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点学习!
快点吃饭!
快点结婚!
育儿中,父母不乏这样的催促。
孩子刚端上碗,父母就催促快点吃饭,孩子稍有点磨蹭,就催促孩子快点上学,刚有点晚,就催促孩子快点睡觉,似乎巴不得孩子快点长大!
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生活,一旦有外界干预,就会变得扰乱。
孩子亦是如此!
古语云:欲速则不达。
又讲:事缓则圆,人缓则安,静水流深!
又讲:人缓则智!
缓下来、慢下来才是育儿之道!
“着急”背后的心理动机与原理
“着急”本质上是一种焦虑,是父母自身的心理状态在育儿行为上的投射,它往往与孩子的真实需求和发展节奏相脱节。
其实,父母着急,并不是真得着急,而是背后的不安和恐惧。
父母有多着急,就有多少恐惧和不安。
比如,父母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催报兴趣,缓解对未来充满的不确定性和恐惧。
这种恐惧可能源于社会竞争压力、同辈比较,或自身成长中的缺失和焦虑。
父母有多着急,就有多强的控制欲。黄英民提出的“心急模式”,认为家长的着急本质是控制欲作祟,会让孩子变得低自尊、高焦虑,甚至可能将攻击性转向自身,导致悲剧发生。
父母内心深处希望孩子完全按照自己预设的、“正确”的路径成长,难以接受其成长的混乱、试错和不如人意。
他们急于纠正孩子的每一个错误,甚至小瑕疵。无法容忍孩子做事慢、做得不够好的。全权包办,只因“你做得太慢,我来得更快”。
父母有多急,就有多少自我价值的投射。他们爱慕虚荣,将孩子的成就视为自我价值的证明。
孩子的成功等于“我是好父母”,孩子的失败或落后则意味着“我是失败的父母”。
过度强调孩子的成绩、才艺和外在表现,急于让孩子用成果来为自己“贴金”。
父母着急还缺乏过程思维,是急着向老天爷要结果。
总之,“催促”孩子背后是无尽的焦虑,父母不是担心孩子跟不上社会的节奏(迟到、作业慢),就是担心在竞争中失败(成绩、才艺);
不是操心无法适应社会规则(不懂事),就是担心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选错路)!
它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快一点”,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们内在的节奏,陪伴他们而不是驱赶他们成长。
温尼科特认为,对孩子影响最糟糕的妈妈就是着急的妈妈。这种“着急”往往源于她自身的焦虑、缺乏支持系统、或是被外界(如社会比较、专家建议)所裹挟。
一个总是着急的母亲,就像一个不断摇晃幼苗、希望它长得更快的园丁,结果只会让根系松动,无法健康成长。
《
宝贵的人生建议》里警示世人,不要着急。着急时,更容易被欺骗或者被操纵。
人这一辈子,重要的事,通常不紧急,紧急的事,通常不重要。要完成重要的事,就不要操之过急。
李玫瑾讲,你越着急,孩子越慢。 催促和急躁会打乱孩子自身的节奏,父母过多的催促和代劳,反而让孩子失去了锻炼独立性和逻辑思维的机会,结果可能更慢。
着急,看似两个简单的汉字,但其夹杂着
情绪、口气甚至过激的行为,给孩子带来的却是不一般的伤害。
违背了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如,“个体差异性”规律。每个孩子都有独一无二的发展时间表。有的孩子语言发展早,有的运动能力先爆发。
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认为,成熟是发展的主要动力,学习需要等待孩子准备好。
但父母“一刀切”的催促和比较,易打击孩子的自信,让他们觉得自己“天生不行”,产生自卑和逆反心理。
再如,大脑发育的规律,前额叶皮层,它负责情绪调节、冲动控制和高级认知功能,但它直到20多岁才完全发育成熟。要求一个孩子像成年人一样“理智”、“高效”显然是不科学的。
在孩子大脑无法承受的压力下,会触发其“战或逃”的应激反应,分泌过多皮质醇,反而会损害大脑发育,影响学习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忽视了“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提出,孩子的发展有两种水平,即现有水平和通过成人或更有能力的同伴帮助所能达到的潜在水平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为此,指导引导应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这个时期被称为“教学最佳期”。
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应仅仅适应儿童的现有能力,而应引导其潜能的发展。好的教学应处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既不能太简单(会乏味),也不能太难(会挫败)。
而父母的“着急”却显示出两种极端,要么要求远高于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拔苗助长),导致孩子习得性无助;要么因为代劳而将孩子的任务维持在“现有水平”(过度保护),导致孩子无法挑战和成长。
影响了“安全依恋”的形成。鲍尔比强调,父母温和、积极、及时的回应是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基础。安全依恋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安全港湾。
一个总是焦虑、催促、不耐烦的父母,无法给孩子提供稳定的情绪支持。孩子会感到不安,要么变得同样焦虑,要么为了讨好父母而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情绪,影响其一生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
父母着急带给孩子的是侵入的,是限制的,是急迫的。
对于孩子的成长,每个父母要学会等待、观察和信任。相信孩子自身发展的生命力,就像农民相信种子会自己破土而出一样。
要能够忍受孩子的不完美和慢节奏,也能忍受自身的不完美。
学会适当“放手”,培养孩子自主性。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管理自己的生活。允许他们犯错、尝试,并从自然后果中学习。
这不仅能锻炼其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让他们获得宝贵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重新定义成功,关注过程而非结果。将注意力从“孩子是否达到了某个标准”转移到“孩子在过程中是否努力、是否获得了成长”上。
减轻对孩子未来过度的焦虑,信任孩子的能力,相信他们有能力面对自己的挑战和人生。
尊重个体差异性,允许孩子“慢一点”。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有其发展的内在时间表。尝试用“牵着蜗牛去散步”的心态,接纳孩子的节奏,允许他们以自己的步伐去探索和成长。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而非一味催促。皮亚杰认为8岁以前的孩子几乎没有办法对时间做很好的估算,反对过早地逼迫孩子去认识时间和过度催促。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通过一些具体化的方式帮助他们建立时间概念,比如使用闹钟(“铃声响了我们就出门”),或者用视觉化的图表,而不是抽象地吼“快点,要迟到了”。
管理自身的焦虑。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来源,别让孩子为你的不安买单。寻求伴侣、朋友或专业人士的支持。不要用当下的焦虑,透支了孩子未来的持续发展力;不要用用短期可见的“成果”牺牲了长期的核心竞争力(如好奇心、韧性、自主性)。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是提供一种从容的、信任的、允许孩子按照自身节奏生长的环境。
这份从容,是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