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养废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在小事上不断纠正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背打直!站有站像,坐有坐相”

“顺序错了,先写一撇,再写一捺”

“说多少次了?不玩了要把玩具收起来”

每天都有类似场景,在不同家庭上演。子女教养过程中,父母总免不了纠正或提醒。

但过度纠正或提醒,很多时候,不仅不能让孩子变得更好,反而可能会使其敏感、自卑、胆怯、甚至是对抗和叛逆。

如果你正在面临或者经历这些困扰,这篇文章或许能够带给你一点启发或思考。

01 不断纠正

正在摧毁孩子的身心健康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来治愈。

对此深有感触。不断纠正,其本质是一种否定或不被认可,甚至是变相批评。

没有人喜欢被人否定或批评,被人不断纠正不仅是一种对自信心的打击,更是一种内心能量的消耗,其对个人成长容易造成阴影,甚至有些人还会被影响一生。

2021年10月,中国青年报对2006名18-35周岁的青年展开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超过90.6%的受访者坦言父母曾对自己进行过言语上的打击教育;45.4%的受访者表示这种教育持续到了中学。

59.7%的受访者表示打击式教育会造成孩子缺乏自信、自我否定,46.5%的受访者表示打击式教育会导致孩子叛逆、自暴自弃。

1、不断纠正,正在固化孩子身上的缺点

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告诉所有参与者,不要去想那只白熊,结果所有人都不可控制地去想那只白熊,而且越来越清晰。

这个实验被称作白熊效应,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越强调,越加强。

朋友家小孩,做作业总是一会喝水、一会厕所、一会逗狗、一会摆弄玩具…很是令人头疼。

为帮助他改掉毛病,每次放学到家,朋友就会提醒:“赶紧去做作业”。

看到孩子躺在沙发上休息或者玩玩具,朋友就会马上催促:“别拖拉了,抓紧时间做作业”。

最开始拖拉毛病有所改善,一段时间后,孩子变得越来越严重。

我们对孩子的评价就好像给孩子身上贴的“标签”。

每一次纠正、提醒、重复就是一次对“标签”的加固。

如果是积极的、正面的标签,不断被强调,或许可以放大自身优势。

但如果是消极的、负面的标签,不断被强调,却可以让人设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一个人的成长,实际就是不断撕掉身上那些消极的、负面的标签的过程。

只有尽可能多的撕掉那些消极的、负面的旧标签,我们才能被贴上更多正面的、积极的新标签,人生也才能不断突破。

2、不断纠正,正在让孩子一点点变笨

小女孩乐乐,被带到商场去买衣服,爸爸妈妈让她随便挑选。

乐乐看上了一条漂亮裙子,妈妈说学校经常穿校服,裙子不要了。

她很不舍地放下了裙子,随后又看上了一双白色小皮鞋,爸爸却说每天都有体育课,皮鞋不合适。

乐乐有些失落,后面又走了好几家店,一直没发现合适的。

妈妈有点不耐烦了,问乐乐:“你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衣服?”

乐乐回答:“不知道。”

于是妈妈帮忙挑了一件黑色运动裤,问道:“喜欢吗?”,乐乐答道:“都可以”。

妈妈又问上衣想要什么,乐乐却说:“随便。”

自那以后,直到大学毕业,乐乐都不知道如何为自己挑选衣服,每次只能让妈妈帮忙买。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神经镜像元”。

它能够帮助我们通过模仿他人进行自我纠正和反思,当我们做错事情时,大脑会启动自我调整行为。

如果总被他人频繁干预或纠正,大脑就会停止自我调节机制,慢慢丧失主动思考的能力、变得迟钝或者依赖。

每一次纠正,都是在告诉孩子“我是错的”、“我不行”。

慢慢地,孩子会变得沉默、不主动思考,甚至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3、不断纠正,正在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深以为然。

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不仅可以创造更多的知识,还可以让思维插上飞翔的翅膀,见识更加广阔而奇妙的天地。

博主@兰妈,分享了邻家小孩芳芳的故事:

芳芳很喜欢画画,每次都很专注、充满想象力。

一次她画了一幅画,天空是粉色的、草地是蓝色的、还有会飞的兔子。

她很高兴地拿给妈妈看,希望得到她的表扬。

然而妈妈看后,却一脸严肃对她说:“天空应该是蓝色的、草地应该是绿色的、小兔子也没有翅膀,你画错了,要改正。”

