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始,“神兽”归来。
看到孩子愈加乖巧懂事,你心中定会倍感欣慰;偶尔遇到“鸡飞狗跳”时,你也会心力交瘁。那漂浮不定的亲子关系,是否会让你有一种琢磨不透之感呢?
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言:“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这是理想的治国之道的四重境界。
世间的道理总是相通的,国君治理国家与父母教育幼子,其道理也是一样的。
家庭教育也可以分为四层,来看看我们都在哪一层呢?
# 01
存在型父母
“太上,下知有之”–最好的国君,百姓仅仅感知他的存在;最好的父母,孩子亦如是吧。
父母自身活成教科书——立身端正、德行高尚、习惯良好、态度积极,孩子便在无声的浸润中自然生长。
梅耶·马斯克,她是马斯克(特斯拉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的母亲。
她的人生观是“凭直觉生活“。所以很自然她的孩子们也是这样的思维。
她从不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认为”那是他们自己的责任”;她让孩子亲眼看到母亲为让全家吃饱穿暖所付出的努力;她坚持自己的事业和追求,从15岁开始模特生涯并持续57年;她相信”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让他们看见你在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当全世界都在崇拜马斯克时,马斯克在崇拜他的母亲:“母亲才是我的英雄,我的成功来自母亲的培养和她特立独行的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通过“观察学习”吸收父母90%的行为模式。
当父母活出生命的饱满状态,孩子定如植物一样向阳而生。
# 02
朋友型父母
“其次,亲而誉之“–次一等的国君,百姓亲近并赞誉他。
为人父母,能让孩子由衷地亲近、敬重,并赢得孩子的赞誉,我想这应该是世间最珍贵的勋章。
真正的亲近,是根植于孩子感受到被无条件的接纳、有坚固的安全感和被看见的肯定;赢得敬重与赞誉,则来自于真实的生命厚度,需要父母自身散发光芒,而非血缘赋予的权威。
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分享过与子女相处的诀窍:30%朋友般平等对话、30%同学般共同学习、40%家长式兜底管教。
儿子柳林上大学的时候,学会了抽烟,家人对此都很反感。柳传志用一种和缓的语气对儿子说:“你要是能把烟戒了,我高看你,我觉得你了不起。”后来柳林真的把烟戒了。
但如果父母为赢得这份亲昵以过度满足、刻意讨好甚至放弃原则来换取,这会令孩子误以为外界皆应如此迎合自己。
正如周国平所言:“做孩子的朋友,前提是视其为独立灵魂”。
真正的“朋友型父母”,非身份降级,而是在守护者与同行者间精准定位——既提供安全港湾,又以生命之光照亮前路。
# 03
权威型父母
“其次,畏之”–再次一等的国君,百姓畏惧他。
现实中无数家庭的真实写照是孩子对父母充满恐惧,当教育沦为恐惧的统治,亲子关系便成了猎人与猎物的博弈。
“如果我有一颗炸弹,我就会炸平我的学校;如果我有一把刀,我就会杀死我的妈妈。”谁能想到,如此触目惊心的话,竟是出自一名9岁小学生的造句。
老师说这个孩子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流。后经了解,孩子的妈妈怕孩子学坏,在家里常用责骂和唠叨的方式去纠正孩子身上出现的小毛病,让孩子感觉在家中处处被打压、受限制,毫无自由可言。而内向的孩子又不肯与人交流,积压已久的情绪让他开始仇视妈妈和学校。
当亲人变“仇人”,应该是做父母最大的悲哀。
恐惧会窒息孩子的灵性。他们被迫在战栗中“求生”,失去探索的勇气,扼杀表达的欲望,最终成为空心人。
《颜氏家训》:“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威严若缺了慈爱底色,便易催生疏离、仇恨而非敬畏。
# 04
失败型父母
“其下,侮之”–最下等的国君,百姓蔑视侮辱他。
此为最下之境——父母的言行招致孩子的轻视与不敬。
父母或自身失范,言行不一:沉迷手机、酗酒成性、赌博成瘾、家暴横行……,却要求孩子勤奋读书,出人头地。
或对孩子粗暴冷漠,任意羞辱伤害,脱口而出都是贬低性词语:“真笨”、“没出息”…… 反怪孩子不懂礼貌,不孝顺。
研究显示,成长于此环境的孩子,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的风险是普通儿童的5倍。
在孩子眼中,父母的慈爱与威信荡然无存,内心必然充满鄙夷与抗拒。
亲子关系一旦滑落至此,修复便如逆水行舟,艰难异常。孩子甚至可能关闭心门,将父母“拉黑”。
写在最后
梁启超在家书中说:“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既然为人父母,定当担负神圣的责任:以最高境界自勉——不仅给予孩子身体的庇护,也要成为他们灵魂的灯塔。
育儿本质是一场生命的彼此成就。最好的教育,从不是雕刻,而是唤醒;不是占有,而是归还;不是恐惧的囚牢,而是爱的广阔天空。
愿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自由自在地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