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休学后,我家作息彻底乱了:白天昏睡、凌晨亮灯玩手机。我断网、争吵都没用,反而闹僵了亲子关系。直到放下指责去理解,才懂这些行为不是“作对”,是他的“无声表达”。
一、日夜颠倒:不是“懒”,是躲压力
我曾以为孩子是放纵,直到凌晨听见他叹气——他说“白天怕你们问上学,怕邻居议论,只有晚上才踏实”。原来他的昼夜颠倒,是用夜晚的安静躲现实的焦虑,睡眠是他对抗不安的笨拙方式。
二、沉迷手机:不是“贪玩”,是找快乐
我恨过手机,却看到他在游戏里笑——那是他休学后第一次真心笑。手机里,他能赢认可、和同处境的人聊天、不用当“异类”。他沉迷的不是手机,是现实里缺失的归属感。
三、对抗背后:不是“叛逆”,是试探包容
我越阻止他越反抗,直到我放杯牛奶留纸条“别熬太狠”。第二天他主动交手机,我才懂:他的对抗是在试探“我这样,妈妈还爱我吗?” 我的包容,反而让他愿意调整。
现在孩子虽没完全规律,但会早起吃早餐、主动说“玩到11点就睡”。其实,这些行为像“发烧”,是表象不是根源。别骂别管,先问他“是不是怕了”“要我帮你吗”。
孩子感受到“就算我不好,妈妈也陪我”,才会卸下心防,慢慢找回节奏。他要的从不是“被管教”,是“被看见”“被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