芳芳听完很失望。从那以后,再画画时,就变得很拘谨、不敢想象,总害怕被妈妈说,也逐渐失去了画画的热情。

不断纠正,其实是在给孩子灌输“标准答案”。

而我们的“标准答案”往往可能成为孩子认知的天花板。

网上有句话:“寒门难出贵子”,其实可以理解为我们永远也教不出超出我们认知以外的孩子。

如果我们的“标准答案”对孩子是束缚或者限制,不如适时闭嘴。

如果不能为成长助力,也不要平添阻力,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去成长。

02 父母的容错率,决定孩子的生命力

纪录片《镜子》里有句话:“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作画的人,白纸变成什么样,关键在父母。”

这句话发人省醒。

此时想到艺术中有一种技巧叫留白,留白让意蕴更深远。

人际关系中有一种舒适,也叫留白。

父母之爱子,不过分干扰,不意图控制,彼此舒适,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1、做60分的父母,孩子更出色

60分的父母,不必事事完美、更不用事事亲为;

预留40分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只要不违背原则或者底线,就不要在生活中的小事上反复纠正。

纪录片《华为的100个面孔》中,有个年薪300万的天才少年彭志辉。

据说除生孩子啥都会,但他其实只是一个出身普通农村家庭的普通小孩。

他从小喜欢拆东西“搞破坏”也喜欢玩电子游戏。

家里的电视、音箱、钟表、收音机…无一幸免,但父母从来没责备过他,反而还专门找些旧的、坏的家电让他可劲拆。

每一次错误或者不足,都是孩子的一次成长契机。

不断纠正,实际是在剥夺孩子的成长机会。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但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才是。”

所以,智慧的父母都不要求自己做完美的父母。

该操心操心、该放手时放手,不在小事上反复纠缠。

爱不是控制,而是引导和托举。

2、把主动权交给孩子,孩子更积极

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孩子对周围世界有一个基本要求:我想要独立地完成自己的任务,请让我自己做。”

对此,深有感触。

现实中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做的还不够好或者未达预期时,往往会急于指正或者施以提醒。

久而久之,孩子便会感觉被命令、被安排、被控制,潜意识里也认为“我在为父母做事”。

于是不仅不会积极主动,反而还可能变得更加懒散、消极,甚至对抗。

博主@兰妈讲过一个故事:

女儿冬天想要穿夏天的裙子,被她纠正且阻止了。

预计第二天可能会下雨,便提醒孩子带伞,却被直接拒绝:“就不拿,就算淋雨回家,也不拿”。

自此,她不再提醒,孩子反而慢慢变得主动了。

当觉察到天气不对时,女儿会问:

“妈妈,明天冷不冷,要不要加衣服?”

“明天会不会下雨,我用不用带伞?”。

于是她再次问女儿:

“你不是最讨厌我干涉你穿衣,还决定你带不带伞的自由吗?”

女儿却告诉她:“那时候我就是不喜欢你高高在上指挥我的样子,并不是故意针对你的。”

没有人喜欢自己的生活一直被安排,尤其当孩子逐渐拥有自主意识和个人思想后。

学会尊重孩子,给孩子适当的选择权和决定权,让其获得掌控感,才可以慢慢激发其内心的驱动力。

3、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事教人一次就够

3年级明明总是丢三落四,经常紧急电话让妈妈送笔袋、作业本等到学校,总也改不过来。

一天,又忘带数学书,妈妈原本准备数落几句,但转念又想,数落也解决不了问题。

于是谎称走不开并安慰他可以借看同桌的书。

后面又发生了两次,妈妈都如法炮制,因为借看,同桌渐渐有了意见。

明明害怕再次忘记,于是开始养成头天晚上提前准备并检查第二天学习用具品的习惯。

一位育儿专家曾说,你提醒10次,不如让孩子做错一次、反思一次、改进一次。

人教人不会,事教人一次就够。

很多时候不断纠正、提醒,不是孩子不听,也不是孩子学不会,而是孩子觉得有父母可以依靠、父母可以托底。

写在最后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也是父母的影子。

以孩子为镜,可以正己身。

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孩子内心会更充盈。

给孩子充足的成长空间,孩子活得更轻松。

所以,松弛一点,以养育孩子为道场,成就自我修行之目标。

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养废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在小事上不断纠正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