕妈妈李丹阳所说:”只有和自己达成和解,才能养育更好的孩子。” 这篇文章将带你重新思考育儿的本质,探索如何通过自我成长来成就更好的亲子关系。

育儿焦虑的背后:我们为何总是怀疑自己不够好

翻开妈妈们的朋友圈,几乎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经历着育儿焦虑。A妈妈因为孩子乱发脾气而自责,认为一定是自己教育方式出了问题;B妈妈尽管在健身、工作和育儿各方面都对自己要求极高,却依然焦虑不已;C妈妈从怀孕起就开始研读各种育儿理论,却连孩子吃饭少一点都急得不知如何是好;D妈妈甚至因为孩子平静地和自己道别而怀疑自己”没把孩子带好”。这些场景是否让你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现代父母的焦虑很大程度上源于三个误区:

第一,完美主义陷阱。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育儿理论、成功案例通过社交媒体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认知。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会背唐诗、会弹钢琴、英语流利,我们不由自主地开始比较,然后陷入”我的孩子落后了”的恐慌。殊不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节奏,过度比较只会让我们忽略孩子真实的成长需求。

第二,过度关注孩子。年糕妈妈在书中提到一个成语”一叶障目”——当我们只盯着孩子的问题看时,再小的缺点也会被无限放大;如果把这片叶子拿开,我们会发现,比起青翠蓬勃的小树,这片有瑕疵的叶子多么微不足道。很多父母的问题不是做得不够,而是做得太多、关注太多,反而阻碍了孩子自主发展的空间。

第三,忽视自我需求。传统观念中,”好妈妈”的标准往往与自我牺牲画等号——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后。这种观念导致许多妈妈在育儿过程中逐渐失去自我,把全部价值感建立在孩子的表现上,一旦孩子出现任何”问题”,就立刻归咎于自己做得不够好。

演员曾之乔在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时提到:”妈妈也要被好好照顾。” 这句话道出了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真理:只有当我们先照顾好自己,才有能力真正照顾好孩子。育儿不是一场自我牺牲的马拉松,而是一段共同成长的旅程。

先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孩子

“我们生了个孩子,却把自己变成了人质。”年糕妈妈李丹阳的这句话精准描述了现代母亲的困境。当我们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忽视自己的情感需求和身心状态时,不仅会让自己疲惫不堪,也会在无形中给孩子传递压力和焦虑。

情绪稳定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情绪导师。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孩子的大脑具有极强的”镜像神经元”系统,他们会无意识地模仿父母的情感反应模式。一个经常焦虑、易怒的父母,很难培养出情绪稳定的孩子。相反,当我们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保持内心平和,孩子也会学会以健康的方式处理自己的情感。

自我价值感独立的父母才能给孩子真正的自由。很多父母对孩子过度干预的背后,其实隐藏着自身的恐惧和不安全感——害怕孩子失败、害怕自己不被需要、害怕在别人眼中不够成功。只有当我们建立了独立于孩子表现之外的自我价值感,才能真正放手让孩子探索世界,允许他们犯错并从错误中学习。

身心健康的父母才有足够的能量陪伴孩子。育儿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长期忽视自我照顾的父母最终会耗尽能量,变得易怒、疲惫甚至抑郁。曾之乔和丈夫实行的”育儿排班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通过合理的分工和轮流休息,确保父母双方都能得到必要的喘息空间。这种安排不仅减轻了单方面的育儿压力,也让亲子关系更加健康。

家庭教育研究者徐智明在《育儿基本》中提出:”让孩子自主、与孩子合作、让孩子满足”的三大育儿思想。这其中的核心理念是:父母不需要也不可能控制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更重要的是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让孩子在探索中发展自主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父母首先需要拥有足够的心理资源和能量。

从”牺牲型父母”到”成长型父母”的转变

传统的”牺牲型父母”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下的育儿环境。我们需要转向一种更健康的”成长型父母”模式——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也不断发展自我。这种转变包含几个关键层面:

重新定义”好父母”的标准。年糕妈妈李丹阳在书中分享了自己的领悟:随着事业发展,她不再有时间每天给年糕做饭,但她不再为此内疚,因为她意识到”比起’妈妈永远在场’,能给孩子高质量的有效陪伴、能关注到孩子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可以是好妈妈的一种打开方式”。好父母的标准不应是做了多少顿饭、检查了多少次作业,而是能否与孩子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结,能否理解并尊重孩子的独特性。

