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听朋友吐槽:
真不知道现在的孩子该怎么养了?
你说什么都管吧,怕没给他自由,限制了他发展。
你说尊重他吧,他越来越蹬鼻子上脸,
一身反骨,你说的他都不听,你不让干的他都想试。
一句 “这是我的事,我自己说了算”怼得你哑口无言。
听上去孩子是有主见,敢表达了吧。
但在真实的养育中,就知道这样的孩子有多费爹妈了。
不得不说,咱们这一代人,大多是在严厉、打压下成长起来的。
所以现在一门心思要「爱与自由」。
把小时候的遗憾,全都弥补到孩子身上。
在打压中长大,在补偿中发疯。
你要爱,我拼了命的示爱;你要选择,我给你丰富的选择,你要自由,我控制自己别去干涉。
然后,养着养着猛然发现——
尊重没换来体谅,选择没带来责任,反而孩子越发任性、叛逆、不服管教。
当你把”爱与自由”当经念,娃把”蹬鼻子上脸”当饭吃。
这是尊重错了嘛?
如果你也时常有这份困惑,今天这篇文章,值得你花3分钟读完。
不要给孩子绝对的自由
养孩子养到第11年,我发现,“绝对的自由”真的是一个巨大的坑。
我们真的不能事事都询问孩子。
1、过多选择,会造成孩子脑力过载
选择多看似是自由,但硬币的反面,是会占据大脑更多的资源、造成决策疲劳。
对于一个脑子还没长好的娃(没有贬义),选择太多,反而容易造成脑力过载。
CC刚上小学那会,秉着尊重孩子的原则,早上我都会问“今天你想穿什么啊”。
然后,CC就会想。
我想穿裙子——今天有体育课。
那穿这个短裤吧——最好选个护住膝盖的。
大家也知道,上学的早晨,都是按分钟计算的,每一分钟都耽误不得啊。
选衣服每次都要耽误5、6分钟,她实在选不出来,但又因为你把选择权交给了她,她也不接受你的建议。
最后,你忍不住催他,催了他又发脾气。
整个一恶性循环。
之前咱讲过,大脑中负责决策、思考的前额叶,需要到30岁以后才能逐渐进入稳定状态。
而作为情绪处理中心的杏仁核,却在出生时就发育的很完善了。
当理智脑还打不过情绪脑,那么——
选择太多,孩子更容易暴躁。
因为决策的过程,消耗了他大量的精力,而以他的能力,并不能理智的分析利弊,内耗后更容易纠结和发脾气。
所以,给孩子选择和自由这件事,也是要有度的。
2、绝对的自由会削弱父母的权威感
几乎所有完全尊重孩子、给孩子“自由选择”的父母,都是没有权威的。
你以为给了很多自由,其实这些自由都是回旋镖,正中眉心。
比如:
你想什么时候写作业啊?
你今天穿什么衣服啊?
你要不要收拾一下书桌啊?
9点半了睡觉行不行?
这不是尊重,这只会是干架的前奏。
因为孩子的回答,八成不是你想要的。
问就是不行!不想!不愿意!
然后,你开始看不惯、开始烦了、恼了、怒了:
9点才开始写,你作业能写完吗?
天气这么冷,非穿什么裙子啊?
都乱成什么样了,你还不知道收拾?
最后,你觉得孩子不听劝,一身反骨。
孩子觉得你说话不算话,你问我了,我说了你又不高兴,毫无信任可言。
这哪是给孩子自由啊,这不妥妥的给自己挖坑嘛。
所以,劝各位姐妹一定要记住:
绝对的自由=一身反骨的娃=快速恶化的亲子关系。
曾经,我跟C爸经常因为一件事闹矛盾,就是CC的周末作业。
这孩子周一到周五作业是不用管的。
但周末我们经常回姥姥家,一回去4个娃就玩疯了,谁也踏不下心写作业。
所以,我们都希望她能提早写完,再回去痛痛快快地玩。
但有时候一催:快点写完,咱们好早点去姥姥家,还能赶上午饭。
CC就闹气。
我一见她闹气,就心想:不能强迫孩子,她心里也有数,眼下归心似箭,娃不在状态,逼着也无趣,不如先回。
经常就纵容她带着一半作业,去了姥姥家。
果然,落地就玩疯,但作业还在啊?我就要时不时当个恶人老母亲催催催:
是不是该写一会儿作业了?
什么时候开始写剩下的作业?
每次换来的都是孩子们的白眼,觉得妈妈真烦!一直催催催!
