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孩子和妈妈的关系,决定了他将来会爱上谁,和谁结婚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前几天带女儿出去玩,遇到一个同样带娃出门的妈妈。

看她年纪比较大,孩子又特别小,我便好奇和她多聊了会。

一聊才知道:

她大女儿23岁,中专毕业去了男朋友老家后,除了结婚,再没有回来过,平时和家人联系也很少。

眼瞅着大女儿指望不上了,害怕自己老无所依,她这才火速逼着老公生了二胎。

我安慰她:

“孩子大了,有自己的生活。”

没想到,一句话竟惹出她的一堆怨言:

“我一把屎一把尿,好不容易把她养大,竟养出个没良心的。

这就是讨债的,以前就老嫌我管她,说她在家里活得太窒息了,甚至还说她爸不喜欢回家,也是在逃避我。

尤其上了初中,什么都和我对着干,还沉迷看言情小说。

我催她好好学习,别信那些编出来的故事。

为了她好,我还把她所有言情书都丢了,还去找了那些给她借书同学的家长。

后来她去读中专,谈了男朋友,非要跟去对方老家。

我没收她的手机,把她关家里。

她倒好,说我控制欲强,说我自己过得不幸福,就见不得她好,找着机会就跟别人跑了。

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回来看看我。”

看她委屈着哭起来,我想安慰,又实在不知该说什么。

因为有句话说:

孩子和妈妈的关系,可能会影响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孩子将来爱上谁。

她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明显出了问题,她女儿最终选择的婚姻,也不过是给这段亲子关系,亲手写上了必定的结局。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听过另一个完全相反的故事……

01.足够好的母子关系更容易让孩子拥有好的感情观

刚放假那会,听到一个家长发过来的好消息:

她说自己儿子被一所高校录取了。

我替她激动不已。说起这位妈妈,我可太感慨了。

她是一名医生,因为工作调动,拖家带口从一线到城市,落脚到了我们这个四五线小城。

我经常听她聊起和儿子之间的事。

最初她儿子因为环境变动,一直融入不了新班级,对她说:

“妈妈,你要不还是想办法调回去吧,我每天都带好吃的东西给同学分享,还抢着帮同学做事,但感觉大家还是没有那么喜欢我。”

她想了会:

“妈妈问你个问题吧——

如果你表弟说要来咱家住,你是喜欢他每天跟在你屁股后头讨好你?还是喜欢他和你正常相处?”

“嗯……还是正常一点吧。”

看儿子还在思考,她继续说:

“是呀,没有人会喜欢过度讨好自己的人。

妈妈在新单位,同事们中午聊天时,也经常接不上话。

可妈妈要是这时候去硬凑话题,是不是反而会让大家都很尴尬?”

她儿子想了下:

“好像也对,我要是和玩得好的同学正聊天,有个新同学硬凑过来说话,我也会觉得有点尴尬。”

她点点头:

“对。社交不是定点要打卡的任务,不需急于一时,更不需要放低姿态。

比如妈妈就会这样做,当别人聊天时,先观察观察,不急着凑话题讨好谁。

而是做好自己的事,然后静待时机。

等有次他们聊到我之前待过的城市时,我再自然而然接句话,关系一下就破冰了。

儿子,妈妈相信你,不着急,慢慢来,时机到了,有些关系就能自然融入。”

后来,她儿子很快就交上了好朋友,还在一次新的班级选举中当选了班干部。

还有件事:

她儿子初一后半学期沉迷手机,她拉上老公陪儿子周末一起打游戏,打完后,一家人还一起交流经验。

之后一家人在饭桌上一起讨论游戏的沉迷机制,还商量出了怎么防沉迷的家规。

我问她:“有效果吗?”

她大笑起来:

“怎么可能一次就解决问题。

不过我有方法。

每次看儿子坚持了一两天,眼瞅着要坚持不住了。

我和老公就会故意先‘犯错’,让儿子抓到我俩玩手机的把柄,然后一边‘惩罚’我们,一边肯定儿子的自制力。

但最重要的,是我们不会只用‘彩虹屁’把他架起来,而是会很认真、客观地和他分析沉迷手机的危害。”

后来他儿子上了高中后,因为早恋,成绩下降严重,被老师请家长。

结果她去时,她儿子以为爸妈要棒打鸳鸯,态度特别恶劣。

我问她:“那你最后怎么处理的?”

她说:“看他那副态度,我也是又气又着急。

但还是得忍住情绪,不然只会把他越推越远。

我了解我儿子,我俩的亲子关系一直还不错,他现在表现出来的暴脾气,不过是想用虚张声势的样子唬住我,好让我不干涉他。

所以我这个时候更不能和他对着干。

我当时只告诉他,在无法对女孩负责的前提下,不要做任何伤害对方的事。

然后很肯定地说我相信他能处理好这件事,也相信他明白现在什么事最重要。”

我追问:“后来呢?”

