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沟通,懂沟通的父母,亲子关系一般不会差。
智慧的父母,知道在什么时候说什么,更懂得在什么时候该闭嘴。
但有许多父母,却只知道一味地唠叨,指责,喋喋不休,还美其名曰:都是为了孩子好。
日复一日唠叨的父母,总有一天,会被孩子厌烦,导致亲子关系破裂。
我们都知道,要想了解孩子,就要与孩子好好说话。
但有时候闭上你的嘴,比说话更有效。
哈兹立特说:沉默好似伟大的艺术。能及时闭嘴的人,绝非傻瓜。
许多父母不知道这个道理,就让我们来聊聊,什么时候该闭上自己的嘴。
01
孩子专注做事时,要学会闭嘴
有的父母喜欢在孩子做作业时,端茶递水,送点小零食,顺便说一句:“作业要认真做哦。”
以彰显自己多么关心孩子。
其实这已经打扰到孩子了,容易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当孩子沉浸于搭积木的自我世界中时,你在旁边指指点点,告诉他:“这块正方形要搭在左边,那块三角形的要搭在右边,你那样是搭错了!”
孩子并不会听你的,他会这样试试,那样也试试。
如果你一定要他那样做,他就会非常讨厌你。
因为你打扰到他了,让他失去了尝试的机会。
也许父母会很委屈,我都是为了孩子好,让他少走弯路,好心当做驴肝肺,真是不识好歹。
如果真为了孩子好,在孩子专注做事时,请闭上你的嘴,放下你的担心,给孩子一个安静、不受干扰的环境。
这样做,比语言指导重要得多,也更有助于孩子的专注力培养。
02
孩子向你倾诉时,请学会闭嘴,认真倾听
到了青春期,许多孩子不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父母也越来越不了解孩子的内心。
为什么会这样的呢?
当孩子兴致勃勃地与你分享学校趣事,讲述自己的想法时,你有好好听他说完吗?
你是否总是急于打断他,纠正他,嘴里说着:“这种事在学校里不是司空见惯的吗?有什么好说的。”
或者是“你怎么能这样做呢?这不是要被同学笑话了吗。”
因为孩子向你倾诉时,往往会受到你的言语打击,你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静下心来好好听孩子说话 。
久而久之,孩子渐渐失去了与你分享的欲望,学会了把心事放在心里。
有时候宁愿跟同龄小伙伴说,也不愿意回家跟父母分享。
因为与父母分享的体验感太差了,不是被骂,就是被指导或指责,很少能有感同身受,而得到安慰的。
因此,在孩子想表达时,请你放下手机,用信任的眼光看着孩子,时时作出回应。
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信任,孩子必将更加自信。
03
孩子小心尝试,想独立解决问题时,请学会闭嘴
儿子四岁时,有一天我看到他正在系鞋带,但是系了好久也没有系好。
我站在他身后,看着干着急,想去帮助他,却又努力忍住。
大约过了5分钟,儿子终于系上了鞋带,看他长长舒了口气,非常开心。
我们明白,有些事,总要自己亲自试过,才能积累经验。
当孩子遇到一道难题,
当他尝试自己穿衣服,
当他与小伙伴闹矛盾,
当他想努力打开快递的包装时,
他需要的不是你直接上手帮忙,也不是让你在旁边指点。
而是要通过自己的试错,探索和思考,最终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才能体会到成就感。
此时此刻,我们要做的就是忍住“代劳”和“ 指点”的冲动。
用你的耐心和示弱,让孩子当家做主。
04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需要空间和独处时,请学会闭嘴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独立自主,渴望被尊重,妥妥一个小大人。
放学回家,书包一放,关上房门,听歌、做作业,就是不与人交流。
此时,你过度的关心、询问、指导和说教等,都会被他判定为不尊重、不信任、控制欲强。
说多了,只会导致他们更激烈的反抗,造成更深的隔阂。
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就得学会适时退出。
从孩子的管理者,说教者,转变为孩子的同盟和朋友。
多观察孩子的需求,少作评论,尊重孩子的隐私和选择,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予孩子最大的信任。
我们要做孩子强大的后援,而不是喋喋不休的监工。
多倾听,少询问,多共情,少指教,适时闭嘴,孩子才会把你当朋友 。
写在最后
林清玄说过,最好的表达是沉默,而不是语言。
学会闭嘴,是父母放下控制欲,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一步。
不说话不是爱的缺席,而是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像空气般无处不在的信任和陪伴,不需要太多的话语。
有时候,最深的爱恰恰藏在那些从未说出口的信任里。
智慧的父母,都懂得适时闭嘴。
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