但C爸跟我完全不一样的路数,他说写完再回,就是真的写完才可以回。
状态不来,我们可以等你来;午饭赶不上,可以赶晚饭。
CC没办法,倒也能踏下心,奋笔疾书,每次也都能提前完成。
回去还跟表弟显摆:你看我都写完了,回来玩的多痛快啊,没人催的感觉真爽!幸亏听了我爸的。
得,我这容易妥协的慈母,反而不落好。
他那严格的严父,倒成了夸奖对象!
我跟C爸育儿对战,鲜少输。
但这一轮,老母亲也得含泪点赞。
怎么把握“度”?
不想掉进“自由与尊重”的陷阱,咱得做好这两步。
首先,区分哪些是不能让孩子选择的。
1、你自己的事情
“妈妈现在在工作,我一会儿再陪你,好吗?”
“我今天太累了,你自己看会儿书或者让爸爸给你讲故事,可以吗?”
“我明天要出差,这两天奶奶过来陪你,行不行?”
来举个手,我看有多少姐妹是这样跟孩子说的?
这不是尊重,这是没做好「课题分离」。
简单说,就是没区分哪些是你自己的事儿、哪些是孩子的事儿。
工作忙、有出差计划,或者身体不适、不想陪孩子…这些其实都是我们自己的事儿。
既然是自己的事儿,就没有必要找孩子打商量,而是应该自己做好决定,直接通知孩子。
自己的事别甩锅:这是通知,不是选择题。
2、提前约定好的事情
说好了2两集动画片,看完了孩子还要看,你不同意,孩子软磨硬泡、撒泼打滚。
说好了睡前刷牙,到点了孩子还磨蹭找借口不刷。
你没办法,只好又同意了再看一集,明天再刷。
这也不是尊重,这是模糊边界。
尊重是说好了看几集就是几集,说好了刷牙没特殊情况就要刷牙。
孩子可以哭、可以闹,可以生气、发脾气,我们誓死捍卫TA生气、表达不满、发泄情绪的权利。
但行为上不纵容,还是要他干!
因为尊重的是感受、情绪、人格,而不是行为。
如果你上来就说,“你哭什么哭,烦不烦”这才是不尊重。
就好比,你交通违章了。
第一个交警过来,先给你敬了个礼,然后客客气气地说,你哪里哪里违章了,需要扣几分,罚多少款。最后友善提醒你,下次不要再违章了。
虽然被罚了,你是不是也没觉得不被尊重,而且下次还会注意,可千万不能再违章了。
第二个交警过来了,先劈头盖脸地臭骂了你一顿,瞎吗?看不见红灯吗?还闯?有没有公德心,盲道上停车!哪怕最后对方没给你开罚单,你是不是也想要投诉对方。
第三个交警,过来就跟你嘻嘻哈哈一阵,也不给你开罚单,只告诉你下次注意点。
你是不是觉得很庆幸,这是遇到好人了呀。但下次呢,你还是会心存侥幸,能违章就违章,只要不被罚就行了。
父母要做的是第一个交警,尊重感受,但要有清晰的行为边界。
但很多人做了第3个,随意放水,边界模糊。
到底什么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孩子也不知道,所以才会一直疯狂的在边界试探。
你觉得娃得寸进尺很烦人,其实一直疯狂测试底线的孩子也很累。
其次,给孩子的自由,一定要加上限定。
父母也需要权威,但这种权威不是为了控制孩子,而是一种有原则的爱。
咱们7点开始写作业,但你可以决定先写语文还是数学,写完的时间你自由安排。
今天降温不能穿太薄,但你可以选择穿哪件毛衣,配什么鞋子。
今天必须清理你的书桌了,但你可以选择上午收拾,还是下午收拾。
前半句是不可妥协的原则,后半句是给孩子释放掌控感的自由空间。
给自由加上限定,会让亲子沟通更顺畅,孩子不会觉得你是假民主,前脚说了让他做主,转头你又反悔。
而且这样养出来的孩子,未来在任何环境中都不会内耗,因为他能与规则和谐相处,可以在规则之下享受自由。
他更不会一身反骨,“凭什么我上课不能说话?凭什么我要听你的?” 不会过分的自我为中心和执拗。
因为他知道规则也是一种守护,在规则内,TA是自由的、安全的。
所以啊,给孩子自由、尊重并不等于放纵孩子的行为。
既不是一味地顺从听话,也不是野蛮生长,而是有自己想法的同时,也会适应规则、尊重他人。
最好的教育:让娃既能对世界说”我可以”,也能对规则说”我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