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荷兰的暑假正式开始了,三个孩子在家的时间一下子变得格外多。
之前上学时,孩子们大半天都待在学校,我还能有些喘息和养精蓄锐的时间;等到他们放学回家,我再进入陪伴的状态,也不至于觉得那么吃力。
但从上周五开始放假后,三个孩子几乎时刻都在我身边,从早到晚,没有停歇。
前两天还过得去,但到了第三、第四天,我就觉得自己像被掏空,整个人的能量像电池耗尽了一样。
其实也不是说要24小时全程陪玩,孩子也有独立玩耍的时候,可只要他们在家,我的状态就很难真正放松。
我必须一直处在随时待命的状态,孩子们可能随时来找我,提出各种各样的需求;
即便不来找我,只要听到他们说话、走动或发出任何声音,我也不自觉地受影响,想着他们是不是又在搞什么奇怪的事情?
持续“待机”一整天的结果,必然是电量耗尽;到了晚上,我的脑子早已一片浆糊,做什么都提不起劲,最后只剩下瘫在沙发上刷手机。
后来我跟几位妈妈朋友聊起这件事,发现这种状态并不是我一个人的错觉。
原来,“只要孩子在身边就觉得很累”,是很多妈妈都会有的感受。
看不见的“情绪劳动”
放假这几天和孩子高频率地相处下来,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大脑一直处于“工作状态”,思想是忙碌的,神经是紧绷的,对身边的一切保持警觉,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
哪怕是在看书、写作,甚至只是做家务收拾东西时,我的注意力也不能完全集中,需要分一部分在孩子身上。
这就像一台电脑,虽然屏幕上什么也没显示,但后台却开着十几个程序,持续运转、占用内存。
我们的大脑也是这样,哪怕我们看起来“没做什么”,但这种随时待命、始终保持警觉的状态,其实本身就会大量消耗我们的心理能量。
除此之外,很多时候明明我们有自己的需求和自己的情绪,但为了孩子,我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调节自己的反应,压抑自己的感觉。
当孩子哭闹时,你明明很烦,却还要耐心安慰、讲道理;
当孩子不断打断你时,你却还得暂停,去回应、去划界;
当孩子因为一点小事崩溃,却仍然要压住火气,引导、共情。
这种持续压抑和调节,其实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极其消耗内心的“情绪劳动”。
而它,也是妈妈们最容易被忽略、却最容易感到心累的原因之一。
孩子,是最大的“不可控因素”
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很多时候,我们感到的累,并不是身体上的疲惫,而是一种来自内心那种“失去掌控”的焦虑感。
只有我们一个人的时候,我们通常可以清晰地规划:几点起床、几点出门、什么时候完成什么任务。
哪怕事情很多,只要一切在掌控之中,我们就会觉得生活是有序的、可控的,内心也会相对安稳。
但有了孩子之后,这种掌控感就容易被打破。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吃饭时突然把水杯打翻;
出门前临时说哪里不舒服,不想去了;
你刚坐下想歇一会儿,他就扑上来说:“妈妈,陪我玩”;
家里气氛正安静,他却突然情绪崩溃、大喊大叫、闹脾气……
你想休息一下、放空一下,但生活好像总被这些“插曲”打断,哪怕什么都还没发生,你的大脑已经自动进入了“随时待命”的模式。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认知负荷。
当我们面对不确定、不可预测的环境时,大脑会自动调动更多能量来监控、评估、预判应对的可能。
这个过程非常耗能,久而久之,就算“什么都没发生”,人也会感到疲惫不堪。
而孩子,就是那个每天都在不断制造“不可预测事件”的小人儿。
他的行为、情绪、反应,你永远没有十足的把握,这让你的大脑始终处于高运转、高警觉的状态,根本无从真正放松。
如何缓解这份持续的疲惫感呢?
我们或许无法一下子改变生活的节奏,孩子也不可能立马就变得“乖巧懂事”,但我们可以从小处着手,慢慢找回自己的呼吸感。
以下三个方法,或许值得尝试,愿你也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感。
1. 和孩子立好“界限感”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孩子总在不断地试探我们的底线?一步步逼近,直到我们忍无可忍,最终情绪爆发?
很多时候,问题不在孩子“不听话”,而是我们没有立好清晰的边界。
孩子天然是“向外探索”的,他们会不断试探、确认规则在哪里,而如果我们的边界模糊、忽松忽紧,孩子也会更焦虑,行为也更难以被引导。
当你需要一段完整的时间来做自己的事情时,可以清楚地告诉孩子:“妈妈接下来需要半小时处理工作,这段时间我希望你们可以自己玩,除非有紧急的事,不要来打扰我。”
你可以用温柔而坚定的语气说清楚:“不是我不爱你,而是妈妈也需要属于自己的时间。”
当孩子从小知道父母不是全天候待命的,他们反而更容易建立起对边界的尊重,也更理解“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空间”。
这不是忽略孩子,而是在教他们:爱与距离,可以同时存在。
2. 放弃“完美妈妈”的设定
妈妈不是圣人,不需要时时刻刻都温柔、有耐心、情绪稳定、随叫随到。
你可以是那个会发脾气、会没耐心、会想独处、也会被情绪困住的人,这很正常。
我们无需在孩子面前扮演一个“完美妈妈”的角色。
人本来就有情绪波动,有时状态好,有时状态差。这不仅是现实,也是孩子应该学会接纳的部分。
你可以坦然告诉孩子:
“妈妈今天有点累,可能没办法一直笑着说话。”
“我现在有点烦躁,不是因为你,只是我需要休息一下。”
“妈妈今天状态不好,不太想说话。”
这种真实的表达,不但让你卸下了伪装,也会悄悄唤醒孩子的同理心,让他们学会理解、接纳他人的情绪。
反而是这样真实、不完美、但愿意沟通的妈妈,更能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
3. 在日常中加入“能量修复点”
有了孩子之后,我们的时间变得稀碎,拥有的再也不是整块的自由时间,而是夹缝中的几分钟、十几分钟。
要等一个真正“彻底放松”的时刻,往往要到深夜孩子入睡后,那时我们早已身心俱疲。
但你不需要等到那时候才开始修复自己。
我们完全可以在日常中,有意识地为自己安排一些“能量修复点”,哪怕只有五分钟,也能悄悄为大脑“续点电”。
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一有空,就下意识地拿起手机,开始刷社交媒体、短视频。
这种做法看似在“放松”,其实更多是一种逃避压力的自动反应。
刷完之后,内耗感、空虚感反而更重,面对孩子时更容易心浮气躁,情绪爆炸。
所以,比起刷手机,更有效的能量恢复方式,其实是回到自己身上,真正在碎片时间里“充会儿电”。
孩子玩得投入时,去阳台透透气,做几次深呼
吸脑子塞满时,戴上耳机听一段喜欢的音乐或播客
慢悠悠地为自己泡一杯茶或咖啡,专心感受那片刻的宁静
把手机放远一点,只是坐着,什么也不做地发一会儿呆
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动作,在心理学中被称为 “微恢复(micro recovery)” 意思是,即使只是短短几分钟的自我关注,也足以帮助大脑从高压中缓口气,在混乱中积累一点内在能量。
与其等到一整天下来彻底崩溃,不如在过程中,偷偷为自己多续几次电。
日子依然会是忙乱的,但当你开始在缝隙里照顾自己,疲惫就不再那么如影随形。
写在最后
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的照顾孩子,更重要的是,你本身就值得被照顾、被理解、被温柔以待。
愿我们都能在疲惫中,找回自己的节奏,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