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一个孩子是否自律,取决父母这3个教育习惯。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晚上快九点的时候,在业主群里看到邻居小夏发了条消息,带着一股子疲惫和无奈: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写作业不磨蹭啊?

我家那小子,橡皮能玩半小时,上个厕所二十分钟,真是搞得我头都大了,天天吼得嗓子冒烟。”

底下瞬间一堆+1的回复。

同款娃,血压飙升。

“我刚因为这事跟他爸吵了一架,一个玩手机,一个发呆,没人管孩子。”

“别提了,催着写作业,人家回我一句‘你小时候也这样吗’,直接把我问懵了。”

看着这些聊天记录,我真是感同身受。

好像每个家庭,都在上演着一部关于“自律”的拉锯战。

我们总觉得,自律是孩子自己的事,是他们意志力的问题。

可我陪着孩子一路磕磕绊绊地成长着,看了不少书,也跟很多优秀的父母交流过,才慢慢发现一个真相:

一个孩子能不能养成自律的习惯,很多时候,真的不取决于孩子自己,而是悄悄藏在父母日常的教育习惯里。

说白了,自律不是管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

如果你也正为此发愁,不妨静下心来看看,这三个习惯,你做到了吗?

01

习惯一:用具体描述代替负面标签

给孩子正向的心理暗示

我想先问一个问题:当孩子做错事时,你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是不是你怎么又把牛奶洒了,真笨手笨脚!

或者跟你说了多少遍了,还是这么粗心!

再或者能不能快点,真是个拖延症!

说实话,这些话我以前也说过。

我们以为这是在教育孩子,提醒他们不要再犯。

但实际上,我们只是在给他们贴上一个个负面的标签。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叫期待效应。

简单说就是,你对一个人抱有什么样的期待,他就会慢慢变成你所期待的样子。

你天天说他粗心,他就会在心里默认:哦,我就是个粗心的人,于是破罐子破摔,越来越粗心。

我朋友家的儿子浩浩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浩浩上小学那会儿,数学应用题总是错,他妈妈大秋是个急性子,每次辅导作业都忍不住数落他:

这题讲了八遍了还错,你脑子想什么呢?全班就你错最多,你就不能仔细点吗?

浩浩却越来越怕做数学题,一看到应用题就头疼,成绩自然也上不去。

后来大秋听了一堂育儿讲座,回家后彻底改变了策略。

浩浩再做错题,她不发火了,而是拿起卷子,指着对的地方说:

“儿子,你看,这道题的解题思路你完全想对了,很厉害啊!

就是最后一步计算的时候,把加号看成减号了。

下次我们把数字和符号看清楚一点,肯定就能全对。”

浩浩有一回主动检查作业,发现了一个错误,兴高采烈地拿给大秋看。

大秋立马给他竖了个大拇指:

哇!你自己检查出错误了!

真了不起,比妈妈还厉害!

这说明你越来越细心了。

你猜后来怎么样?

浩浩对数学的畏难情绪慢慢消失了,因为他发现自己不是笨,只是偶尔会不小心。

他开始主动要求多做练习,甚至会自己出题考自己。

上学期期末,他的数学考了班里前五。

你看,改变就是这么发生的。

别再用“你总是你怎么又”这种话给孩子定性了。

试着把负面的标签,换成具体、客观的描述,并且着重去描述他做得好的那部分。

你今天只用了25分钟就写完了语文,比昨天快了5分钟,效率越来越高了!

“我看到你把玩具分成了三类放好,这个方法真不错,房间看起来整洁多了。”

当孩子从你嘴里听到的,不再是劈头盖脸的指责。

而是对他们努力和进步的认可时,他们内心那颗想要变好的种子,才会被真正激活。

02

习惯二:给规则加上仪式感

让好习惯变成肌肉记忆

很多父母都觉得,给孩子立规矩太难了。

说轻了不听,说重了又哭又闹,最后往往不了了之。

问题出在哪?

我们只是在说规矩,却没有帮孩子把规矩变成一种仪式。

什么是仪式感?

