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人民日报建议:永远不要在小事上反复纠正孩子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你是否看过这样的事:

孩子写作业时,父母坐在旁边紧紧捏着橡皮擦,眼睛牢牢地盯着孩子下笔,有一个字不合格就马上擦掉,让孩子重写;

吃饭时,孩子刚夹了一块肉,马上纠正不能光吃肉,要多吃菜。

孩子在玩时,父母在一旁时刻提醒孩子衣服要放下来、跑慢点别摔了……

父母总是在孩子做任何小事的时候,不停指导哪里出了错、应该怎么做。

殊不知,已经陷入了“纠错型父母”的陷阱。

罗永浩老师说过,不要站在问题的一边打败孩子,我们要重整和孩子的关系,我们是要站在孩子一边打败问题。

《人民日报》也建议:不要在小事上反复纠正孩子。

为人父母,能在精神上滋养孩子,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养。

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直升机式养育”。

意思是:父母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头顶,对孩子的学习、社交、生活进行全方位的高度关注和干预。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曾在访谈中提到了这样一个案例:

女孩是学历、外表等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一个成年人,但奇怪的是她认为自己没有活着的资格,以至于生活非常痛苦。

深入女孩的过去后发现,她的母亲在童年时期不停地纠正女孩的行为。

放下一个水杯,母亲会拿起来重新摆放;

回到家换拖鞋,母亲也会过来重新归置;

换一件衣服,会被母亲指出不好的地方,要重新换上指定的搭配……

无论这个女孩做再微小的事,母亲都要进行修改。

这意味着,在母亲心中,女孩没有做好任何事的能力。

父母往往出于好心,不停地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纠错,可是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感受到的是指责和否决。

那一刻,才理解了儿童心理学家哈伊姆所说:

孩子就像没干的水泥,什么东西落上去都会留下印记。

父母说的都是批评教育,在孩子心中也会留下“我不行”的烙印,影响孩子的一生。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毕业后不去找工作,也不和人来往,天天躺在家里,打游戏吃泡面。

母亲对他束手无策,在多次教育后,拉着他去看了心理医生。

深度沟通过后才发现,问题出在离世多年的父亲身上。

原来,父亲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小时候不管他做什么都会来干涉。

小到选择什么兴趣班、交哪个朋友,大到报考哪所学校,都是父亲一手包办。

可父亲的突然离世,让他没有了方向,一下子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导致人生被按下了暂停键。

所以,父母与其用纠错来控制小孩的成长轨迹,不如引导孩子内心强大,让TA自己生长出适合的方向。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写作业时铅笔放歪了,马上被摆正;

叠衣服时没对齐,立刻被拆开重叠;

说话声音稍大一点,就会被提醒“轻点”。

这些看似无伤大雅的小纠正,其实会逐渐累积成无形的压力。

研究发现,近七成的焦虑症学生家长有过度纠错的行为。

家长不停地紧盯孩子的一举一动,这时焦虑情绪会传染给孩子,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

教育家奈德在《自驱型成长》中,分享了一个焦虑环境的小测试:

第一次,他给学生们留过练习题后,只是安静地陪在学生们身边,什么都不做。

第二次,还是这批学生,他留了同样的题,但全程营造了紧张的气氛。

结果显示,学生们第一次的整体成绩最高。

放松和安全感能让他们更专注于思考,而担惊受怕只会分散注意力,导致状态消极。

父母的反复纠错,无疑是给孩子增加外部的紧张环境,无形中剥夺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

让他们逐渐害怕去尝试,失去自信和动手的能力。

长此以往,对孩子大脑的发育会产生记忆力、肢体协调等问题,甚至影响正常生活。

就像北青网曾报道过,14岁女孩思思休学背后的故事。

在学习和生活中,父母对思思要求一直很高,不管是作业的正确率,还是房间的整洁程度,都要她尽力做到完美。

长期的高压环境使思思逐渐出现了躯体化症状:

初二下学期起,她头疼、嗜睡,每周请假2、3天,甚至9月的一场数学考试中,思思焦虑发作而昏睡,结果交了白卷。

父母找到思思的日记,发现她反复写道:“我是个废物”“活着毫无价值”。

父母的严格要求,本意是为了孩子能有一个良好的习惯。

但过度纠正,只会让孩子接收到来自他们最爱的人的否定。

这不是纠正习惯,而是否定孩子存在的意义。

失去了后盾,孩子又怎么能勇敢向前,面对这个世界。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说:在儿童成长的特定阶段,积极地自我认同和外界鼓励是构建健康人格的关键。

如果在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频繁纠错,其实就是给出了负面反馈,会让孩子怀疑自己,进而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特别差劲。

可以说,父母的过度纠错就是在否定孩子的自我。

在纠正和放手之间,父母们要学会平衡,让孩子在充满安全感的环境中尝试犯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养。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提出了“成长型思维”:

把焦点放在错误上,孩子会认为自己“天生笨”,从而放弃挑战;

相反,鼓励过程,强调“努力和策略”,才有助于培养孩子持续学习的心态。

网上一位宝妈就做得很好:每次她分享女儿画画或者写作业的照片,都有读者留言让她纠正下女儿的握笔和坐姿。

但博主的理念是不想在她认真搞创作的时候,突然过去打断她,让她握对笔,坐端正。

而且等年级升高后,家长也不再关注姿势,更多地开始关注成绩和结果。

其实就拿大人来说,谁能一直保持端正的坐姿或者正确的握笔姿势呢?

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在这种小事上消耗孩子,年纪越小,越要保护孩子专注力,保护孩子创作的放松状态以及对自己的积极评价。

孩子的内在成长,远远比一些外在的有形的框架重要。

与其用一些规则不断束缚孩子的成长,不如和孩子一起理解规则,建立规则。

培养孩子的内在稳定,比培养出一个外表标准,但内心空虚的标准人来得更重要。

就像是心理学家高普尼克提到的“园丁式育儿”,让孩子随心发展,家长提供安全有爱的环境,只在有明显问题时纠正错误。

智慧的父母不是完全放任,而是有选择地不纠正。以下7个实践方法可以一试:

1.区分“大事”和“小事”

大事:涉及安全、价值观、健康或道德原则的问题。

小事:影响较小的日常生活。

2.放手与指导并存

在“小事”上,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探索空间,让他们在试错中学习;

在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情境中,给予温和地引导,而不是命令式纠正。

3.关注长期影响而非短期表现

把注意力从“是否符合父母期待”转移到“对孩子的长期发展是否有益”。

4.培养自然后果意识

允许孩子承担“自然后果”,用实践代替纠正,让他们从实际体验中吸取教训。

5.增强自主性:提供选项而非命令

通过开放式选项,引导孩子自己做决定,而不是直接指出对错。

6.以身作则示范而非唠叨纠正

孩子的行为往往受到父母榜样的潜移默化,通过父母的示范,孩子自然学会良好的习惯。

7.平等沟通,倾听背后原因

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尝试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逻辑,而不是立即判断对错。

让孩子在探索中学会承担后果、发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既能减少了家庭矛盾,又能更好地塑造孩子的人格和责任感。

为人父母,不就是带着孩子体验这世界的奇妙。

人有千万种感受世界的方式,没有什么标准化的姿势和规则。体验到错,才知道什么是对。

允许孩子犯错,就是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别急着修剪每一片新叶,在那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上,悄悄地退后一步。

多给些耐心和信任,然后你会突然发现——孩子早已长成你从未想象过的高度。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人民日报建议:永远不要在小事上反复纠正孩子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