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快九点的时候,在业主群里看到邻居小夏发了条消息,带着一股子疲惫和无奈: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写作业不磨蹭啊?
我家那小子,橡皮能玩半小时,上个厕所二十分钟,真是搞得我头都大了,天天吼得嗓子冒烟。”
底下瞬间一堆+1的回复。
同款娃,血压飙升。
“我刚因为这事跟他爸吵了一架,一个玩手机,一个发呆,没人管孩子。”
“别提了,催着写作业,人家回我一句‘你小时候也这样吗’,直接把我问懵了。”
看着这些聊天记录,我真是感同身受。
好像每个家庭,都在上演着一部关于“自律”的拉锯战。
我们总觉得,自律是孩子自己的事,是他们意志力的问题。
可我陪着孩子一路磕磕绊绊地成长着,看了不少书,也跟很多优秀的父母交流过,才慢慢发现一个真相:
一个孩子能不能养成自律的习惯,很多时候,真的不取决于孩子自己,而是悄悄藏在父母日常的教育习惯里。
说白了,自律不是管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
如果你也正为此发愁,不妨静下心来看看,这三个习惯,你做到了吗?
01
习惯一:用具体描述代替负面标签
给孩子正向的心理暗示
我想先问一个问题:当孩子做错事时,你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是不是你怎么又把牛奶洒了,真笨手笨脚!
或者跟你说了多少遍了,还是这么粗心!
再或者能不能快点,真是个拖延症!
说实话,这些话我以前也说过。
我们以为这是在教育孩子,提醒他们不要再犯。
但实际上,我们只是在给他们贴上一个个负面的标签。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叫期待效应。
简单说就是,你对一个人抱有什么样的期待,他就会慢慢变成你所期待的样子。
你天天说他粗心,他就会在心里默认:哦,我就是个粗心的人,于是破罐子破摔,越来越粗心。
我朋友家的儿子浩浩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浩浩上小学那会儿,数学应用题总是错,他妈妈大秋是个急性子,每次辅导作业都忍不住数落他:
这题讲了八遍了还错,你脑子想什么呢?全班就你错最多,你就不能仔细点吗?
浩浩却越来越怕做数学题,一看到应用题就头疼,成绩自然也上不去。
后来大秋听了一堂育儿讲座,回家后彻底改变了策略。
浩浩再做错题,她不发火了,而是拿起卷子,指着对的地方说:
“儿子,你看,这道题的解题思路你完全想对了,很厉害啊!
就是最后一步计算的时候,把加号看成减号了。
下次我们把数字和符号看清楚一点,肯定就能全对。”
浩浩有一回主动检查作业,发现了一个错误,兴高采烈地拿给大秋看。
大秋立马给他竖了个大拇指:
哇!你自己检查出错误了!
真了不起,比妈妈还厉害!
这说明你越来越细心了。
你猜后来怎么样?
浩浩对数学的畏难情绪慢慢消失了,因为他发现自己不是笨,只是偶尔会不小心。
他开始主动要求多做练习,甚至会自己出题考自己。
上学期期末,他的数学考了班里前五。
你看,改变就是这么发生的。
别再用“你总是你怎么又”这种话给孩子定性了。
试着把负面的标签,换成具体、客观的描述,并且着重去描述他做得好的那部分。
你今天只用了25分钟就写完了语文,比昨天快了5分钟,效率越来越高了!
“我看到你把玩具分成了三类放好,这个方法真不错,房间看起来整洁多了。”
当孩子从你嘴里听到的,不再是劈头盖脸的指责。
而是对他们努力和进步的认可时,他们内心那颗想要变好的种子,才会被真正激活。
02
习惯二:给规则加上仪式感
让好习惯变成肌肉记忆
很多父母都觉得,给孩子立规矩太难了。
说轻了不听,说重了又哭又闹,最后往往不了了之。
问题出在哪?
我们只是在说规矩,却没有帮孩子把规矩变成一种仪式。
什么是仪式感?
