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十一点半,终于关上电脑。
洗漱完时,看着孩子熟睡的脸,想到她临睡前抱着我撒娇,让我给她讲故事,心头又压上几分愧疚:
今天又没陪她!
然而,周末陪她玩恐龙时,不过一小时,自己竟已忍不住想刷手机。
我们这一代父母,似乎总是被一种沉重的疲惫感裹挟着。
明明深爱着孩子,可为何陪他玩耍片刻,竟像翻越一座山那般沉重?
为什么以前的父母
没有这么累
我偶然翻看老照片,忽然意识到一件令人恍然的事情:
我们童年时,父母何曾如我们这般费心费力地“陪”过?
那时的父母,只消将我们放在院子或弄堂里,便转身忙自己的事了。
我们挖泥巴、跳皮筋、打弹珠,或者只是对着天空发呆,没有大人时刻在旁引导与关注。
如今我们却不同了。
我们陪伴孩子,如同背负着精密计时器与考核指标。
每一分钟都暗含焦虑:时间够吗?内容够“高质量”吗?孩子学到东西了吗?——
陪孩子玩耍,竟成了另一项需要全力以赴的“工作”。
我们紧绷着神经,在亲子关系中把自己逼成了“全能选手”:
要当玩伴,又要当老师;要随时回应,又要适时引导;要启发思维,又要塑造品格。
一刻不停地“用力”,如何不累?
那日游乐场,听见一位年轻妈妈声音问两岁多的孩子:
“宝宝你看,这个是什么颜色呀?蓝色对吗?告诉妈妈,蓝色!”
“蓝色用英语怎么说啊,是blue, 对不对呀?”
然而,孩子只顾着把滑梯上的小球推下去,似乎全然没有听见。
那位妈妈满眼都是失落与疲惫,嘴里却还在不听地叮嘱着孩子。
陪伴必须“有用”的观念
我们这一代父母,正被“陪伴必须有用”的执念压得喘不过气。
孩子玩积木时,我们忍不住想教他搭个城堡;
他观察蚂蚁时,我们急着讲解昆虫知识;
他随意涂鸦时,我们总想引导他画个“像样”的东西。我们太急于把每一刻陪伴都变成教育投资,仿佛孩子自由探索的时间是一种奢侈的浪费。
然而,这种无处不在的“用力”,恰恰消解了陪伴最珍贵的本质——轻松自在的共同在场。
更深的焦虑来源于比较。朋友圈里,别人家的爸爸正带孩子制作火箭模型;
隔壁妈妈晒出精心设计的亲子阅读角;
短视频里,育儿专家反复强调“错过敏感期就晚了”。
我们如芒在背,唯恐自己做得不够好,不够多。
当陪伴成为表演,成为竞赛,成为对自我价值的证明,怎能不累?
其实真正的陪伴,本不必如此艰难。
它更像是共同生活,而非刻意表演的互动。
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渐渐学会松弛下来。孩子专注玩恐龙时,我不再急着问她恐龙的种类和习性,而是坐在她身边,安静地看一本自己的书。她偶尔转头看到我在,便又安心沉浸到自己的侏罗纪世界中去。
周末早晨,不再绞尽脑汁想着做什么“有意义”的亲子活动。
我们一起准备简单的早餐,她剥鸡蛋壳,我热牛奶,牛奶热好了,她小心地端上桌。阳光透过窗户,照在餐桌的面包屑上,也照着她脸上细小的绒毛。这缓慢流淌的时光里,没有刻意的“教育”,只有熨帖的暖意。
写在最后
真正的陪伴,并非总是密不透风的互动,而是让孩子知晓:
你在这里,而我安心做自己的事,也安心让你成为你自己。
放下那根紧绷的弦吧:陪伴本应该是轻松愉悦的,不应该那么累。
去掉那些功利心,陪伴孩子,不必时时刻刻当导演或教师,只需做一个安稳的“背景板”。
爱是如他所愿,不是如你所愿。
在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的生命空间里,我们和孩子都能呼吸得更深一些。
孩子需要的是能看见真实世界的眼睛,而非父母紧张焦虑的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