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妈妈一旦开窍,就很难再对孩子发脾气了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跟朋友聊天,她突然问:

哎,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好像过了某个“坎儿”,突然就对娃发不起火来了?就像“开窍”了一样!

我一下子被戳中,她形容得太到位了!

仔细想想,人生很多转变真不是慢慢来的,就是某个瞬间的顿悟;

情绪这东西,也不是靠硬忍,或一步步解决,而是某个“死结”突然解开,就好了。

这不就是“开窍”嘛!

那她是怎么在“不对娃发脾气”这事儿上,“开窍”的呢?

她说,从“道理都懂”到“真能做到”,过程特别痛苦、漫长。尤其暑假!

以前的她——

“看他天天睡到中午,没事就抱着手机、ipad,房间乱得像猪窝,我这火气‘噌’就上来了!

平时说一句顶十句,出门见长辈或我朋友,屁都放不出一个;

计划好的旅行,因为他臭脸,这不去,那不要,最后谁都耍不开心;

写个作业,上个补习,不情不愿,磨蹭拖拉,真是气得我肝儿疼!”

后来的她——

真正让她蜕变的,不是“憋着不吼”,而是“看明白了”:

“就突然懂了,他不是‘故意气我’,就成长本身就很‘拧巴’。

特别是青春期,他也在挣扎,有时他也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哪怕是游戏世界)。

而我爆炸的点,表面是他懒、不听话,其实是我自己心里积压的很多东西。

比如,累、焦虑、觉得失控、没面子、或者害怕他‘废了’……

就那一刻,脾气就跟气球被戳破一样,‘嘭’,没了。”

我琢磨着朋友的话,发现这“看明白”,并不是轻飘飘一句“想开点”,而是藏着三层深刻的“看见”:

看见娃行为/语言背后的“为什么”;

看见自己怒火下真正烧着的“是什么”;

看见虚幻又压死人的“完美养育”的执念“怎么来的”。

如果你也在吼完那个快比你高的“小大人”后,被自责淹没,特别想跳出这个死循环。

那现在,就是我们一起找找那个“开窍”瞬间的好时机!

上月,朋友去上海出差培训一周。

她想着孩子大了,把生活、学习提前安排好,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结果,培训提前结束,她满心欢喜带着礼物回家,差点没被气死。

推门一看:

儿子戴着耳机,键盘敲得噼啪作响,在电脑前激战正酣;

作业写是写了,字迹潦草如武功秘籍;

房间地上、桌面上、甚至床上,全零食、奶茶、外卖包装袋,脏衣服更是堆成了山。

她瞬间血压飙升,冲过去拔了电源线,怒吼:

眼睛不要了吗?!房间是狗窝吗?!

就知道打游戏!一点自律性都没有!走之前你怎么答应我的?!

儿子也像被踩了尾巴的猫,猛地跳起来,脸涨得通红:

你有病吧?!凭什么搞我电脑!

说着,竟粗暴地将朋友推出了房间,“砰”一声将门反锁了。

朋友说,她站在门外,气得浑身发抖,又委屈又绝望,觉得这孩子“废了”。

那次冲突后,母子俩冷战了近两周。

当时是真心灰意冷,不想管了。

转折点是,儿子后来主动来找她承认错误——

这次沟通,让她得以从孩子的视角重新审视那场风暴。

儿子坦言:

作业确实潦草敷衍,但他觉得是老师布置的读书笔记很没意义。

“书我读了,抄了反正又记不住。”

他也没完全沉迷游戏,就作业完成后这两天,玩得比较“放肆”(加起来玩了有8小时)。

房间乱,是因为他没找到想穿的衣服,特别烦躁。

准备收的,但没想到妈妈提前杀回来了。

让他不能接受的是,妈妈不由分说地拔掉电源线。

他们当时正在打排位,这样突然掉线,队友会觉得坑了整个团队,很不负责任!

听了儿子的剖白,朋友说,她突然有了两层领悟:

一是,人(尤其是孩子)非常擅长自我合理化。

孩子犯错时,他其实知道自己不对,只是暂时还没能力从错误中“走出来”。

他们内心会非常矛盾、自责,甚至羞愧。

为了抵消这种不好的感觉,他们会找各种理由/方法,去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如果这时,我们一顿打骂,就正好“帮助”了他们。

他们会认为,行,我已经付出了代价了(“反正你也教训过了/你还不是没做好”);

我们骂得越凶,他就越能心安理得继续错误行为。

二是,孩子的行为,哪怕再“气人”,背后往往有其逻辑(哪怕是错的)。

并不是我们想的“故意作对”“沉迷”“没救了”。

看清行为背后的真实动因——

渴望自主?需要娱乐放松?寻求社交认同?陷入烦躁、逃避压力、认知局限或能力不足的困境?

你会发现,那些偷懒的作派、愤怒又羞愧的情绪、对朋友的“责任感”……

这些所谓的“问题”,其实是每个人成长中都曾会经历的笨拙与挣扎。

当我们把孩子当成一个复杂、鲜活的“人”去理解时(而非一个亟待矫正的“问题”);

愤怒就会失去立足之地,理解与平和才会随之而来。

有了理解孩子的视角,朋友开始深挖自己:

为何自己总会被“一些小事”点燃?明知发脾气没用,为何总控制不住?

