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家长找我抱怨:
“明明讲道理了,他还是固执得不行。”
“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就懂事,我家孩子怎么老是磨蹭、不配合?”
我听着总觉得有点心疼。其实你不是不耐烦也不是不够努力,只是有些方法,让自己舒服了却没让孩子真的明白。
今天就聊聊三个在家里很实用的小方法,能让你少掉挫败感,也让孩子慢慢明白你的意思。
1. 别总给答案,多讲背后的理由
前几天一个妈妈跟我吐槽:
“孩子问我:‘妈妈,为什么1+1等于2?’
我当时慌了,说:‘就是2啊,你别想太多。’结果孩子撇撇嘴走开了。”
大多时候我们习惯直接给答案:“就是这样!”或者“你得听我的”。孩子记住了结果但根本没理解。下一次问题来了,你又觉得孩子不听话,心里焦虑。
换个方式呢?可以说:
“这道题其实是一步步推出来的,像搭积木一样,慢慢就得出2。”
生活里也是一样:
- 孩子不愿意收玩具,你直接说“快收拾” → 他可能抗拒
- 换成:“如果不收,玩具会丢还容易绊倒自己。想安全地玩就先收拾好。” → 他更可能自己去动手
别光想让孩子马上听懂,慢慢解释背后的原因,比不停催更管用。
2. 给孩子留点思考的空间
有一次在公园我看到:
孩子问:“为什么别人不用努力就能考好成绩?”
妈妈急了:“就是他们运气好,你要努力!”
孩子低着头一副懵懵懂懂的样子。
父母着急的时候很容易直接给答案。但孩子需要的是一点空间,给他自己琢磨、自己判断,不是一味的接收命令。
可以这样:
- 先听孩子说完不打断
- 跟他一起分析不同情况,讨论可能的结果
- 鼓励他多说说自己的想法
慢慢的他会学着自己判断,你也不用老是担心他不听话。
3. 讲真话,不是老哄着
很多父母为了安慰孩子会说:“你努力了,肯定会有好结果的。”
话虽然好听但现实是努力不一定有结果,好人也有可能吃亏。孩子慢慢会发现,如果一直被安慰可能会对你说的话产生怀疑。
可以试试:
- 告诉孩子事情可能有不同的结果
- 带他一起想办法应对问题
- 用真实情况让孩子理解,不是光拿情绪安慰
比如孩子画画画得不好,你可以说:
“这颜色涂得蛮有意思,我们下次换别得试试,说不定会更好看。”
肯定了努力也让孩子知道可以改进,而不是被哄。
小结
- 多讲“为什么”,让孩子懂,不只是记
- 给孩子自己思考的空间,不用每次都急着解释
- 讲真话,让孩子学会面对现实,而不是光追求安慰
育儿里最让人焦虑的,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我们自己越着急,越容易用让自己舒服的方法。慢下来,多观察,多陪伴,让孩子理解你,也学着自己去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