建立边界,保护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许多父母,尤其是母亲,常常感到自己的时间完全被孩子占据,没有片刻属于自己的空间。这种状态长期持续会导致严重的心理耗竭。健康的亲子关系需要适当的边界——每天留出一些专属自己的时间,哪怕是15分钟的冥想、30分钟的阅读,或者定期与朋友的聚会。这些”自我时间”不是自私,而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投资。

持续学习和自我成长。育儿不是静态的知识应用,而是动态的互动过程。随着孩子成长,父母也需要不断学习和调整。正如一位作者在自我提升的文章中所说:”学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懂得太少。而懂的越多,越能发现生活是如此奇妙和精彩,一切仿佛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 父母的持续学习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生命,也为孩子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榜样。

重视夫妻关系和社交支持。育儿不应是单打独斗的过程。曾之乔提到的”育儿排班制”体现了夫妻合作的重要性。除了配偶的支持,建立自己的社交圈也同样关键——与其他父母交流经验、分享困惑,能有效减轻孤立感和压力。记住,寻求帮助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智慧的体现。

实践指南:如何在育儿中照顾好自己

理解了”先把自己养好”的理念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呢?以下是一些具体可行的建议:

1. 建立自我照顾的日常仪式

❤️每天至少15分钟的”专属时间”——可以是早晨的一杯咖啡,午后的短暂散步,或睡前的日记时间
❤️每周安排一次让自己真正放松的活动——瑜伽课、读书会、与好友的午餐约会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

2. 调整对育儿的期待
❤️区分”本质习惯”和”表现式习惯”——前者如自主性、自律性等影响一生的品质,后者如准时睡觉、整齐书写等表面行为
❤️接受”足够好”而非”完美”的育儿标准
❤️记住孩子的”问题行为”大多是阶段性现象,不必过度反应

3. 建立支持系统
❤️与配偶明确分工,如曾之乔家的”育儿排班制”
❤️加入父母互助小组,分享经验和资源
❤️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育儿指导、心理咨询等)

4. 保持自我成长
❤️每年设定1-2个与育儿无关的个人发展目标
❤️保持阅读和学习的习惯,拓展视野
❤️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保持生活的丰富性

5. 练习自我觉察与自我接纳
❤️定期反思自己的情绪状态和需求
❤️允许自己有不够完美的时刻
❤️像对待好朋友一样对待自己——带着善意和理解

养育孩子,更是养育自己

当我们说”真正的育儿其实是先把自己养好”时,并不是倡导自私或忽视孩子的需求,而是认识到一个根本的育儿真理:我们无法给予孩子我们自己没有的东西。如果我们内心充满焦虑,我们传递给孩子的是不安;如果我们忽视自己的需求,我们教会孩子的是自我否定;如果我们停止成长,我们限制的是孩子的视野。

年糕妈妈李丹阳在书中写道:”对于孩子来说,他需要的是更温柔的妈妈看到他、更平静的妈妈接纳他、更积极的妈妈带领他。” 这些品质——温柔、平静、积极——都不是通过育儿技巧能够获得的,而是源自一个健康、完整的自我。

育儿的过程,本质上是一场双向的成长之旅。正如一位作者在讨论家庭温暖时所说:”家长与儿女,不是只有儿女有给家长带来愉快的义务,家长也有带给儿女愉快的义务。这是一种相互护持的关系。” 当我们能够先把自己”养好”——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不仅成为了更快乐的个体,也成为了更有能量的父母。

在这个强调”科学育儿””早期教育”的时代,或许最该被重视的”育儿科学”是:一个快乐、充实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当我们停止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如何培养一个成功孩子”上,转而关注”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时,我们会发现,育儿不再是令人焦虑的重担,而是一段共同发现生命美好的奇妙旅程。

正如年糕妈妈在迎接第二个孩子时所感悟的:”这一次,我已经不害怕了,因为我越来越确定,我该把力气用在哪里、该把时间花在哪里,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 这种笃定和清晰,正是来自于她与自我的和解,来自于她先”养好”了自己的生命。

亲爱的父母们,在你们为孩子付出所有的爱之前,请先记得爱自己;在你们为孩子的未来精心规划时,请先照顾好自己的当下;在你们期望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时,请先成为最好的你。因为真正的育儿,始终始于自我养育。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真正的育儿其实是先把自己养好,父母幸福,孩子才会幸福。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