“后来儿子的成绩一点点又追上来了,俩孩子还考上了同一所学校,这不,还给我晒了他俩的合照,你看这俩孩子笑得,多傻……

正如有句话所说,好的母子关系,会让孩子更自信自得。

积极心理学中也出:

“亲子关系,塑造了孩子的人格,也影响着孩子的未来。”

当孩子在亲子关系中,能活得更自由、被尊重、更从容时,也会发展出更健康的人格。

02.孩子和妈妈的关系隐藏着孩子的情感需求

其实看完这两个妈妈和孩子的故事,就会很明显发现她们的不同:

第一位妈妈,对孩子的控制欲更强,导致和女儿之间的关系过于紧绷。

女儿什么话也不愿意和妈妈分享,遇到问题时更不愿意向妈妈求助;

第二位妈妈,给孩子更多的是引导,而非管教。

孩子更配合,有自己的思考能力,遇到难题时,也会及时向妈妈求助。

而且这也表明出了另一个被隐藏的养育真相:

亲子关系,影响着教育质量,也暴露出孩子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

因为只有足够好的亲子关系,孩子才能更信任父母,获得更多的情感滋养。

就像开头的那位妈妈,她和女儿之间的亲子关系,就出现了这几个问题:

1、压制越多,反抗越大

在和那位妈妈的聊天中,她一直强调自己管孩子有多严。

比如孩子穿什么衣服,看什么书,上什么学,交什么朋友,她几乎都要插手。

用她的话说,这都是为了孩子好。

同为母亲,理解那位妈妈的出发点没错,但方式错了。

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当孩子经历了长期的“提线木偶”式生活,发现反抗无效后,就会出现退缩和封闭自我的行为。

尤其是在青春期自我意识觉醒后,孩子的反抗会来得更激烈。

所以就有了很多妈妈吐槽的那句“这孩子以前挺听话的,怎么一到青春期就像变了个人,什么都要和我对着干!真是养了个白眼狼。”

2、孩子的心里藏了太多委屈

殷储教授曾说:

“当大人理解不了孩子的一些行为时,不妨去回想一下童年时期,你在自己父母那里遇到的‘不公平’待遇,就能理解孩子受到的委屈了。”

当孩子在妈妈那里感受到的是压力、无力、绝望时,他们一定会把从父母那里感受不到的爱、尊重、信任,内化为自己缺失的情感需求。

然后你会发现,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不了什么,他们未来在选择伴侣时,就会越追寻什么。

所以才有了:童年缺爱的孩子,要用一生去完成爱的课题。

孩子在亲子关系中得不到的爱,会从亲密关系中去“索取”。

或者说,孩子长大后从亲密关系中追寻“童年未获得的爱、尊重、信任”,其实是孩子在用另一种方式,向父母“诉说”自己当年受过的“委屈”。

03.给足孩子这三种爱是给孩子最好的情感教育

养育,是一场因果。

父母种下的“因”,终究要让孩子自己承受这个“果”。

想让孩子拥有更好的一生,不被亲子关系中的情感缺失所累,不用一生去治愈童年,父母可以试试这三个建议:

1、爸爸爱妈妈,是最好的家教

在分享第二个妈妈的故事时,除了佩服她自己内心的坚韧和强大外,不得不说,孩子的爸爸,也为孩子的教育付出了不少。

用她的话说:

“你别看我在教育儿子的时候,表现得好像特别情绪稳定。

但这背后有孩子爸爸非常大的功劳。

他自己情绪稳定,而且无论发生什么矛盾,都会好好说话。

有时候我被儿子气到要死时,他还经常反过来安慰我。”

有人说:

“夫妻是家庭建筑师。父母恩爱的家庭,就像一个温暖的巢,会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爸爸爱妈妈,才是一个家幸福的定海神针。

2、妈妈照顾好自己,才有更多的心力爱孩子

你有没有发现?

生活中那些越是活得越自我、越自在的妈妈,她们养育孩子时,反而会更游刃有余。

弗洛伊德曾说:“唯有自我满足,才能真正地爱人。”

其实换句话理解,也不无道理:

因为妈妈足够专注自己,所以不会将自己的情感需求依赖于外界。

他们不需要任何外界的反馈和肯定,就有勇气相信自己,并能维持平静从容的姿态,能自给自足地发生喜悦。

这样的妈妈,必定散发着光芒,也活成了孩子的榜样。

3、家可以是讲道理的地方,但也是因爱存在的地方

家里可以讲道理,因为父母需要给孩子适度的引导。

但家也需要去讲爱,因为家不仅是孩子的成长地,也是孩子的心灵和情感的滋养地。

一个真正有爱的家庭,不是和孩子之间从不发生矛盾,而是能在任何时候,都让孩子相信自己是被完整地爱着的。

所以一定不要因为教育过程中的任何矛盾和争辩,把孩子推入情感的内耗中。

父母减少控制欲,不必非要争输赢,守好教育的界限,孩子就能家里拥有更多的安全感。

04.

最后想说:

亲子关系,是孩子所有关系的起点。

孩子从和妈妈的关系中得到过什么样的爱,未来就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爱别人。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

别让孩子因为爱的缺失,活得委屈辛苦;

也别让孩子因为从妈妈这里得不到爱的温暖,而离我们越来越远,是我们每一位妈妈爱孩子的方向。

与诸位父母共勉!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孩子和妈妈的关系,决定了他将来会爱上谁,和谁结婚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