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孩子刚上小学时,我加入了七八个育儿群,每天浸泡在“牛娃”事迹和育儿经验中。我却越来越焦虑,不断反思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我变成了一个暴躁妈妈,常常控制不住对孩子吼叫,事后又陷入深深的自责。而孩子也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抵触心理。直到我发现了这样一种父母——他们看似“摆烂”,不焦虑,却能把所有精力花在刀刃上。
01
不逼孩子“内卷”,找出“习得性无助”的根源
这样的父母明白,当孩子学习缺乏动力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施压+批判,或者说教给孩子情绪施压,来缓解父母因为对孩子的失控而产生的焦虑。
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不了战略上的懒惰。四处“出击”,最终反而会面临全面崩溃。有家长分享说,面对孩子的学习问题,他直接下了几剂猛药:”不想上学?那就转职高,方便和黄毛一起早点学着打架谈恋爱,以后吃屎自己扛,别怨我就行。“但一位网友的评论却让人深思:”我看得很无奈,因为我父母就是这么治我的。确实,我没走歪路。但我今年快30了,还在做心理咨询。
“聪明的父母会先觉察,找出孩子没动力的根本原因:是努力过但失败了,所以有了挫折心理?是学习中很少有正反馈,所以对学习没有成就感?是因为睡眠不够、压力太大、精神紧张?是看不到学习的意义,所以没有目标感和意义感?还是没有学习方法,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02
不逼孩子社交,教基本的人情世故
这样的父母明白,孩子一旦过了八岁,如果你不是那种可以给孩子无限托底的父母,那就一定要教会孩子基本的为人处世规则。
一位教培老师分享了一个故事:他班里有个女孩,每次下课时都会说一句:”老师辛苦了!“这在心高气傲的中学生中显得很突出。女孩还会因为不能及时上课,主动在微信上说明情况,避免耽误老师的时间。这些小小的细节,换来了扎扎实实的”实惠“——老师会更用心地教她,关注她的情绪,和她不敢提出的问题。这个女孩的单科成绩从垫底一路飙到全校前列。
这不是教孩子巴结或讨好谁,而是让孩子懂一些基本的社交礼仪和规则。具体怎么做?试试这些方法:
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在家里说的每一句”谢谢“”请“”对不起”,都会内化进孩子的潜意识语言中。
别把孩子养成了“傻白甜”:适当教会孩子识别他人的情绪,学点“眼力见”,才能更好地适应必要的社会规则。
有底线,有原则:告诉孩子向上不强行讨好,向下不勉强兼容,不卑不亢,守好自己的态度。
03
不逼孩子努力,引导找到努力的方向
这样的父母明白,与其逼孩子努力,不如帮助孩子找到努力的意义和方向。
一位妈妈分享了她的经验:六代机上天的时候,她和女儿聊了科学界攻克航天难题,为我国航天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女儿不信:“数学居然能解决这种问题?”她回答:“是的,数学能解决大部分的自然科学问题。”
她还一点点找时机,和女儿聊科学家为什么要把南瓜种子带到太空去做实验,一起查资料探讨这样做的意义和影响。女儿终于感慨:“科学真神奇!”这时她告诉女儿:“如果你没有好好学习基础知识,那么长大后,遇到这些,你就不会从本质上去思考它们是什么,而会因为不了解而神话它们。
妈妈希望你能够认真学习,是希望你以后有能力为你口中刚才说的神奇世界能做出一点贡献。”
04
摆烂式育儿的精髓,是先做好自己
在这样的育儿方式中,我学到了:父母和孩子是一起成长的。无论是给孩子做榜样,还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闯,都需要家长有一个非常稳定的内核。
家庭教育对我来说,首先是爱自己、做好自己。现在的我,作息比当妈妈之前更加规律,每天6点50分起床,送完孩子之后,我会空腹有氧锻炼一段时间,再冲个冷水澡,吃完早餐开始工作。晚上基本和孩子同步入睡。对我的孩子而言,我的这种作息也培养了她较好的时间观念,回到家玩上二十分钟,她就自觉开始写作业了。她的作业都是计时的,每一项完成后都会纪录所用时长,这样效率更高。
影响大于教育。孩子是极其敏锐的学习者和观察者。看似她在写作业,其实客厅的小声说话她都听得一清二楚;看似她在玩,其实大人的聊天她全部收入脑中。
05
允许一切不如意的事情发生
这样的父母明白,很多时候,家长的唠叨其实是在“阻止事情的发生”,不想承担发生后的后果。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不允许孩子犯错”。
绝大多数的经验需要在失败中获取,家长交代的东西并不能确保孩子100%执行到位。一旦执行出错,产生了家长害怕出现的后果,家长们往往会气急败坏:“我不是告诉你了吗?我就说你不行吧!我明明讲了你就是不听!”
在这种“不允许犯错”的规则之下,孩子的自信心被一点点摧毁,也始终没有习得如何独立处理问题。反之,如果只讲一个大原则,然后让孩子放手去做,并做好承担一切后果的心理准备,那么家长不会产生“不达预期”的沮丧,孩子出错了也会坦然应对:爸妈允许我放手做,出错了就调整,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样的孩子不但进步快,而且自信心强、独立性强,人格也更加坚固。
06
这种“摆烂式育儿”,其实对家长自身素养要求更高,但步入正轨之后,就会觉得非常轻松愉快,亲子关系也很融洽。
爱孩子之前,请先爱自己。当我们照顾好好自己的内心时,就等同于照顾好了孩子的内心。我们身上散发的状态,犹如源源不绝的养料,通过家庭生活传递给孩子,让他们知道“我背后有一个坚强、稳固、充满能量的家庭在支撑”。这,才是家长对孩子最好的托举。
看似“摆烂”的父母,实际上是把精力花在了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教会他们处世之道,帮助他们找到内在动力。这种育儿方式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种更有智慧、更战略性的养育之道。
也许,该放弃那种战术上的勤奋,做有“定力”的父母,先稳住“战略”,把所有的精力只花在刀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