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曾在《家问》中写过:
“婴儿降临世上,
家是包裹他的蛹壳。
在爱中长大的孩子,
爱是他的羽翼,
爱是他的长矛。
在爱中蓬勃成长的孩子,
他看天下就比较的勇敢,
他看前途就比较的光明,
他看事物就比较的冷静。”
我们都知道不能总对孩子发脾气,因为“孩子能够清晰直接的感受到我们内心最深处的隐秘情绪,并能比我们更深、更直接地把这种情绪表现出来,因为他们没有防御机制。”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最忠实的“情绪垃圾桶”。
他们不仅会毫无遗漏地接住父母每一次失控的恶果,还会将父母的糟糕情绪内化吸收,演变成性格的缺陷,或抑郁、或叛逆、或胆小、或暴躁、或讨好。
但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一地鸡毛,
真的很容易让人崩溃。
崩溃过后,
又是后悔,又是内疚,
只能一遍遍地对自己说:“下次别这样了。”
结果下次,还是控制不住……
你发的每一次火,
都在削弱孩子的安全感。
因为,在孩子眼中,你不只是爸妈,更是他的“全世界”。
你的一次次生气、吼骂,只会让他觉得自己是孤立无援的存在。
而心理学上说,安全感来自被稳定地爱着。
频繁失控的父母,往往给不了稳定,也给不了爱。
孩子是天生模仿者,你的一言一行,他都看得一清二楚。
你吼他,他记住了;
你摔门摔东西,他也模仿。
爱发脾气的父母,也会养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孩子。
生气解决不了问题,
只会激化矛盾。
你有没有发现,
情绪越激烈,沟通越无效。
孩子的很多“问题”,
其实只是阶段性的表现。
三岁孩子黏人,
是因为依恋需求;
六岁孩子反驳,
是因为逻辑觉醒;
青春期孩子叛逆,
是因为在找独立。
如果你总是用“你怎么越来越不听话”来解读这些变化,
那就可能是没有读懂孩子成长的“信号”。
很多时候——
他不是故意粗心,是注意力没有养成;
他不是故意懒散,是时间感没有建立;
他不是不想搞好学习成绩,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
……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如果你希望孩子有耐心、有教养、会共情、能沟通,
那你自己要先成为那样的人。
我们要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垃圾”,掌握与情绪相处的方法。
当你心情不好时,
让自己摆烂一会儿。
静静地一个人呆着,
做自己想做的事。
吃零食,看电影,唱歌,户外跑,或是打球……
或者在家里设置了一个专属的“情绪发泄区”。
当你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要控制不住的时候,就跟孩子讲:“我现在很想发脾气,我自己待一会,不要来打扰我。”
此时,你可以抱着枕头大哭,也可以使劲捶打枕头发泄情绪。等发泄完了,心情也就平静了。
你还可以培养自己的钝感力
生活中的很多痛苦,其实都来源于我们太过敏感。
老公说话的语调,随手乱扔的脏衣服,孩子成绩的退步,莫名其妙的小脾气,随便乱放的玩具,都会让我们的情绪崩溃。
我们太容易因小事内耗,因外界的风吹草动而痛苦。
当我们过分敏感,我们不妨为情绪脱敏,让自己多一点钝感力。
我们的钝感力越强,烦恼就越少,内心越平和,孩子就能拥有一个更有利于他的成长环境。
修炼自己的内心
让我们情绪波动的从来都不是事情本身,
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
我们选择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决定了我们获得幸福的能力。
不要因小事而内耗,生活中的任何烦恼都有解决之道。
我们的心大了,事就小了。
当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出口,就不会放任情绪去伤害孩子,我们的情绪越稳定,家庭越温暖,孩子的成长才能越顺遂。
孩子未来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藏在父母的情绪里!
你要坚信:
教育是一场马拉松,
你的温柔、克制、理解,
会一点一点刻进他生命里。
终有一天你会发现:
那个你愿意温柔以待的孩子,
长成了一个能温柔以待这个世界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