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经济下行环境下,普通家庭怎样避免孩子日后成为啃老与社恐族。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有一部日本电视剧,叫《0.5 的男人》。

剧情围绕 40 岁的茧居族雅治展开,他每日在家玩游戏、靠父母照顾,过着啃老生活。因妹妹一家决定搬回同住,家中房屋老旧要改建,雅治的居住空间成为问题,在家人的影响和一系列事情的推动下,他逐渐走出舒适区,恢复与人交流,找到了新的自我的故事。

日本在1990年泡沫经济破裂后,进入 “失去的三十年”,因为经济长期停滞,导致就业市场发生深刻变化。日本发生严重的学历通胀,就业竞争加剧的状况,社会开始大量出现年轻的啃老族、社恐人士,蛰居族。

这两年,中国国内房地产行业低迷,房价持续跳水,经济陷入不景气的状况和日本当时经历的“失去的三十年”有相似之处。我们中国的社会环境,会不会出现像日本社会一样的负面图景呢?

有人会疑问:自身都难保了,还哪有心思考虑社会环境?

我们每一人的生活情况,是塑造社会环境的一个个缩影,思考社会问题也是思考自身即将面临的困境,虽然个人无法决定历史的走向,但可以在分析问题的夹缝中寻找避免进入最坏境地的道路。

我想从育儿心理两个方面,分析日本出现啃老和社恐族的原因,以及家长可以采取哪些方法避免我们的孩子走向相同的境地。

(一)育儿方面

在日本“母子中心育儿模式”的问题,是促成年轻人社恐和蜗居的原因之一。

“母子中心育儿模式”(即在日本,育儿责任高度集中于母亲,父亲因职场压力等原因长期缺席),在中国,更多的是双职工因职场压力缺席儿童教育,家庭中的长辈成为主要监护人,监护人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致使儿童及青少年独立性匮乏。

具体可从日常生活干预、社交能力抑制、抗挫折能力弱化、成年后独自生活能力失调4个方面展开。

1、日常生活“全包式干预”。

监护人剥夺儿童及青少年基础自理能力,包办一切,比如长期喂饭、代劳穿衣穿鞋、整理书包。

最为重要的是,对儿童自我决策能力的干预。比如选择食物,文具、衣物款式,周末出行目的地选择,监护人会习惯性替孩子做决定。这种长期的 “决策剥夺” 导致孩子成年后仍缺乏基本的自主判断及决策的能力 。

2、社交能力抑制。

因现代居住环境的变化,大部分城市儿童活动都在监护人的身边进行,监护人无死角的参与,极易控制和左右孩子社交,过度干预孩子之间的交往。比如:孩子与同龄人发生冲突时(如玩具争夺、意见分歧),监护人会第一时间介入调解甚至代其道歉/指责对方,而非引导孩子自主沟通。

孩子在家长越界的”帮助“下,难以学会识别他人情绪、表达自身需求,更害怕直接面对冲突,缺乏应对多元人际关系的经验。

3、抗挫折能力弱化

监护人以”不安全为由“,过度限制孩子的活动,对儿童玩耍过程中的磕碰、弄脏衣物、弄坏家中物品等过度反应,使儿童担忧自己的行为若不当或造成破坏而受到监护人和他人的指责和呵斥,失去了活动和探索等试错的欲望。

当孩子遭遇挫折(如考试失利、比赛输球),若监护人比孩子更焦虑,就会强化了孩子失败带来的灾难感受 。这种 “失败 = 灾难” 的暗示,使孩子逐渐形成 “害怕失败→不敢尝试→更易失败” 的恶性循环。

4、成年后独自生活能力失调

因家庭成员对儿童学业成绩的过度关注,从而过度挤压孩时常时间,孩子没时间参与日常生活。

长期如此,让孩子在潜意识里认为,这些日常生活事项的责任,该由他人承担,形成长期依赖思维,成年后不知道该如何独自生活。

我们家长可以做点什么?

