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个妈妈拍的视频,视频内容是说对3岁女儿进行的“反向育儿”,对教育孩子来说特别有效!
比如,当女儿专心玩玩具,不好好吃饭的时候,她就会尝一口孩子碗里的饭,说:“嗯,好好吃啊!你的饭更好吃,不行,我得吃你的!我要把你的全吃完……”
这时,正在旁边玩玩具的孩子被妈妈的话吸引过来,赶紧双手紧紧把住被妈妈作势要抢走的饭碗。然后着急地说着:“不行,不行,我吃,我吃……”生怕饭被抢走,她开始大口大口地吃起饭来。
孩子在吃的过程中躲躲藏藏,生怕被妈妈抢走了。
妈妈还说,如果担心她吃两口又不吃了,可以再补一句:“给我留一口啊!”
这时候孩子会果断拒绝,说:“我要全吃完。”
出去玩的时候,孩子走累了,想让妈妈抱,妈妈会说,“自己也很累,宝宝可以抱抱妈妈吗?”
反向育儿,是近来受到热捧的一种育儿方式,在90后父母中很流行。即父母和孩子的身份进行对调,父母表现得像个孩子,模仿孩子的做法,需要被照顾、跟孩子抢东西、向孩子示弱、耍赖皮、闹情绪或者模仿孩子的坏习惯,从而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最终实现父母的目的。
搜索了一下同类的短视频,不管是播放量还是点赞量都非常高,对这类做法的态度,在评论区来看,大部分人是予以肯定的:
让孩子早早地见识到“人间险恶”
“走孩子的路,让孩子无路可走。”
可以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自我管理,更能对父母的管教“感同身受”。
当然也有少部分的评论持反对意见,觉得这是在强迫孩子长大。
很多时候,父母上百次苦口婆心的说教,都没有孩子的一次切身体会管用。
这个方式的教育,给孩子自己感受、体验、思考、行动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和自主成长的想法和意识,让孩子更好地独立。只要做法得当,确实可以让孩子更有担当,而且让孩子更有责任感。
尽管反向育儿在很多事情上确实奏效,但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方式是万能的。也要考虑孩子自身的差异性,而且也要适度。如果父母把握不当,也会带来很多的“副作用”。
比如说,对于一部分孩子来说,或者在某种情境下,通过跟孩子“竞争”的方式让孩子吃饭,会让孩子在心理上有种不安全感,在一种紧张、警惕的情绪下吃饭,本身也违背了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这一目的。同时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
孩子累了,想让妈妈抱抱,有时候确实是孩子一种正常的生理需求,适当地休息,也是很正常的。对于孩子的正常要求,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一概不理,那长大后孩子遇到什么事情,也会习惯性地不再寻求家长的帮助。
而且如果反向育儿运用的过多,就会倒置亲子关系,压抑孩子依恋父母的天性、需要和冲动,会让孩子过分懂事。
我们进行家庭教育的核心,其实是让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更加积极,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对孩子进行反向育儿,一定要把握以下几个度。
1.“反向育儿”不适合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如果日常夫妻关系和睦,父母情绪也比较稳定,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一般都有足够的安全感,使用反向育儿法可以让孩子直观的对事情有一个判断,可以让孩子有了照顾人的意识,并且还能为他人提供情绪价值和情感依赖,有助于的锻炼孩子的情商。
但是对于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来说,他们本身的精神力不足够强的状态下,当家长示弱的时候,他们会更加的惶恐、困惑,对自己产生怀疑,担心自己做的不好而不被父母喜爱,只会产生更多的情绪内耗,也会让孩子更加的自卑,长大之后,遇到什么事情也会缺乏勇气,也很难有个乐观的心态。
如果你家孩子有以下几种状况,就要关注一下孩子是否有些缺乏安全感了。
1)害怕陌生人;
2)容易哭闹但不容易被安抚;
3)有啃手指、咬指甲等行为;
4)不敢去陌生的地方,对生人比较抵触;
5)容易发脾气,有咬人、摔东西或者夜惊的行为。
2.把握好“示弱”的尺度
其实,父母“示弱”并不是真的弱,只不过是通过“示弱”来引导孩子产生更多的积极的行为,比如控制自己的情绪,增强自我管理的能力。
家长应该“身懒心不懒”,要随时观察孩子的情绪和表现,及时给予孩子心理支持和帮助。不能把自己责任范围内的事情,交给孩子去完成。
3.教育还需“正面引导”。
反复进行反向育儿,一方面,日积月累下,孩子会逐渐识破父母的“把戏”,这招对孩子就难以奏效。
另一方面,这种教育方式的反作用会逐渐显现,比如在内心降低父母的权威性,抗拒父母的教育,对亲子关系是一种破坏。特别是青春期的时候,这种反作用会表现得很明显。
其实反向育儿是在正面引导教育不太好用的情况下的一种选择,建议各位家长不要看视频“跟风”效仿。就算是进行反向育儿,也需要在事后通过正面引导来舒缓孩子的情绪,给予孩子需要的陪伴与安抚,适时对孩子的行为提供积极指导。
所谓正面引导,就是肯定孩子的优点,表扬孩子的进步,明确孩子的目标,正视孩子的犯错。
在孩子的心灵上培植一颗纯正的种子,用心浇灌。充分了解、尊重孩子的前提下,相信我们可以和孩子配合得更好,引导他们去体验更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