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看过这样的事:
孩子写作业时,父母坐在旁边紧紧捏着橡皮擦,眼睛牢牢地盯着孩子下笔,有一个字不合格就马上擦掉,让孩子重写;
吃饭时,孩子刚夹了一块肉,马上纠正不能光吃肉,要多吃菜。
孩子在玩时,父母在一旁时刻提醒孩子衣服要放下来、跑慢点别摔了……
父母总是在孩子做任何小事的时候,不停指导哪里出了错、应该怎么做。
殊不知,已经陷入了“纠错型父母”的陷阱。
罗永浩老师说过,不要站在问题的一边打败孩子,我们要重整和孩子的关系,我们是要站在孩子一边打败问题。
《人民日报》也建议:不要在小事上反复纠正孩子。
为人父母,能在精神上滋养孩子,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养。
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直升机式养育”。
意思是:父母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头顶,对孩子的学习、社交、生活进行全方位的高度关注和干预。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曾在访谈中提到了这样一个案例:
女孩是学历、外表等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一个成年人,但奇怪的是她认为自己没有活着的资格,以至于生活非常痛苦。
深入女孩的过去后发现,她的母亲在童年时期不停地纠正女孩的行为。
放下一个水杯,母亲会拿起来重新摆放;
回到家换拖鞋,母亲也会过来重新归置;
换一件衣服,会被母亲指出不好的地方,要重新换上指定的搭配……
无论这个女孩做再微小的事,母亲都要进行修改。
这意味着,在母亲心中,女孩没有做好任何事的能力。
父母往往出于好心,不停地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纠错,可是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感受到的是指责和否决。
那一刻,才理解了儿童心理学家哈伊姆所说:
孩子就像没干的水泥,什么东西落上去都会留下印记。
父母说的都是批评教育,在孩子心中也会留下“我不行”的烙印,影响孩子的一生。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毕业后不去找工作,也不和人来往,天天躺在家里,打游戏吃泡面。
母亲对他束手无策,在多次教育后,拉着他去看了心理医生。
深度沟通过后才发现,问题出在离世多年的父亲身上。
原来,父亲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小时候不管他做什么都会来干涉。
小到选择什么兴趣班、交哪个朋友,大到报考哪所学校,都是父亲一手包办。
可父亲的突然离世,让他没有了方向,一下子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导致人生被按下了暂停键。
所以,父母与其用纠错来控制小孩的成长轨迹,不如引导孩子内心强大,让TA自己生长出适合的方向。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写作业时铅笔放歪了,马上被摆正;
叠衣服时没对齐,立刻被拆开重叠;
说话声音稍大一点,就会被提醒“轻点”。
这些看似无伤大雅的小纠正,其实会逐渐累积成无形的压力。
研究发现,近七成的焦虑症学生家长有过度纠错的行为。
家长不停地紧盯孩子的一举一动,这时焦虑情绪会传染给孩子,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
教育家奈德在《自驱型成长》中,分享了一个焦虑环境的小测试:
第一次,他给学生们留过练习题后,只是安静地陪在学生们身边,什么都不做。
第二次,还是这批学生,他留了同样的题,但全程营造了紧张的气氛。
结果显示,学生们第一次的整体成绩最高。
放松和安全感能让他们更专注于思考,而担惊受怕只会分散注意力,导致状态消极。
父母的反复纠错,无疑是给孩子增加外部的紧张环境,无形中剥夺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
让他们逐渐害怕去尝试,失去自信和动手的能力。
长此以往,对孩子大脑的发育会产生记忆力、肢体协调等问题,甚至影响正常生活。
就像北青网曾报道过,14岁女孩思思休学背后的故事。
在学习和生活中,父母对思思要求一直很高,不管是作业的正确率,还是房间的整洁程度,都要她尽力做到完美。
长期的高压环境使思思逐渐出现了躯体化症状:
初二下学期起,她头疼、嗜睡,每周请假2、3天,甚至9月的一场数学考试中,思思焦虑发作而昏睡,结果交了白卷。
父母找到思思的日记,发现她反复写道:“我是个废物”“活着毫无价值”。
父母的严格要求,本意是为了孩子能有一个良好的习惯。
但过度纠正,只会让孩子接收到来自他们最爱的人的否定。
这不是纠正习惯,而是否定孩子存在的意义。
失去了后盾,孩子又怎么能勇敢向前,面对这个世界。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说:在儿童成长的特定阶段,积极地自我认同和外界鼓励是构建健康人格的关键。
如果在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频繁纠错,其实就是给出了负面反馈,会让孩子怀疑自己,进而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特别差劲。
可以说,父母的过度纠错就是在否定孩子的自我。
在纠正和放手之间,父母们要学会平衡,让孩子在充满安全感的环境中尝试犯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养。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提出了“成长型思维”:
把焦点放在错误上,孩子会认为自己“天生笨”,从而放弃挑战;
相反,鼓励过程,强调“努力和策略”,才有助于培养孩子持续学习的心态。
网上一位宝妈就做得很好:每次她分享女儿画画或者写作业的照片,都有读者留言让她纠正下女儿的握笔和坐姿。
但博主的理念是不想在她认真搞创作的时候,突然过去打断她,让她握对笔,坐端正。
而且等年级升高后,家长也不再关注姿势,更多地开始关注成绩和结果。
其实就拿大人来说,谁能一直保持端正的坐姿或者正确的握笔姿势呢?
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在这种小事上消耗孩子,年纪越小,越要保护孩子专注力,保护孩子创作的放松状态以及对自己的积极评价。
孩子的内在成长,远远比一些外在的有形的框架重要。
与其用一些规则不断束缚孩子的成长,不如和孩子一起理解规则,建立规则。
培养孩子的内在稳定,比培养出一个外表标准,但内心空虚的标准人来得更重要。
就像是心理学家高普尼克提到的“园丁式育儿”,让孩子随心发展,家长提供安全有爱的环境,只在有明显问题时纠正错误。
智慧的父母不是完全放任,而是有选择地不纠正。以下7个实践方法可以一试:
1.区分“大事”和“小事”
大事:涉及安全、价值观、健康或道德原则的问题。
小事:影响较小的日常生活。
2.放手与指导并存
在“小事”上,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探索空间,让他们在试错中学习;
在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情境中,给予温和地引导,而不是命令式纠正。
3.关注长期影响而非短期表现
把注意力从“是否符合父母期待”转移到“对孩子的长期发展是否有益”。
4.培养自然后果意识
允许孩子承担“自然后果”,用实践代替纠正,让他们从实际体验中吸取教训。
5.增强自主性:提供选项而非命令
通过开放式选项,引导孩子自己做决定,而不是直接指出对错。
6.以身作则示范而非唠叨纠正
孩子的行为往往受到父母榜样的潜移默化,通过父母的示范,孩子自然学会良好的习惯。
7.平等沟通,倾听背后原因
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尝试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逻辑,而不是立即判断对错。
让孩子在探索中学会承担后果、发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既能减少了家庭矛盾,又能更好地塑造孩子的人格和责任感。
为人父母,不就是带着孩子体验这世界的奇妙。
人有千万种感受世界的方式,没有什么标准化的姿势和规则。体验到错,才知道什么是对。
允许孩子犯错,就是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别急着修剪每一片新叶,在那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上,悄悄地退后一步。
多给些耐心和信任,然后你会突然发现——孩子早已长成你从未想象过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