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带娃都很粗放?
来西班牙之初,粗放带娃是我对西方人带娃的看法,比如老公几个表哥家的娃,感觉都带得很“随意”,一岁不到就直接放马路上、草坪上爬,袜子鞋子也不穿,跌倒了也不立马扶起来,而是给他时间反应,鼓励他自己站起来,放国内家长不得心疼死。
另一个让我有这种印象的则是身边很多朋友在孩子才七八个月大时就送到幼儿园,有的一托就是八小时,主打一个解放自己。而这边小孩普遍从一岁开始就和父母分房自己睡,很少有孩子会一直缠着要和父母睡。我记得我上小学了还一直想跟妈妈睡。
但自从我怀了孕,开始更多关注育儿领域,才发现西班牙人育儿也有精细化的一面。
首先就是婴儿推车、汽车安全座椅、婴儿床等几个大件的选择,几乎无一例外都去专卖店买大牌,满大街的bugaboo, 只想给宝宝最大程度的安全和舒适,这些大件的采购小则五六千,大则上万,是婴儿出生前最大的一笔开销。
这边免费的公立医院已经很好了,但很多父母还是会花钱去私立医院再进行更精细化的检查,确保宝宝无恙。
其次,在育儿上他们也非常注重提前学习,除了参加公立医院给父母安排的免费课程,也有人私下报名更多课程学习,家里各种育儿书也是一大堆。比如老公的哥哥告诉我们尽量不要给孩子安抚奶嘴,以后很难戒;孩子在即将学会走路时,宁可让他多摔两次也不要给他买各种学步车,这对孩子发育和安全并没有好处,儿科医生和育儿机构也都建议父母避免使用。而有倾向性的发言更不会出现在孩子面前,比如:肉好吃蔬菜不好吃,男孩更喜欢足球玩具车女孩更爱粉色公主裙等等。
更有甚者,在宝宝出生一个月内就带去看牙医,是的,孩子连牙齿都没有就已经开始看牙医,同时检查舌头,特别是舌根的结构是否会影响说话。
也有一些父母在宝宝刚出生的几个月,把宝宝一直放在自己胸前趴睡,他们认为这是对宝宝最好的睡觉环境,宝宝可以感受爸妈的心跳和体温,也很舒服。可是你想想整个晚上自己要不断起床喂奶,然后宝宝还要时刻睡在自己胸前,真的是苦了父母,这个罪真的非要遭吗?有够精细化的。
母亲全职带娃一定是对娃最好的选择吗?
来了西班牙另一件惊讶事则是我发现我老公这一代人,他们的母亲大部分都是全职主妇,类似很多西方国家的传统家庭模式,比如美国以及日韩,爸爸一人工作养活全家四五口人,妈妈则在家全职带娃,精力都放在两三个孩子身上。
但有意思的是,在每次闲聊中我发现他们对自己家庭最不满甚至评价最负面的无一例外都是自己的母亲,大概为:我妈妈到现在都要和我每天联系,真是受不了;我妈啥爱好都没有,她每天都说无聊,还是总盯着我;我哥从小就不怎么在家,一有空就出去,也是不想一直和我妈待着;我感觉我妈除了做家庭主妇,出去工作应该也找不到,她能做什么呢……
而少数朋友的妈妈一直在工作,他们谈论起来都会透露出羡慕。
后来我读到过一篇文章,讲的是不同家庭模式对孩子长大后的深远影响。文章指出相比很多母亲全职带娃,全部以孩子为中心,这种模式更多只是父母给自己的心理安慰。其实太精细化,对孩子无时不刻的过度关注和干预反而会让孩子慢慢产生抗拒和疏离,而另一个极端则是会养出“妈宝男”和“巨婴”。
其实早年精细一点或者粗糙一点,孩子并不会太在意。相反的,如果父母都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追求,哪怕母亲稍微爱打扮一点,或者父母有一定的冒险精神,这对孩子信心的建立和精神上的鼓励都是巨大且持久的。他们虽然不会表达出来,但内心是很以父母为骄傲和榜样的。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就算父母忙一点,偶尔一两顿饭没好好做,随便对付一下,孩子也不会抱怨什么。
观察下来,孩子也慕强,他们也希望父母有自己的特长和生活爱好,给彼此留一些空白和粗糙,让自己摸索摸索。然后在自己出去闯荡受挫后依然有家这个温暖的港湾可以回。
就像我很佩服抽烟多年的父亲有一年说戒就戒了,至今十多年都没有再抽一根;而同一年他说开始游泳,自此从盛夏到寒冬他每天都游泳,就连泳池结冰都没有断。我也很佩服母亲在工作上的成就,做自己擅长的事情给很多人带来了帮助和鼓励,勤劳奋斗几十年。当时母亲乒乓球也打得很好,经常在单位组织的员工比赛中获得女子组前二的好成绩。
其实他们多年来对我说过的很多话我都不记得了,而他们对我影响最深的还是他们做自己的样子。
我自私地希望我的孩子以后也有为我感到骄傲的时刻,而不是只被定义为没有自己生活只会盯着孩子的宝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