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这件外套!今天冷!”
“听我的,报这个兴趣班,对你有用!”
“别选那个玩具,这个更好玩!”
……
这些话,是不是听着特别耳熟?
我们总希望孩子“有主见”,可一转身,又忍不住替他做决定、替他选答案。
看着他犹豫不决,或者选了个在我们看来“明显不对”的选项,那颗心啊,就像被猫抓了一样,恨不得立刻冲上去“拨乱反正”。
可是,亲爱的爸爸妈妈们,你有没有想过:
当我们一次次替孩子做决定时,他独立思考的肌肉是不是正在悄悄萎缩?
当我们总说“听我的没错”,他会不会慢慢觉得“我的想法不重要”?
当他习惯了被安排,未来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他还有勇气和智慧去选择自己的方向吗?
我们渴望孩子有主见,却在不知不觉中,用“为你好”的名义,剥夺了他练习做决定的机会。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研究早就指出:
从小拥有自主决策空间的孩子,在未来的学业、职业和人际关系中,往往表现出更强的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内在驱动力。
他们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更有韧性去面对挑战。
01
为什么替孩子做决定,反而让他“没主意”?
心理学上有个关键概念叫 “自我决定理论”:
它告诉我们,人类天生就有三种核心心理需求: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 。
其中,“自主感”是驱动内在动机的引擎。
当孩子能自己做选择(哪怕很小),他会感受到‘我能掌控我的生活’,这是自主感。
当他在选择后体验到成功(或从失败中学到东西),他会感受到‘我有能力’,这是胜任感。
当他的选择被尊重,即使与父母不同,也能感受到无条件的爱和支持,这是归属感。
反之,如果我们总是越俎代庖:
他的自主感被压抑: “反正我说了也不算,听爸妈的就行了。” 思考的意愿自然降低。
他的胜任感被削弱: “我选的总是不对,还是别选了。” 害怕犯错,不敢尝试。
久而久之,他不仅“没主意”,更可能失去探索的勇气和承担责任的意愿。
变成一个被动等待指令的“执行者”,而非主动思考的“决策者”。
02
不帮做决定≠放任不管
很多家长会困惑:
“难道就看着他选错?万一吃亏受伤怎么办?”
当然不是放任自流!
教育的智慧在于:
我们不替孩子做决定,但我们可以成为他思考的“脚手架”。
关键在于,把“你应该选A”的命令句,变成能点燃他思考火花的“引导式提问”。
神经科学告诉我们:
当孩子被直接告知答案时,他的大脑只是被动接收信息。
而当他自己思考、寻找答案时,前额叶皮质(负责决策、规划)会被深度激活,神经连接得到强化,这才是真正培养“主见”的脑力锻炼!试试这套“决策引导魔法”三部曲:
第1步:明确选项与目标
❌避免开放式问题:“你想干嘛?”(孩子容易懵)
✅ 帮助聚焦:“嗯,看起来你需要在A和B之间选一个,对吗?”
或者 “我们这次的目标是解决XX问题/满足XX需求,对吧?”
✅ 关键提问:
“你希望达到什么效果呢?”
“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第2步:探索可能性与结果
这是核心!引导孩子全面思考每个选项的方方面面。
✅ 关键提问:
“如果选A,可能会发生什么?好处有哪些?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或风险?”
“如果选B呢?它的优点是什么?缺点又可能是什么?” (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
“你以前遇到过类似情况吗?当时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如果好朋友遇到这种情况,你觉得他可能会考虑哪些方面?”(换位思考)
还有没有C方案?或者把A和B结合起来?”(鼓励创造性思维)
第3步:确认意愿与计划
在孩子充分思考后,支持他的决定,并帮助他预见执行细节。
✅ 关键提问:
“经过这些思考,你现在更倾向于哪个选择?为什么?” (强化他决策的理由)
“这个选择和你最开始的目标匹配吗?”
“如果选择了这个,第一步你打算做什么?”
“如果遇到你刚才想到的那个困难(比如XX),你打算怎么应对?”(预案思考)
“需要爸爸妈妈提供什么样的支持吗?”
举个接地气的例子(选兴趣班):
孩子:我想报足球班!也想报画画班!不知道选哪个。
❌父母(代替命令):
“踢球多累啊,学画画能坐得住,还能培养审美!”
✅ 父母(引导提问):
“嗯,足球和画画都很有意思!你觉得它们最吸引你的地方分别是什么?”(明确目标:兴趣点)
“如果选足球班,你想象一下每周训练和比赛会是什么感觉?好处可能是身体棒、认识新朋友、团队合作很酷?可能的挑战呢?比如训练辛苦、可能受伤、周末时间占用?”(探索选项A)
“如果选画画班呢?好处也许是安静创作、完成作品有成就感、能表达想法?可能的挑战?比如需要耐心、反复练习可能枯燥?”(探索选项B)
“有没有可能先体验一节课再做决定?或者看看时间安排,下学期再选另一个?”(探索更多选项C)
“现在想想,哪个选择让你感觉更兴奋、更愿意投入? 为什么?”(确认意愿)
“如果你决定了报足球班/画画班,需要准备些什么?训练/画画时间怎么安排?遇到困难(比如觉得累/画不好)时,你打算怎么办?”(计划与预案)
03
避开陷阱:别让“虚假选择”浇灭热情
在引导过程中,要警惕两个常见误区:
陷阱一:“二选一”其实是“没得选”
比如:“你是现在写作业,还是5分钟后写?”
看似有选择,实则必须写。
长期如此,孩子会觉得“选择”是骗人的把戏,失去信任。
真诚地给予孩子真正有意义的选项范围。
陷阱二:提问变质问
“你看,我就说选这个会这样吧?”
“你当时怎么没想到这点?”
这不是引导,是马后炮和打击。
当孩子做出决定(哪怕是“错”的),只要在安全范围内,尊重他的选择,陪伴他体验结果(无论好坏),这才是学习的关键。
事后可以温和复盘:
“这次经历让你学到了什么?下次再做类似决定,你会考虑哪些新因素?”
04
“导演”到“伙伴”:养育是场信任的修行
我们总想给孩子最好的,生怕他走弯路、受伤害。
这份焦虑,常常让我们忍不住想“纠正”他的选择,扮演他人生的“导演”。
但孩子不是提线木偶,他带着自己独特的剧本来到这个世界。
我们无法,也不应该,替他决定所有情节。
我们能做的,是成为他信任的伙伴:
在他迷茫时,用提问点亮他思考的灯;
在他犹豫时,给他安全的试错空间;
在他跌倒时,扶他起来,和他一起分析“剧情”,而不是抢过剧本重写;
在他做出自己的选择时,送上鼓励和支持,哪怕那个选择并非我们心中的“最优解”。
05
写在最后
我们总在问:“如何让孩子有主见?”
答案或许就在我们每一次的“忍住”里:
忍住替他做决定的冲动,
忍住直接给答案的急切,
忍住“我早知道会这样”的评判。
把“你应该……”换成“你觉得呢?”
把“听我的!”换成“我很好奇你的想法。”
把“你选错了!”换成“这次经历让你学到了什么?”
为人父母顶级的智慧,不是给孩子铺一条没有岔路的光明大道,而是教他如何看清路标、评估风险、做出属于自己的、负责任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