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小区游乐场,碰到宝妈小林蹲在地上掉眼泪,怀里 1 岁 8 个月的宝宝还在挥舞着小拳头,刚才就是这小拳头把隔壁奶奶的手背捶红了,紧接着又张嘴要咬凑过来劝架的小朋友 —— 这已经是小林这周第三次因为宝宝 “动手” 跟人道歉了。
更让她崩溃的是,家里老人还在旁边帮腔:“小孩打人是厉害、长本事,长大不吃亏!” 可小林看着其他家长躲着自家娃的样子,心里又急又慌:这哪是长本事?再这么下去,娃连一起玩的小伙伴都没了!
你是不是也有过同款困扰?
宝宝突然抬手打人、张嘴咬人,说轻了不管用,说重了又怕吓着娃,网上搜的方法试了一堆,要么太复杂没法学,要么用了反而让娃闹得更凶?
今天就跟大家好好聊聊,宝宝打人咬人到底该怎么管,那些 90% 家长都踩过的坑,咱们一次避开!
1 岁到 2 岁半的宝宝打人咬人,
基本不是 “坏心眼”,更不是 “学坏了” !
这个阶段的娃,小手小脚刚能灵活控制,可语言还没跟上
想跟小朋友玩,不知道怎么说 “我们一起玩好不好”,就伸手拍一下;
被抢了玩具,急得说不出 “这是我的”,就本能地张嘴咬;
甚至有时候只是看到你在忙,想让你陪他,也会用 “打一下” 的方式吸引注意。
这个阶段的宝宝,还没建立 “打人会疼、咬人会受伤” 的认知,他可能觉得 “我拍一下妈妈,妈妈就会看我”,完全没意识到自己的动作会让别人不舒服。
之前就有个宝妈跟我说,她家娃总爱咬她的胳膊,她以为是娃 “故意调皮”,每次都严肃批评,结果娃反而咬得更频繁 —— 后来才知道,娃只是出牙期牙床痒,咬着软乎乎的胳膊觉得舒服,妈妈的批评在他看来,反而成了 “只要我咬,妈妈就会跟我互动” 的信号。
到了 3 岁以后,还频繁故意打人、咬人,
并以此为乐,就要及时干预了!
之前见过一个 3 岁半的小男孩,在幼儿园里总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谁不给就咬谁,老师多次沟通,家长还说 “孩子小,长大就好了”。
结果后来没人愿意跟他玩,娃自己也变得越来越孤僻 —— 其实很多 “大问题”,都是从小没及时引导,慢慢积累出来的。
90% 家长都会踩的 3 个坑
第一个坑:“以牙还牙”。
有的家长觉得 “我咬回去,让娃尝尝疼的滋味,他就不咬了”,可实际上,娃只会觉得 “妈妈也在咬我,咬人是可以的”,反而会模仿这种行为;
第二个坑:“当众指责”。
很多家长看到娃打人咬人,第一反应就是大声说 “你怎么这么坏!不许打!”,可娃在众人面前被批评,只会觉得委屈、丢脸,要么哭闹反抗,要么变得胆小怕事,根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
第三个坑:“忽视不管”。
还有些家长觉得 “娃小不懂事,长大自然就会好”,看到娃打人咬人也不干预,结果娃没意识到这种行为不对,反而会越来越频繁。
3 个既能保护宝宝情绪,又能教他学社交的简单方法
01
“及时叫停 + 转移注意力”:身体制动法
当娃刚抬手要打、或者张嘴要咬的时候,
平静温和握住孩子手腕/轻托下巴:
“宝宝,不可以哦”“手/牙齿需要休息”(非惩罚性接触),
或者把他抱到旁边,用他喜欢的玩具、零食转移注意力。
比如
娃在游乐场想抢小朋友的积木,伸手要推对方的时候,你可以马上蹲下来,握着娃的手说 “宝宝,我们不能推小朋友,会让小朋友疼的”,然后从包里拿出他平时喜欢的绘本,说 “你看,这是你喜欢的小熊绘本,我们先看绘本好不好?”
—— 先把 “要发生的冲突” 停下来,再用娃感兴趣的东西转移注意力,比事后批评有效多了。
这里要注意,转移注意力不是 “纵容”,而是先避免冲突升级,等娃情绪平静下来,再跟他慢慢说道理。
02
“帮娃说出来 + 教正确表达”:翻译需求法
娃打人咬人,很多时候是 “说不出来” 的急,这时候咱们可以当娃的 “翻译官”,帮他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再教他正确的表达方式
(帮助建立情绪-语言链接)。
比如
娃因为玩具被抢而咬人,你可以先抱着娃,轻声说 “宝宝是不是因为玩具被拿走了,特别着急呀?妈妈知道你很生气”,先共情他的情绪,让他知道你理解他;
然后再教他说 “这是我的玩具,我还没玩完,等我玩完再给你好不好?”
如果娃还不会说完整的句子,就教他简单的词,比如 “我的”“等一下”。
之前有个宝妈用这个方法,不到两周,她家 1 岁 10 个月的娃,就从 “抢玩具就咬” 变成了会指着玩具说 “我的”—— 虽然还不能说完整的话,但已经知道用语言代替动作了,这就是很大的进步。
03
“正面示范 + 场景演练”:复盘训练法
小月龄宝宝特别爱模仿,咱们平时怎么跟他互动,他就会怎么跟别人互动。
平时跟娃相处的时候,要多做正面示范,比如
想抱娃的时候,说 “妈妈想抱你啦,可不可以呀?”;
给娃递东西的时候,说 “宝宝,这是你的玩具,拿好哦”
—— 让娃在日常相处中,慢慢学会 “用语言沟通”,而不是 “用动作表达”。
通过玩游戏的方式,跟娃演练 “怎么跟小朋友相处”。
比如:拿两个娃娃,一个代表娃,一个代表小朋友,跟娃说 “你看,小熊想玩小兔的积木,它说‘小兔,我们一起玩积木好不好?’,小兔说‘好呀’,它们就一起玩啦”;
再比如:模拟 “玩具被抢” 的场景,说 “如果小熊的玩具被拿走了,它可以说‘这是我的玩具,我还没玩完’,而不是咬小兔哦”。
娃可能一开始听不懂,但多演练几次,他就会慢慢明白 “原来可以这样跟小朋友相处”。
之前有个宝妈跟我反馈,她每天都跟娃玩 “娃娃互动” 的游戏,大概一个月后,娃在小区里看到小朋友,竟然主动伸出手,想跟对方 “握手”—— 虽然动作有点笨拙,但已经学会用友好的方式跟人互动了。
不管是宝宝打人、咬人,还是其他让家长头疼的小行为,背后都藏着娃 “不会表达” 的小委屈。
咱们不用急着批评、不用焦虑担心,只要用对方法,帮娃把 “说不出来的情绪” 变成 “能沟通的语言”,教他用正确的方式跟世界相处,娃就会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动作,变成懂社交、受欢迎的小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