她发现光这次“爆发”,就有三个触发点:

触发点1(比较与期待):

回程高铁上,她听到邻座同事与孩子视频,孩子正自觉打卡学习任务,声音乖巧又积极。

那一刻,强烈的对比感袭来,她对儿子“也应该做到”的期待被无形拔高。

触发点2(疲惫与失控):

连续高强度的培训让她身心俱疲。提前结束后,她满心都想着,总算能好好休息一天。

可推开家门看到的“灾难现场”,瞬间击碎了她的期待——

这意味着,她不仅无法休息,还要投入大量精力收拾残局,与儿子沟通重做作业,第二天还要拖着疲惫身体上班!

失控感和绝望感汹涌而至。

触发点3(恐惧的蔓延):

怒火中烧时,她脑海中自动弹出声音:

“儿子这么懒散、贪玩、没自驱力,这辈子完了!”

“为什么别人行,我就不行?我真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妈妈!”

这些极端、灾难化的想法,如火上浇油。

朋友说,当她清晰地“看见”这些深埋的导火索,她愤怒的源头才开始清晰……

压倒骆驼的,从来不是一根稻草,是一个稻草堆。

我们表面愤怒的是孩子的某个行为,深藏的可能是:

1、外在压力:

同龄孩子“优秀”,带来的比较焦虑;

身体的极度疲惫、生活节奏的失控感、缺乏家庭支持的委屈等。

2、内在焦虑:

“没时间好好管孩子”的内疚、对孩子未来的恐慌、对片刻休息的极度渴望、求而不得的绝望……

3、过往伤痕:

自己未被疗愈的童年经历和情感模式。

如,朋友发现,她无法忍受孩子敷衍完成读书笔记,是源于自己童年渴望读书却不得的痛苦;而吼孩子的语气,也和当年父母呵斥自己一模一样。

孩子的行为只是导火索,真正的炸药桶,一直背在我们自己身上。

我们的焦虑、疲惫、恐惧,需要我们自己先识别和照顾。

这甚至比教育孩子(经常表现为吼骂),更紧急、更重要,不是吗?

最后,还有一层无形的枷锁,我们需要打破:

社交媒体上“别人家的孩子”流利地说着英语,沉浸地进行艺术创作;

“岁月静好”的完美妈妈们,也个个温柔坚定,科学育儿,事业家庭双丰收。

反观自己呢?

可能孩子连基础学科都学得磕绊,报了兴趣班,效果好像“也就那样”。

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辅导功课,耐心又被迅速耗尽……

对照网上博主的分享,真是哪哪都没做好。

这种无处不在的比较、持续积累的自我否定和压力,还会在孩子下一次“不配合”或“表现平平”时猛烈爆发…….

循环往复。怎么办呢?

“完美”是陷阱!

我们须知道:这世上不存在100分的妈妈,也不存在100分的孩子。

社交媒体展示的,不过是别人精心剪辑的“高光时刻”——

所谓的“完美养育”是不存在的!

我们若因此就追求面面俱到,只会消耗孩子,也耗尽自己。

养育的目标,从来不是塑造“完美”孩子,而是陪伴一个真实的人成长。

朋友后来观察到:

儿子道歉后,默默收拾了房间(虽不够彻底);

之后几天,游戏时间有所减少(虽然还是2小时起);

作业虽然讨价还价,质量也未达她的“标准”,但字迹总算端正了不少。

这换做以前,她肯定不会满意,但这次,她没再爆发——

她平静地看着儿子说:

嗯,看到你在努力调整,收拾房间也有进步,也开始有意识在控制游戏时间,挺不错。

我们慢慢来吧,相信我们能在这个过程中,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她说,那一刻,她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

那副名为“完美”的沉重枷锁,“嘭”一声,碎了。

放过孩子,也放过自己。

这意味着我们:

1、拥抱“足够好”:

允许自己有情绪、会疲惫、需要喘息的空间。

也全然接纳孩子的不完美,给予他试错和成长的空间。

2、厘清“我的事” VS “孩子的事”:

我的情绪、我的价值感、我的深层恐惧——这是我的课题,我负责。

孩子的行为、孩子的课业、孩子的人际关系——这是他的疆域,他需要学习承担。

我们能做的,是帮助、支持、引导,而非越俎代庖。

3、找回“我”的存在:

剥离“妈妈”这个身份标签,重新发现作为独立个体的生活、热爱与价值。

当我们的生命自身丰盈、流动,对孩子的焦虑、掌控也会减退。

“开窍”的顿悟看似玄妙,实则是认知层层剥茧后的水到渠成。

它不是说从此就没了情绪,而是情绪不再像脱缰野马,肆意践踏亲子关系;

也不是说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方法,孩子从此就“听话了”“懂事了”“自律了”;

而是我们看清了成长本来的模样——

它必然曲折、反复、充满笨拙与狼狈;

但也必然深刻、鲜活、闪闪发光!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妈妈一旦开窍,就很难再对孩子发脾气了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