1.引导孩子生活自理。

循序渐进引导孩子基础自理能力。在孩子动手能力逐步发育的基础上,循序渐进、态度平和地告知孩子,喝水,吃饭,上厕所,穿衣服,需要他们自己来。

在环境层面帮助他们完成这些自理事项,比如采购儿童容易取水的饮水壶、提供儿童易操作的筷子和勺子、购买小马桶圈、设置儿童衣物专属衣柜抽屉等。

2.对孩子的决策放权。

让渡孩子对日常生活的决策权,涉及他们自身的选择交给他们自己,比如穿什么衣服,吃什么菜,玩什么项目都由孩子自己决定。

3.无伤害不干预社交。

孩子社交的对象,如果没有给孩子造成大的伤害的隐患对象,不干预他们之间的交往。

4.无大的危险不控制活动。

没有大的危险环境下,允许孩子探索,爬高、接触小动物。如果家长担心,把重点放在布置安全措施,或者自己跟随提供保护上,而不是限制孩子活动。

比如家里安装运动设施,购买缓冲垫预防跌落受伤。带孩子去有安全设施的地方玩耍。

多带孩子运动,提高孩子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稳定性,从而降低受伤的概率。

5.教孩子正确应对挫折和失败

孩子活动发生磕碰、弄脏衣服,搞坏物品等小问题时,监护人避免过度反应。冷静的教他们处理伤口,外出玩耍带好可更换的衣物,物品破坏不指责,只教他们如何收拾残局。

当孩子遭遇挫折和失败而伤心的话,首先安抚孩子,待孩子情绪平复以后,引导孩子冷静复盘失败的原因再针对性寻找解决办法。

比如孩子活动跌倒受伤,告知孩子受伤没关系,引导他们观察周围环境,找出导致受伤的隐患并下次注意避开或消除隐患。

孩子若因在意考试成绩不理想情绪低落,态度平和的教孩子分析丢分的原因,重新巩固丢分的知识点,教他们通过网络工具,针对性找一些知识点的题型练习一下。

6.带孩子体验日常生活。

循序渐进,每月安排若干次(低频率重质量)让孩子参与日常生活的事项。

比如:教孩子使用洗衣机等电器、带孩子一起买菜选择食材、教孩子做吃的(简单的包饺子、备菜等)、和孩子一起拖地,刷鞋,整理衣物等家务、领孩子在线下超市采买家庭生活用品、带孩子坐公交车,了解地铁线路;陪孩子去快递点,教他们如何取自己的快递等等。

青少年的孩子,还可以让其参与外出旅游的出行计划等一些需要提前规划的事项。

有的孩子不愿意参与此类家庭事务的主要原因在于,参与初期的体验感不好,比如:家长用命令式的口吻让孩子必须做;孩子在参与过程中,监护人过多催促,干预和否定孩子的行为和选择。

孩子参与日常生活中,监护人旨在提供轻松和谐的氛围,不然将适得其反。把孩子当朋友一样的态度,约他们一起参与过程。

(二)心理方面

日本的文化因素、教育因素、职场因素,使得个人心理层面受创颇大,导致啃老族,蜗居族现象出现。

1、文化因素。

日本的”耻感“文化浓厚,人们重视他人评价,遭遇挫折后为避免自己成为弱者形象,往往会切断与社会的联系,进而社恐。

过于在意他人评价,容易否定自我,打击自身心理力量,进而没有心理能量采取行动,形成躺平,颓废的生活状态。

2、教育因素

日本教育史上最显著的 “内卷” 时期集中在20 世纪 70 年代至 90 年代,尤其是经济泡沫前后(1980-1990 年代),教育竞争非常激烈,人人都在卷学业,学生压力颇大。这一时期的 “考试战争” 透支了学生的除应试能力之外的成长空间。

日本所经历的教育内卷时期,和我们现在的状况如出一辙,当教育整体方向开始走向极端,个人在时代的浪潮下,要稳住节奏,不然就同浪潮一起被拍在沙滩上了。

3、职场因素。

社会竞争激烈,职场压力巨大,即使是正式工也承载着超负荷的工作压力,这种环境使得一些人对社交和工作产生恐惧,逐渐成为社恐人士。

我们家长可以做点什么?

1.营造好的亲子关系

在孩子幼儿时期,对孩子的需求尽量做到满足,让孩子时常感受到家长的喜欢和爱护。随着孩子年龄增大,关注孩子面对人和事时候的内心感受,理解和安抚他们。

爱孩子,旨在培养好的亲子关系。拥有好的亲密关系(包括亲子关系),是个体存在于现实世界的压力时,最可靠的精神港湾。也是日后能相对轻松教导孩子的感情基础。

2.减少孩子竞争心理压力

在孩子年幼时,家长不给孩子灌输过多竞争观念,不要太在意孩子的学业成绩,防止孩子在不成熟的心理时期,形成“落后,就不配得到父母关爱”的感知。因为儿童理性大脑皮层发育未成熟,无法消化竞争失败带来的弱者羞耻感。

“不超过别人,不被别人认可,就不配活”的有害心理认知,是导致孩子在面临失败时,产生否定和放弃自我的原因。

孩子长大成人的过程中,竞争无处不在,孩子会自然和渐进接触到竞争环境,所以家长不必过早施压。

3.引导孩子塑造弹性自我价值感。

日常生活中肯定孩子的劳动付出,让孩子明白,不是只有学业成绩好才有价值。帮助父母做家务,参与家庭生活事务、会与人沟通、能处理生活的小问题,有好的心态,同样也能体现自身价值。

孩子以后即使学科成绩一般,无法参与激烈的学科竞争,也可以因对自身价值的肯定,愿意接触社会,寻找到自己能做的事情,最终做到自食其力。

4.陪孩子运动。

运动,是一种对身体体能进行锻炼和挑战的项目,因此能增强身体的抗压能力。身心本为一体,运动也能一定程度增强心理抗压能力,为以后即将面临的竞争环境,打下身体和精神基础。

后记:以上内容,其实对家长的要求挺高的,我写出来也不代表我全部都做到了,是我边写边思考出来的好的方法,我也打算将以上内容当作我育儿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家长们在面临工作压力的情况下,不一定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做好所有的方面。但我想,知道问题产生的原因,就能对号入座判断自己目前的育儿方式是否错误,从而调整和改变,预防问题产生。

孩子成长的时间那么长,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育儿问题上,只要有一点点的进步就很好了,哪怕只是思想先行。

知行合一,总是“知”在前,“行”在后嘛,但最终需要慢慢落实到“行”上。

放轻松,慢慢来。

——全文完。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经济下行环境下,普通家庭怎样避免孩子日后成为啃老与社恐族。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