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是“成功学的教育”。
比如孩子不想学骑自行车,家长却因为“其他孩子都在学”,就硬给孩子买了自行车,天天逼着练,请教练教。
遇到孩子有心理问题了,就找心理师教话术,要肯定,要接纳…,最后孩子骑到小区第二,家长觉得“教育真有用”
这是把孩子当工具,奔着功利结果去的。
第二种是“控制型教育”。
孩子主动想学骑车,家长说“你必须说到做到,我会监督你”,最后孩子不想学了,家长又说“你得为自己负责任”
这种强迫容易让孩子反感,本来喜欢的事也变得抵触。
第三种是“放纵式教育”。
开始硬逼孩子学,发现逆反了或逼不动了就突然不管,看孩子偶尔骑两下还窃喜“放手真有用”。
其实孩子根本没条件学好,不过是家长自我安慰罢了。
第四种是“否定式教育”。
孩子想尝试不扶把手骑车,家长直接拦住“不行!会摔!”孩子偷偷试,果然摔了,家长一边扶一边数落:“早说了不行,非要逞能!”
这类孩子长大容易摆烂——“干啥都不对,不如躺平”,因为从小就没被允许好好试错过。
第五种是“快乐式教育”:
孩子觉得学骑车累,家长立刻妥协“不学就不学,咱们玩别的”,结果孩子到小学还没学会骑车,家长倒觉得“开心就好”。可等同学都会骑了,孩子只能眼巴巴看着,开心反而变成了失落。
第六种是“支持式教育”:
孩子想学时,先安副轮保护热情(有人说这又包办了);扶着他跑但慢慢松手;摔了赶紧接住,而不是骂“活该”。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不是筛选,不是“不管死活”,而是在能护着的时候,让他习得本事,等真遇到风雨,早就有底气应对了。
纸飞机行在自然亲子俱乐部 川西山海营 提供照片
或许,初心如果是想要控制孩子,担心不控制他,他就会活得很差劲,那么再科学的方法,再鼓励人心的肯定,再大气的接纳,都像是建在沙滩上的城堡——看着漂亮气派,可潮水一涨就塌得无影无踪。
只有看见了自己的恐惧和焦虑,才能看见孩子有他的需求,有他的想法,有他的命运,那么,很多能产生正面效果的方法,自然而然就会冒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