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初中,儿子就被手机迷了心窍。
开学不到2周,被老师抓住玩手机,写完检讨不到2天又犯。
那天我正上着班,老师就打电话让把他领回家教育。
一瞬间,滔天的愤怒席卷而来,我冷着脸接回儿子回家。
刚进家门,我劈头盖脸朝着儿子骂起来:
“你不要脸我还要呢!你都已经上初一了,不是小孩子了,做事能不能动动脑子,能不能别给我惹事!”
可儿子听完一脸无所谓:“我就是不要脸,也动不了脑子,你可以不管我啊,我又没求你管!”
毫无悔改、冥顽不灵!
大脑告诉我要理智,但身体很诚实,结结实实一巴掌扇在儿子脸上。
巴掌声让我理回笼,还来不及懊悔,儿子就暴跳如雷“神经病啊!你再打我一巴掌试试!”
他拳头捏得紧紧的,一双眼睛在喷火,好像要把我吃了似的。
刚熄灭的怒火再次点燃,我甚至再加了一句:
“你要玩就玩,我就当没生你这个儿子,等被学校开除,就滚出去,我不想看到你……”
没想到一语成谶,从那天开始,儿子怎么都不回学校了。
他每天玩手机到凌晨四五点,困得不行才睡觉。
一觉睡到下午三四点,随便找点吃的应付一下,又钻到房间玩手机。
他爸吼过他、打过他,断过网、关过电。
可不仅没把他逼回学校,反而让他怨恨我们。
只要有我们的地方,他一秒钟都不想多呆。
即便偶尔碰面,他也会用厌恶的眼神瞟我们,随时做好“开炮”的准备。
一连请了4周假,我彻底慌了,甚至开始给孩子说软话,答应只要上学就不管他玩手机了。
可他压根听不进去,只有他爸还执拗地坚持“要上上,不上拉倒。最好赶出家门,让他自生自灭!”
父子俩顶着牛,留我一个人焦虑到睡不着。
深夜,听到儿子房间传来的游戏声,我又气又迷茫。
翻开手机,看到很多跟我们同样境遇的父母。
有一天,我看到一位妈妈分享帮女儿戒掉手机瘾的视频,我突然重获力量。
从那天起,我开始学习,看视频、听分享、看书籍等等。
慢慢地,我混沌的大脑终于清晰,明白只有先搞清楚沉迷手机的病因,才能对症下药。
我开始梳理儿子从接触手机到沉迷手机全过程,以及我在各阶段的处理方式,这里分3个阶段。
第一阶段:口头规定,批评威胁。
从小学3年级起,儿子就开始接触手机。
为了防止他沉迷,我会在每次给他手机时强调能玩多长时间。
但很快,我就发现根本没用,我忘记提醒时,他大玩特玩。
即便我记住时间提醒,他也会找各种理由拖延。
每当这时,我就会生气地指责他“没自控力”、“说话不算话”。
再不听,就威胁“再不给我就没收了”、“再不交手机明天就别想玩了”。
但每次收手机都很费劲,更糟糕的是,很快这些方法完全不奏效了。
第二阶段:制定规则,争辩武力。
大概在5年级左右,儿子对手机更痴迷了。
为了有更多时间玩手机,他养成凡事“讲条件”的习惯。
让写作业,要增加10分钟手机时间;
让打扫房间,要增加10分钟手机时间;
让去补课,要增加20分钟手机时间。
……
我自己都被带跑偏,为了让他乖乖写作业,还主动制定规则,游戏时间都能从哪些事情中去获得。
刚开始,儿子还挺积极,但很快,问题愈演愈烈。
他根本为了完成而完成,作业一塌糊涂,草草写完了事。
打扫卫生就拿扫把随意扫两下,就连补课,也是人在心不在……
一旦做完就马上要求给手机。
我指出他的作业书写差、错误多,地没扫干净……
他就开始狡辩“我不会做啊”、“老师都没说不好,你就是挑刺”、“哪里没扫干净嘛,这是我扫了后才掉的”……
反正他有无数个理由狡辩,往往这时,我就不自觉跟他争论起来。
忍无可忍,我动手了,直到打得他满屋子乱窜,不停求饶。
但很快,这一招又失效了。
第三阶段:冲突频繁,摆烂躺平。
进入初中,我不敢动手了,看着长得比我还高一个头的儿子,我很难在气势上压倒他。
如果说前两阶段还可控,到这时算是完全失控了。
我只能生气、吼人、催促、批评,可儿子耳朵就像塞了棉花似的,压根不予理睬。
他爸断网拉电闸,他就砸东西,在房间里摔东西骂人。
最后,他干脆直接躺平不上学,用我们最在意的学习来反制。
综合这3个阶段,我明白了症结所在。
看似我一直在管理儿子,实则一直被牵着鼻子走。
他能轻易通过控制我的情绪,比如让我生气、愤怒、悲伤、恐惧等,让我失去对事情的掌控,并由此获得主动权。
整个过程中,看似我有规则,有行动。
但往往都是“鼠目寸光”,只在意当下能否阻止手机使用,像个灭火员似的,哪里有火就往哪里跑。
却没有放眼大局,从跟上树立权威,实现正向的管理和引导。