我同事林姐家的女儿,是我见过最自律的小孩之一。

每天放学回家,她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打开电视或者找零食,而是有一套雷打不动的流程:

第一步,把书包放在玄关的固定位置。

第二步,从书包里拿出作业本和文具盒,整齐地摆在书桌上。

第三步,去洗手,喝口水。

第四步,坐下来,开始写作业。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根本不需要林姐在旁边催促。

我好奇地问林姐是怎么做到的。

她说:

“哪有什么秘诀,就是从一年级开始,我每天陪着她这么走一遍流程。

刚开始她也不乐意,会耍赖,但我会很温和但坚定地告诉她,这是我们写作业前的‘准备仪式’,就像吃饭前要洗手一样重要。

久而久之,这就成了她的习惯,一种肌肉记忆。

现在她自己不做完这套‘仪式’,反而觉得不舒服。”

这就是仪式感的力量。

它把一个需要靠意志力去维持的规矩,变成了一个不需要动脑筋就能自动执行的程序。

想要培养孩子的自律,不妨也试试为他们建立一些充满仪式感的小规则。

比如,阅读的仪式感:

每天晚饭后半小时,全家关掉电视和手机,客厅只亮一盏落地灯,每个人拿起一本书,安安静静地阅读。

比如,睡觉的仪式感:

睡前半小时,洗漱完毕,换上睡衣,一起读一个睡前故事,然后互道晚安。

除了固定的流程,还有一个小技巧特别好用,那就是提供有限选择权。

别问孩子:你现在要不要去写作业?

这种开放式问题,得到的答案90%都是不要。

你可以换一种问法:宝贝,你想先写数学,还是先写语文?

或者:“你是想现在花15分钟整理玩具,还是等会儿看动画片之前整理?”

你看,选择权还在孩子手里,他会觉得自己是掌控者,而不是被命令者。

但无论他怎么选,都在你设定好的框架之内。

我之前看一本书上说,这种做法能把孩子的配合度提高至少七成。

因为选择能激活大脑的决策区域,让孩子更愿意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当规则不再是冷冰冰的命令,而是充满温情和智慧的仪式时,自律也就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了。

03

习惯三:父母的“以身作则”

是比一万句唠叨更有效的教育

最后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但可能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一点。

前段时间,我经历了一件特别触动我的事。

有天晚上,我答应了儿子陪他拼乐高。

结果我嘴上应着,眼睛却一直没离开手机,一会儿刷刷朋友圈,一会儿回回工作消息。

儿子在我旁边喊了我好几次,我都有点不耐烦:等一下,妈妈在忙。

过了一会儿,屋里没动静了。

我抬头一看,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也拿着爸爸的平板,正有模有样地在上面划来划去。

那一刻,我心里“咯噔”一下。

我一边要求他远离电子产品,一边自己手机不离手;

我一边希望他专注有耐心,一边自己敷衍了事。

我嘴里说着一套,行动上却做着另一套。

在孩子那双清澈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一个多么虚伪和没有说服力的自己。

我默默放下手机,走到他身边,很认真地对他说:

对不起儿子,妈妈刚才错了,我们现在一起拼乐高吧。

从那天起,我给自己立了个规矩:

每天晚上七点到九点,是家庭的无手机时间。

我会把手机调成静音,放到卧室里。

起初是为了孩子,但坚持下来我发现,受益更多的反而是我自己。

我陪他读绘本,下棋,听他分享学校的趣事,我们之间的关系亲密了很多。

而他,也真的很少再主动要玩平板了。

我们总希望孩子爱读书,可自己一年到头都翻不完一本书;

我们总希望孩子坚持运动,可自己下班回家就只想“葛优躺”。

孩子的行为,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你是什么样,他就会学成什么样。

你自律,他耳濡目染,自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你放纵,指望他靠自觉成为一个自律的人,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正如那位培养出高考学霸的谢欣颖爸爸所分享的,他从女儿一岁多就开始陪她读绘本,这个习惯一直坚持了下来。

所以,女儿的阅读习惯是泡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

别再把所有的力气都用在说上了,试着把力气用在“做”上吧。

想让孩子早睡,你就先关上灯。

想让孩子阅读,你就先拿起书。

想让孩子有条理,你就先把家里整理干净。

当你自己成为了那个自律的榜样时,你会发现,教育孩子,原来可以这么轻松。

孩子的成长,是一场无法回头的单程旅行。

我们作为父母,能给他们最好的礼物,不是优渥的物质条件,而是能让他们受益终生的好习惯。

而自律,就是所有好习惯的基石。

它不是靠天赋,更不是靠说教,而是靠父母用智慧和耐心,用爱和榜样,一天天,一点点,浇灌出来的。

如果你也觉得这篇文章说到了你的心坎里,不妨把它转发给身边的家人朋友。

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那个会养的父母,静待花开。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一个孩子是否自律,取决父母这3个教育习惯。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