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年头,当父母的都疯了。
3岁的娃儿背古诗,5岁的孩子学编程,7岁的小人儿已经在补习班里转圈圈。家长们一个个眼睛发红,生怕自己的宝贝输在起跑线上。可是啊,这起跑线在哪儿?谁画的?
我在胡同里听见一个妈妈训孩子:”你看人家小明,1岁就认字,2岁背诗,3岁会算术!”孩子低着头,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
哈佛的研究打了多少人的脸:过早填鸭的孩子,创造力比普通娃低了23%。为什么?0到6岁是感官发育的黄金期,孩子需要的是摸沙子、踩水坑、玩泥巴。这些”脏游戏”才是大脑发育的真正营养。
家长们啊,别急。
苹果有苹果的香,泥土有泥土的味。你非要让孩子认卡片上的苹果,人家想闻真苹果的香甜呢。把识字APP扔了吧,带娃去看一片叶子的纹路,比一百张闪卡都管用。
02
“别碰!危险!妈妈帮你!”
这话是不是你的口头禅?
现在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鞋带都不会系。小学班主任跟我说:”老舍先生,现在的孩子啊,一个个都是温室里的花朵,风一吹就倒。”
蒙特梭利早就说过:孩子是在摔跤中学平衡的,在打架中学社交的。你这么护着,是在剥夺他们的生存能力啊。
数据不会撒谎:被过度保护的娃,抗挫力比同龄人低40%。到了职场上,领导一批评就哭鼻子,同事一较真就崩溃。
父母的心是好的,可方法错了。
把”不许爬”改成”手抓稳了”;让孩子自己吃饭,衣服脏了能洗,独立性丢了难找;犯错的时候别急着教训,先问问”你觉得怎么办?”
孩子不是瓷娃娃,摔几跤才知道疼。
03
“考100分就买乐高!背完书就吃冰淇淋!”
短期有效,长期有毒。
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被物质奖励绑架的孩子,一旦没了胡萝卜,学习积极性暴跌65%。有个初二学生跟我说:”我妈不给买手机了,我就故意考差了。”
你想想,如果你上班只为了工资,老板突然说今年不发钱了,你还会加班吗?
道理一样的。
孩子的内驱力、好奇心、求知欲,都被你用奖励给掐死了。学习本来是件快乐的事,你硬生生变成了交易。
换个说法试试:把”如果你怎样就怎样”换成”谢谢你主动收拾书包”;用成就感代替奖品,”这道题很难,你没放弃,真棒”;和孩子一起定目标,完成后的击掌比玩具珍贵多了。
金钱买不来真正的动力。
04
“哭什么哭!憋回去!男子汉不许害怕!”
这些话,是不是很耳熟?
脑科学研究发现:情绪被压抑的孩子,大脑情绪中枢比常人活跃3倍,青春期抑郁风险飙升47%。你以为在教他们坚强,其实是在埋炸弹。
有个孩子跟我说:”我摔跤的时候,爸爸说不疼,可我真的疼啊。后来我学会了撒谎。”
多么心酸的话。
情绪是人的本能,喜怒哀乐都是正常的。你不让孩子哭,他们就学会了隐藏;你不让他们怕,他们就学会了伪装。
试试这三步:先给情绪起个名字,”你很生气对吗?”;然后接纳这种感受,”害怕很正常,爸爸小时候也怕黑”;最后一起想办法,”我们怎么打败这个害怕怪兽?”
情绪如水,堵不如疏。让孩子学会与情绪和平共处,比压抑强一万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