搞清了病根,解决方法自然更清晰了。
接下来,我采用3个方法,在短短3个月内,就成功帮儿子戒掉了手机瘾。
总的来说,就是做到“2狠1冷”。
1. 解决问题的决心要“狠”
以前,每次跟儿子沟通无果,我就会愤怒地破罐子破摔——“随你便,你想怎样就怎样,我难得管你。”
于是,又是一段时间的不闻不问,等哪天实在忍不了了,又开始低声下气寻求沟通。
这种“愤怒放弃——不闻不问——低声下气求和”的巨大态度反差,会让孩子对父母的权威产生质疑。
最后他会发现,完全可以利用父母的“不稳定情绪”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所以,在解决孩子的问题前,父母必须抱有必须解决问题的决心。
无论遇到再大的阻碍,都应该想办法克服,而不是愤怒逃避。
当我下定“狠心”后,解决问题的决心前所未有的强。
仿佛给精神浇筑了钢筋混凝土,突然对一切可能发生的冲突,有破釜沉舟的气势。
内心里,我不断重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指导方针。
再次遇到冲突,我不是愤怒地选择退缩,而是坚定地对儿子说:
“现在我们情绪都不是很稳定,等我们状态都平静些,我会再来跟你沟通。”
当我明明白白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孩子看到我改变的决心时,在气势上,就对孩子形成威慑。
后来儿子在一次沟通中说:
“那天你没像我想象的那样大发雷霆,而是不容置疑地平静对话时,我其实心里有点慌,总感觉这次你要跟我‘斗硬’了。”
2. 规则执行的情绪要“冷”
争吵中,谁先“破防”谁就输。
在跟儿子的无数次针锋相对中,我很容易因为儿子做的一件事、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而破防。
而儿子很聪明地利用这种模式来套路我。
他先是狡辩、耍赖、死不承认,把我死死陷在争论中。
当我觉得说服不了他,就会立马破防,开始指责甚至攻击他。
这时,他就有了“是你先惹我的,错的是你不是我”的精神高地,然后更坚定地加码,辱骂、动手等,直到我完全失去掌控感。
于是,我一次次进入“争论——责备——愤怒——破罐子破摔”的循环,一次次在纠缠中败于下风。
其实,打破这种循环很简单,只需要保持情绪“冷静”即可。
无论面临孩子何种疾风骤雨,我们都不攻击、不愤怒。
当他发现无论如何也不能撼动我分毫情绪,我既不会失控,又保持掌控全局的冷静。
精神力量站不住脚,他只能像漏气的球,战斗力快速干瘪下去。
3. 规则执行的态度要“狠”
以前,制定规则后,儿子一违反我就没办法,好好的规则很快变成废纸一张,毫无约束力。
其实,这就是孩子不断突破和试探的过程。
只要退让一次,就会有第二次。
所以,坚定执行规则,让孩子看到捍卫行为边界的坚定决心。
当孩子试图破坏规则,在做到情绪“冷静”的前提下,坚定地说“不”。
有一次,儿子玩手机时间到了,但他又像之前那样一拖再拖。
这次,我温和且坚定地说:
“我明白现在你正玩得起劲,让你放下手机会很难受。但规则就是这样制定的,如果你觉得时间太短,明天我们可以找个时间再商量一个双方满意的结果,但现在你需要把手机交给我。”
儿子见我态度坚决,开始用老方法,不仅狡辩自己的时间没到,还挑衅说“就算到了我就不给能把我怎样?”
我不生气,不管他如何撒泼,都只平静地看着。
然后在他试图跟我讲条件时,不被他的话题带偏,只重复:“按规定现在需要把手机交给我。”
说实话,这是一场艰难的心理较量,比的就是谁能沉得住气。
在对抗了3个小时,历经他威胁、打骂、砸东西,甚至对我动手等情况。
中途我无数次想放弃,但我脑子里提醒自己必须够“狠”,最后,我成功了。
那天儿子气急败坏把手机甩给我,吼“给你,这下满意了吧”,然后愤怒地回屋。
就这一次,我完成了权威建立。
此后又经历过3次对抗,每次都以我的胜利告终。
当儿子发现他的方法再也不奏效后,竟然心甘情愿地听从我的建议。
不到3个月,他开始乖乖上学。
虽然学习习惯很差,但手机使用非常规范了。
经此一事,我明白所谓“2狠1冷”,无非是情绪稳定,保持理智。
只要我们坚定不动摇,就能给孩子画好边界,让他在安全范围探索。
这很难,却是每位父母需要学会的教育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