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儿,我只要她健康快乐就好。”几年前,一句电影台词令无数人感动落泪。
一时间,人们似乎找到了情绪出口,纷纷与自己和解,开启了“躺平”式育儿。
当“快乐教育”再次被提及,市场趁机打出了“童年只有一次”、“还孩子一个美好快乐的童年”等旗号,不断地将“手”伸进万千家庭的“钱袋子”。
可新课标改革落地之后,无数家庭辗转反侧,“焦虑”感再次袭来。
有人在深夜刷育儿文章,有人在听讲座……那你会怎么做呢?
01
说说最近的利好政策缓解下焦虑,比如“育儿补贴”、“大班免费”等。
大多数90后、00后应该都能赶上。
80后,大概率是赶不上的,最小的都已经过了35周岁,除非继续拼“二胎”、“三胎”。
我也是80后的一员,做教育行业的管理咨询已经11年了。
几年前,当我的老板指着我的鼻子说,“你将来要是敢生二胎,立马给我走人”时,我才后知后觉地发现:“牛马”是没有自由的,尤其是过了30岁的“牛马”。
我身边的同龄人亦是如此。
做老师的拼命搞竞赛、搞科研、评职称,甚至有的一边读博、一边带娃,仿佛人生就如同“被上了发条的闹钟”一般。
可说起育儿这件事,我那些90后的朋友们却渐渐开始“玄学化”。
比如八字、星座、塔罗全都来一遍,什么手串、护身符统统纳入装备。
多数人开始主动探寻娃的天赋,可若想真正读懂娃的“剧本”,恐怕还要结合当下的形势,重构思维系统,方能破局。
02
重构,改变思维。
众所周知,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有四种:“信息差、认知差、执行差、竞争差。”
就国内的人才选拔机制而言,首先筛掉的就是“信息差”的父母。
比如娃在升学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节点:小五班、Q班、“2+4”、点招、强基计划、综合评价、竞赛等。
其次,就是认知差。而重构,就是要打破认知差,建立自己的“保护系统”。
这套系统不仅要“攻守兼备”,还要时时“更新迭代”,才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
1)打造“护城河”
在认知系统中,学习能力是排在第一位的,它好比一条“护城河”,集防御与攻击为一体。
①以数学为例,它是一种是体系化的进阶模式。
比如行程问题,小学和初中都会有,只不过小学涉及到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求速度、路程、时间等;而初中涉及到的数量关系较为复杂,解不等式、函数等。
小学基础打好了,初中才得心应手。同理,高中也一样。
可一旦出现知识漏洞,你会发现高考数学想拿到120分以上就会很难。
3-8岁:数学能力培养就这么玩
数学能力的培养,上一篇讲过,可以回看。
②以英语为例,它是一门语言。
结合2025年中高考,英语重阅读、重写作、重文化、重口语、重单词,即考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而高考阅读核心词汇已达到3500词,再加上5%-20%的生词,可谓“压力山大”。
新课标强调了“跨学科、多学科融合、真实情境”,那么国家想要的,应该是拿到英语材料就能够快速学习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这类人才。
因此,不管娃以后是走理科路线,还是走文科路线,数学和英语最好都拿下。
2)广筑“高墙”
说起专业壁垒这道“高墙”,多少人为此苦不堪言。这一点,80后是有发言权的。
比如我,高中学的理科,偏偏读大学的时候选了文科专业,还坚持读了7年,等到毕业的时候傻眼了,高校的门槛早已“架入云端”。
从就业来看,选专业最好选“高壁垒”专业,或者说有“高壁垒”技术加持的专业。
这样才不会随便被人取代,否则就只能被动地“活到老,学到老”了。
其实,不管是哪一类专业或者技术,只要娃有天分并且能驾驭它,那就是加分项。
因此,在娃3-8岁时,多方面培养兴趣、爱好,最好是玩中学、学中玩。
如果有一项兴趣或者爱好,是娃能够每天坚持的,那就超越了80%的同龄人。
3)修建“练兵场”
书房/书桌就是娃的“练兵场”,正所谓:“练为战,不为看。”
很多人都悄悄在娃的房间布置了“文昌位”,目的是要娃专注于学习,将来能够金榜题名。
如果你的娃坐都坐不住,每时每刻总想着出去玩,或许真的该考虑调整下书桌以及座椅的方位了。
当然,3-8岁的娃倒不必拘泥于形式。
爸爸妈妈随手在家设计一块“阅读角”、“手工坊”、“作战室”,都能让娃玩得不亦乐乎。
4)开辟“粮仓”
“粮仓”里存放的是娃的“精神食粮”和“经济食粮”。
“精神食粮”,也称作战利品,比如奖状、证书、奖杯等。
只要是娃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的奖励,哪怕是一张贴纸、一颗小星星,统统收集起来。
“经济食粮”,也称作物质奖励,比如零钱、电影票、门票等。
只要是娃通过自己的付出和劳动交换得来的,也统统收集起来。
正所谓:“家有余粮心不慌”。
有了“粮仓”,就稳定了后方。娃想做什么,我们就鼓励Ta放心大胆地去做,这才是真正的“自给自足”。
5)冲向“战场”
“战场”就是考场,唯有一次次锤炼,才能练就平常心。
每年都有很多国际赛事,用它来“以考促学”是非常不错的一种方式。
比如CAT竞赛,主打的就是计算思维,刚好1-4年级属于入门竞赛,只要娃校内过关都可以去试试。
3-8岁:计算思维培养就这么玩
关于计算思维,之前分享过,可以回看。
这套系统里有“护城河”,有“高墙”,有“练兵场”,有“粮仓”,它的最终目的是带着娃冲向“战场”,达成目标。那么如何实现呢?
03
重构,重在执行
有人曾说:“为什么懂得许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那些年因犹豫不决错失的良机,因优柔寡断被反咬一口的教训,都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也许,这便是执行差和竞争差的典型案例,后面有机会再来分享。
任何想法都必须落脚在行动上,才可能会有结果;有了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大脑。
而大脑会根据反馈再次调整想法,然后再次行动……即想法-行动-结果-反馈,这是一个闭环。
正所谓:“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没错,从今天开始,打造护城河、筑高墙、练兵、屯粮、冲向战场!
当你在“育儿焦虑”和“躺平”间反复横跳时,也许最应该做的就是:
即刻/马上,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