我同事林姐家的女儿,是我见过最自律的小孩之一。
每天放学回家,她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打开电视或者找零食,而是有一套雷打不动的流程:
第一步,把书包放在玄关的固定位置。
第二步,从书包里拿出作业本和文具盒,整齐地摆在书桌上。
第三步,去洗手,喝口水。
第四步,坐下来,开始写作业。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根本不需要林姐在旁边催促。
我好奇地问林姐是怎么做到的。
她说:
“哪有什么秘诀,就是从一年级开始,我每天陪着她这么走一遍流程。
刚开始她也不乐意,会耍赖,但我会很温和但坚定地告诉她,这是我们写作业前的‘准备仪式’,就像吃饭前要洗手一样重要。
久而久之,这就成了她的习惯,一种肌肉记忆。
现在她自己不做完这套‘仪式’,反而觉得不舒服。”
这就是仪式感的力量。
它把一个需要靠意志力去维持的规矩,变成了一个不需要动脑筋就能自动执行的程序。
想要培养孩子的自律,不妨也试试为他们建立一些充满仪式感的小规则。
比如,阅读的仪式感:
每天晚饭后半小时,全家关掉电视和手机,客厅只亮一盏落地灯,每个人拿起一本书,安安静静地阅读。
比如,睡觉的仪式感:
睡前半小时,洗漱完毕,换上睡衣,一起读一个睡前故事,然后互道晚安。
除了固定的流程,还有一个小技巧特别好用,那就是提供有限选择权。
别问孩子:你现在要不要去写作业?
这种开放式问题,得到的答案90%都是不要。
你可以换一种问法:宝贝,你想先写数学,还是先写语文?
或者:“你是想现在花15分钟整理玩具,还是等会儿看动画片之前整理?”
你看,选择权还在孩子手里,他会觉得自己是掌控者,而不是被命令者。
但无论他怎么选,都在你设定好的框架之内。
我之前看一本书上说,这种做法能把孩子的配合度提高至少七成。
因为选择能激活大脑的决策区域,让孩子更愿意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当规则不再是冷冰冰的命令,而是充满温情和智慧的仪式时,自律也就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了。
03
习惯三:父母的“以身作则”
是比一万句唠叨更有效的教育
最后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但可能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一点。
前段时间,我经历了一件特别触动我的事。
有天晚上,我答应了儿子陪他拼乐高。
结果我嘴上应着,眼睛却一直没离开手机,一会儿刷刷朋友圈,一会儿回回工作消息。
儿子在我旁边喊了我好几次,我都有点不耐烦:等一下,妈妈在忙。
过了一会儿,屋里没动静了。
我抬头一看,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也拿着爸爸的平板,正有模有样地在上面划来划去。
那一刻,我心里“咯噔”一下。
我一边要求他远离电子产品,一边自己手机不离手;
我一边希望他专注有耐心,一边自己敷衍了事。
我嘴里说着一套,行动上却做着另一套。
在孩子那双清澈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一个多么虚伪和没有说服力的自己。
我默默放下手机,走到他身边,很认真地对他说:
对不起儿子,妈妈刚才错了,我们现在一起拼乐高吧。
从那天起,我给自己立了个规矩:
每天晚上七点到九点,是家庭的无手机时间。
我会把手机调成静音,放到卧室里。
起初是为了孩子,但坚持下来我发现,受益更多的反而是我自己。
我陪他读绘本,下棋,听他分享学校的趣事,我们之间的关系亲密了很多。
而他,也真的很少再主动要玩平板了。
我们总希望孩子爱读书,可自己一年到头都翻不完一本书;
我们总希望孩子坚持运动,可自己下班回家就只想“葛优躺”。
孩子的行为,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你是什么样,他就会学成什么样。
你自律,他耳濡目染,自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你放纵,指望他靠自觉成为一个自律的人,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正如那位培养出高考学霸的谢欣颖爸爸所分享的,他从女儿一岁多就开始陪她读绘本,这个习惯一直坚持了下来。
所以,女儿的阅读习惯是泡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
别再把所有的力气都用在说上了,试着把力气用在“做”上吧。
想让孩子早睡,你就先关上灯。
想让孩子阅读,你就先拿起书。
想让孩子有条理,你就先把家里整理干净。
当你自己成为了那个自律的榜样时,你会发现,教育孩子,原来可以这么轻松。
孩子的成长,是一场无法回头的单程旅行。
我们作为父母,能给他们最好的礼物,不是优渥的物质条件,而是能让他们受益终生的好习惯。
而自律,就是所有好习惯的基石。
它不是靠天赋,更不是靠说教,而是靠父母用智慧和耐心,用爱和榜样,一天天,一点点,浇灌出来的。
如果你也觉得这篇文章说到了你的心坎里,不妨把它转发给身边的家人朋友。
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那个会养的父母,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