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已至,暑气未消,但清晨的风已带一丝凉意。诊室里,爷爷正在给一位妈妈叮嘱:“立秋是‘阳消阴长’的转折点,孩子体质娇嫩,既要防暑湿残留,又要防秋燥初起,养护重点在‘收润’二字。”
一、立秋气候特点与小儿体质1. 暑湿未退,秋燥渐生别看立秋了,“秋老虎”还可能蹦出来,天热又潮乎乎的,最容易伤着娃的脾。要是娃最近不爱吃饭,舌苔厚厚一层,拉粑粑总黏马桶,大概率是暑湿闹的。可同时燥气也开始冒头了,这时候别着急给娃补羊肉、桂圆,也别让他吃太多薯片辣条——这些要么太燥,要么上火,娃可能会口干、皮肤干,甚至干咳、拉不出粑粑,这就是“温燥”的小信号。
2. 阳气收敛,易感外邪立秋后自然界的阳气慢慢往里头收,娃身上挡着外邪的“防护力”就稍弱了点。早上傍晚凉,中午又热,穿脱衣服没跟上,娃可能就鼻塞、流清鼻涕,一早起来老打喷嚏,这都是没防住风寒的缘故。
二、立秋调养三原则
爷爷提笔写下“收、润、和”三字,解释道:1. 收——敛阳气,固肺卫先调睡觉:这时候得慢慢让娃早睡早起了,最好21点前能睡着,顺着“秋天要收敛”的劲儿来。睡前别让他疯跑打闹,也别盯着动画片看太久,不然耗了阴血,娃睡不踏实。再护关键地方:肚脐那(就是咱们说的神阙穴),晚上睡觉给娃穿个小肚兜,或者盖块薄毯子,别让夜凉激着,不然容易拉肚子;后脖子那(大椎穴)也得注意,出门带块汗巾,或者搭个小围巾,风邪最容易从这钻进去。
2. 润——防燥不助湿这时候别着急给娃大补,像羊肉、桂圆,还有油炸的,先放放。饮食就往“清润”上靠:粥品可以煮百合银耳粥:鲜百合抓10克,银耳半朵泡软,大米50克,一起煮煮,润肺又生津;汤水试试莲藕排骨汤:切1节莲藕,放几块排骨,加3克陈皮,健脾还润燥,不腻;水果选梨(蒸着吃更好)、苹果、葡萄,适量吃就行;西瓜、荔枝这些太寒或太燥的,慢慢少吃。要是娃已经有点燥:比如干咳、拉粑粑费劲,就煮点蜂蜜萝卜水——白萝卜切片煮煮,晾温了加少许蜂蜜,给娃喝点。
3. “长夏脾虚”食欲不振夏天的暑湿还没清干净,得接着祛:煮三豆饮就行:赤小豆、绿豆、黑豆各抓15克,一起煮水喝,清热利湿还不伤身子;平时给娃推拿推拿:捏捏脊,揉揉手掌那的大鱼际(板门穴),帮着运化,别让积食找上门。还有俩忌口得记着:冷饮、冰镇水果别给娃吃,伤脾阳;薯片、辣条这些辛辣零食也少碰,越吃越燥。
三、立秋娃常见小毛病,这么应对1. 拉肚子(秋泻)大多是夏秋交替,湿邪缠着脾,或者娃贪凉喝了冷饮吃了凉水果闹的。食疗就煮焦米粥:大米放锅里炒黄了再煮粥;再蒸个苹果,收敛止泻,挺管用。2. 干咳没痰(秋燥咳)用川贝炖梨试试:梨去核,放2克川贝粉,加1块冰糖,炖着吃,润肺止咳。这时候别用陈皮、生姜这些偏温的,不然会加重燥热。3. 没胃口(长夏脾虚)煮山药小米粥:半根铁棍山药去皮切小块,加50克小米,煮得稠稠的,甘淡养胃;早上空腹让娃喝点米油(熬粥最上面那层膜),补气又生津。其实立秋给娃养护,跟着“收、润、和”这三字诀来,就不容易出岔子。上面说的这些是基础招,要是你想给娃换着样做清润辅食,我这儿还有更细的食谱——比如早上喝着开胃的桂花藕粉羹,娃皮肤干了能喝的杏仁芝麻糊,做法简单还对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