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闺蜜发来消息:“又跟孩子吵翻了。就因为睡前没刷牙,他跟我犟了半小时,最后我把牙刷摔了,他哭到抽噎着睡去。”
我盯着屏幕叹气 —— 这场景太熟悉了。明明是小事,却像滚雪球一样变成大战。
《正面管教》里有句话戳中无数父母:“孩子的每个不当行为,都是在发出求救信号。” 可惜我们总把它当成 “作对”,用怒火把信号掐断,最后两败俱伤。
第一种信号
故意捣蛋时,他可能在喊 “看看我”
上周在游乐场,见过个小男孩反复把沙子踢进别人的城堡。妈妈厉声呵斥:“你是不是故意的?!” 孩子反而踢得更欢。
后来妈妈蹲下来问:“你是不是想让妈妈陪你堆沙子?” 孩子突然红了眼,点点头。
很多时候,孩子的 “捣蛋” 是笨拙的呼唤。就像《正面管教》里说的:“当孩子感觉不被关注,就会用错误的方式寻求归属感。”
你忙着回复工作消息时,他打翻水杯;你和朋友聊天时,他突然大声唱歌 —— 这些时刻,他不是想惹你生气,是怕自己像空气一样被忽略。
第二种信号
说“不” 的时候,他可能在试“边界”
邻居家女孩最近像个 “叛逆小斗士”:穿衣服说不,吃饭说不,连出门都要跟妈妈反着来。
直到有天妈妈说:“今天穿蓝色还是黄色袜子,你自己选。” 孩子居然没反对,还乖乖配合穿好了鞋。
《正面管教》提醒我们:孩子说 “不”,往往是在探索 “我能决定什么”。他不是挑战你的权威,是在确认自己的力量。 一味压制,只会让他用更激烈的方式反抗。
第三种信号
沉默不语时,他可能在藏 “委屈”
朋友的儿子被同学欺负后,回家一句话不说,只是把自己关在房间。朋友以为孩子闹脾气,敲门训斥:“你这是什么态度?”
后来才知道,孩子是怕说出来被指责 “没用”。那些没说出口的话,都变成了深夜偷偷抹的眼泪。
很多时候,孩子的沉默是一种自我保护。他不是故意冷淡,是不知道怎么表达受伤。 这时候的追问和指责,只会把他推得更远。
最后想说的是
亲子之间最可惜的,不是有冲突,而是明明可以靠近,却因为误读了信号而越走越远。
下次孩子 “犯错” 时,不妨先停 3 秒,问问自己:他是不是在求救?
或许你会发现,那些让你头疼的瞬间,藏着的都是孩子没说出口的 “我需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