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带孩子去朋友家玩。
朋友家孩子是女孩,对于养了一个男孩的我来说,看到女孩玩具的那一刻我也算是涨了见识、见过大世面了:
几乎堆满一整个房间的粉粉的紫紫的纱纱的公主的各式玩具,原谅我并不能叫上名称来。
当然,如果我带朋友去我家,她同样也会被各种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汽车坦克积木拼图震撼到。
我相信很多家庭都是这种状况,在给孩子买玩具这件事情上毫不含糊,只要孩子目光一锁定,立马买买买,既是满足孩子,也是对自己童年匮乏感的补偿。
不过,当买玩具成为一件唾手可得的事情时,很多玩具买完就直接吃灰,孩子并不会因此有多大的满足感。
本来想做不抠门的父母,不让孩子有自卑感,但是浪费掉的钱也确实让我不得不反思。
其实,不管有钱没钱,在以下这3方面对娃不要抠门,孩子自然会自信知足。
1
在爱和陪伴上,不抠门
静下来想一想,成为母亲后,我很爱我的孩子,可我又说不出我在怎么爱他。
只能说,孩子是我生活中的光。
那我又不得不思考,孩子能够感受到、接收到我的爱吗?
或者是另一个问题,我用了正确的方式、准确表达出我的爱了吗?让他更加幸福了吗?
站在并不富裕的家长的立场,可能觉得如果我有钱一些,孩子会更加幸福。
我无法识别两者的关系,不敢笃定金钱会在帮助孩子抵达幸福的路上发挥多大作用。
不过,我见过无数次非富裕家庭的孩子幸福的模样。
可以肯定的是有很多的爱,不用靠物质就能抵达孩子的心灵,更多的是要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孩子幼小的时候,父母曾经是孩子的太阳,是生命每一丝温暖的来源。
当孩子确认“父母爱着我”时,幸福也就一并到来了。
正如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John Stuart Mill) 在自传里谈论幸福的时候写到:
(得到幸福)这个目的只有在我们不把它当成直接目的的时候达到 ……
只是不把(追求幸福的)过程作为手段,
而是把过程本身当成理想的目标来追寻;
把目标定在别的事物之上,他们也顺道找到了幸福。
爱是尊重,孩子作为一个人最需要的就是尊重;
爱是毫不吝啬的大声表达,“我爱你”“你是上天送我的礼物”大概是孩子最想听到的话;
爱是交流,是沟通,是和孩子聊天,讲讲一天的所见所得,愿意把每天都一起分享;
爱是陪伴,成长的每个阶段都在场;
爱是接纳,没有完美的孩子,却有完全的接纳,让孩子成长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有父母全心全意的爱和接纳,孩子才能更清晰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愿景,并为之努力前进。
大家一定都见过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张图片:
爱是有颜色的,爱能让孩子与众不同。
不管有钱没钱,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刻,大大方方地表达爱,这会是孩子和父母之间最坚固的一条纽带。
只要孩子能感受到关注和爱,自身的内在价值感一旦被建立,哪怕失败,也依然有被爱的底气,他就不会自卑。
2
在该给孩子选择权时,不抠门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当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独立意识变强,就会不满足于被安排、被控制。
不听从安排,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证明孩子对一件事有了(基于自己认知水平或心理期望)思考。
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能让孩子更有主见。
孩子一旦体验到自己的选择权、支配权和决定权,
就不再甘心受到粗暴的“指手画脚”,即便父母会把这种指手画脚美化为“为你好”。
让孩子不自卑,父母要有所给——给的是信任、尊重,
有所不给——不给的是束缚。
当你信任孩子,默认孩子是有能力解决一些事情的,就不必事事牵挂和代劳。
我们的信任、尊重,会为孩子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滋养孩子,让孩子自信,自强。
给孩子独立的机会,慢慢放手:
一句“你可以自己决定”,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
一句“我们试试”,给孩子机会做一些事,哪怕会出错会闯祸;
一句“你进步了”“你完全能做到”,为孩子确认自己的力量,积累自我效能感。
在给孩子选择权上,不抠门,而是帮助孩子去找到自己身体里蕴藏的能量。
一旦孩子确认自己的主体性,当遇到困难,第一时间想到的会是怎么渡过难关,
而不是纠结“为什么别人都有人帮,我却没有”。
3
在给孩子犯错空间上,不抠门
提到犯错,我们经常用的例子是“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这个例子非常生动,“打翻的牛奶”可以代指的东西可以从一杯真正的牛奶扩展到一次考试失误、甚至到人生选择的失误上。
人生没有那么容易完蛋,即便是犯了错,永远有推翻以前从头再来的机会,重要的是犯错之后还应该做点什么。
2岁的小孩子走路摔跤,爬起来继续走就好;
6岁的孩子打碎一个杯子,收拾好残局换个新的就好;
12岁的孩子考试失误,查漏补缺就好……
人生当然还有很多的失误等着孩子们去犯去经历。
正如皮亚杰所说:“孩子是在犯错中长大的。”
回头想想,谁又不是这么长大的呢?
真正让孩子喜悦和成长的,是他没有逃避,而是直面这个事情。
人生的容错率尚且超乎我们想象,父母就更该给孩子犯错空间,允许孩子犯错,并相信每一次犯错都是一种进化。
就像《老人与海》中,海明威也没试图教会我们如何成为“捕鱼的赢家”,而是在告诉我们,
“搏斗”之后即便只是得到“鱼骨头”也没关系,这才是“像人一样活着”的奥义:
尝试、行动永远比正确、结果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