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我们都希望自家孩子情绪稳定,遇事沉得住气,对吧?
所以,当孩子因为一点小事哭闹时,我们总会下意识地说:“别哭了,坚强点!”
当老公跟你抱怨工作上的烦心事,你可能嘴上安慰,心里却想:“多大点事儿,至于吗?”
我们好像都默认,一个成熟的人,就该把情绪藏得好好的,不动声色。
但今天我想跟你聊聊,这可能是我们对“情绪稳定”最大的误会。
一个家里越是鸦雀无声,大家心里的“雷”可能埋得越多。
因为,真正的稳定,从来不是硬生生憋出来的,而是被温柔地爱出来的。
1. 别把“不吭声”,当成“没情绪”
这事儿其实特好理解。
人饿了就要吃饭,渴了就要喝水,对吧?
要是硬扛着,身体肯定要出毛病。
那心里难受了,想说出来,是不是也一样?
当然是!
感到委屈、愤怒、难过,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情绪。
把它们说出来,就像给心灵“吃饭喝水”,是正常需求。
可我们呢?
总把这种需求当成“麻烦”。
我们让孩子“憋回去”,让伴侣“自己消化”,让自己“忍一忍”。
我们以为只要家里没人发脾气,就天下太平了。
可你想想,一个不许喊疼、不许流泪的家,看着是安静,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憋着一口气。
这种“稳定”,太脆弱了。
2. 憋着的情绪,是家里的“高压锅”
你可能会说:“我能忍,我自控力好。”
但“忍”,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就像一个高压锅,你一个劲儿地往里塞东西,火还一直烧着,阀门捂得死死的,你猜最后会怎么样?
“砰!”的一声,炸了。
你见过吧?
平时脾气挺好的人,可能就因为你没盖好牙膏盖,突然火山爆发,把十年前的旧账都给你翻出来。
平时挺乖的孩子,可能就因为没买到想要的贴纸,躺在地上哭得撕心裂肺。
真不是他们小题大做。
是那个情绪的“高压锅”,到极限了。
那些被你“忍住”的委屈和火气,不是消失了,它们只是在积攒力量,等着下一次,给你来个更狠的。
你不可能只关掉坏情绪的水龙头,好的也一定会被一起关掉。
当你习惯了麻木自己的难过,你慢慢地,也就感觉不到多快乐了。
3. 小心!家里那些“阴阳怪气”的时刻
有时候,情绪不一定会“爆炸”,它会换一种更折磨人的方式出现,那就是“隐形攻击”,说白了,就是“冷暴力”和“阴阳怪气”。
你来品品,这些场景熟不熟悉?
伴侣做了件让你不开心的事,你嘴上说“没事”,但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他跟你说话你爱答不理,还总能在他做的事里挑出错来。
孩子把你气着了,你没骂他,但你开始对他没好脸色,他兴高采烈地跟你分享什么,你都用“嗯”、“哦”来回应。
这些,都是没说出口的火气,换了种方式跑出来了。
它比大吵一架还伤人,因为对方根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只觉得你这个人怎么这么“别扭”,家里的气氛也变得冰冷又压抑。
4. 好好说话,其实很简单:对事,不对人
当然,我们得先明确一点:
允许情绪流动,不代表可以肆意用情绪伤害他人,而是用更健康的方式去沟通它。
那到底该怎么说,才不伤感情呢?
记住5个字:对事,不对人。
我们平时怎么吵的:
“你总是这样!从来就没把我放在心上!”
你看,“总是”、“从来不”,一开口就是给对方这个人“判了刑”。
他会觉得,好啊,在你心里我就是这么个人,那还沟通什么?
吵吧!
试试这么说:
你刚才没跟我商量,就答应了周末去朋友家吃饭(这是描述事实),
我感觉有点不被尊重,挺生气的(这是表达你的感受)。
因为我本来想周末好好休息一下的(这是提出你的需要)。
发现了吗?
这么一说,对方就清楚地知道,是“哪件事”让你不舒服了。
你不是在给他定罪,而是在邀请他一起解决“这件事”。
这才是能让关系变好的沟通。
5. 情绪上头了?先给自己一个“抱抱”
当然,道理都懂,但情绪一上头,哪还顾得上这些。
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先稳住自己,别让火烧得更旺。
这有个超简单的“五感安抚法”,你随时都能用:
看一看:别盯着让你生气的人或事了,去看看窗外的树,或者翻翻手机里可爱的猫猫狗狗照片。
听一听:戴上耳机,放一首你喜欢的舒缓音乐,把外界的噪音隔开。
闻一闻:闻闻咖啡的香气,或者柠檬的清新,甚至可以点个香薰。
尝一尝:喝口温水,或者含一颗薄荷糖,让味觉帮你转移注意力。
摸一摸:找个软软的抱枕或毯子抱在怀里,或者去撸撸猫、摸摸狗,感受那种柔软的触感。
写在最后
先照顾好自己,才有力气去爱别人。
所以啊,一个真正情绪稳定的家,不是没人大声说话,不是没有眼泪。
而是,当孩子哭的时候,他知道爸爸妈妈会抱住他,而不是嫌他烦。
当大人累了、烦了,可以坦然地说出来,不用担心被指责“矫情”或“不成熟”。
这份踏实的安全感,这份“我怎么样你都会爱我”的底气,才是养出情绪稳定最珍贵的养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