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前,总以为小孩子精力旺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然而自从养娃后,才慢慢发现,孩子远没有想象中那么有活力。
他们也经常拖延、烦躁,注意力不集中,负面情绪爆棚……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霍金斯博士,提出过一个理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能量层级。
而孩子的能量值,在不同的养育方式,会出现很大的差异。
一个人是被爱滋养着长大,还是不停地被琐事消耗,结局很不一样。
说到这里,我不由地想起一位高中同学。
她叫晓丽,在高二后,成绩直线下滑,人也萎靡不振。
老师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便一次次上门家访。
一番了解后发现,在晓丽家,总是她妈妈里里外外地张罗着。
晓丽写作业,先写哪门功课,都是妈妈说了算。
就连她在小卖部买了什么零嘴,和同学说了什么话,妈妈都要管。
慢慢地,大人变成了喋喋不休的“碎嘴子”,孩子变成了闷闷不乐的“闷葫芦”。
看过一个说法,用琐事消耗孩子,就像钝刀子割肉,会一点点磨光孩子的灵气。
生活在处处被指责,事事被要求的环境中,孩子时刻都精神紧张,小心翼翼。
一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越是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分心,越难以成就一番事业。
这几年,“不拿琐事消耗孩子”的道理,被越来越多的家长认可。
然而,到底哪些才是“小事”呢?
我通过查阅资料,总结出以下10件,今天分享给大家。
不拿别人的孩子比较
看过一个调查。
当孩子们被问“最讨厌父母说什么”时,超15万人回答是这句: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把别人家孩子当标杆,让自己家孩子盲目对齐他人的长板,是最傻的。
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禀赋,一味横向比较,压根没什么意义。
比来比去,只会蚕食孩子的信心,让他误以为自己是这世上最差劲的。
而这种自我贬低,会大大挫败孩子做事的积极性。
一旦孩子开始破罐子破摔,父母使出再多的“激将法”也没有用。
不要一遍遍否定孩子的情绪
“不要为了一点小事就哭鼻子!”
“说你几句就拉个臭脸,你给谁看?”
“怎么又把自己关在屋里?”
面对孩子闹情绪,很多父母第一时间不是去了解,而是劝孩子没必要这样。
但生活中,谁都会碰上糟心事,孩子发脾气、有情绪,也再正常不过。
倘若一遍遍否定他的情绪,让他把负面情绪憋成内伤,就会让孩子陷入内耗中。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一书中写道:
“家庭生活,是我们学习情绪的第一个学校。”
允许孩子表达情绪,帮他们梳理心情,才能让他们振作起来。
允许偶尔搞砸的早晨
我有个很深的感触——每天早晨都像打仗,火急火燎的。
卡着点叫醒女儿,催着她穿衣服、洗脸、吃饭,叮嘱她检查书包、作业。
每一秒都像箭在弦上,就怕孩子吃不饱饭、迟到、忘拿东西……
这个时候,如果女儿赖床啦、挑食啦、磨蹭啦,我的火就会蹭一下子上来,开始吼她。
天天早晨如此,我自己心力交瘁不说,女儿也变得焦虑不堪。
后来,我看了一位博主分享,我们要允许偶尔搞砸的早晨。
放松一点,孩子晚了迟到了,挨一次批就长记性了;磨磨蹭蹭不吃饭,那就饿一次肚子;丢三落四,忘拿东西,耽误他自己的事后,孩子也就长心了。
别在一大早就用琐事缠住孩子,帮他留存力气,好应对接下来的一天。
不做“纠错永动机”
在网上看过令人窒息的一幕。
快餐店里,妈妈几秒钟一句地说着:
吃饭就是吃饭,不要东张西望;番茄酱蹭到袖子上了,你能不能仔细点;喝点果汁,别噎着;多吃菜,不要一个劲地吃肉……
整个过程,孩子低头吃饭,不停地被妈妈纠正着。
芝麻绿豆大的事,都斤斤计较,怪不得,孩子们眼神越来越暗淡。
当父母成了“纠错永动机”,孩子就只能常年活在否定中。
最后,他们就像英国心理学家特丽·阿普特所形容的:
“那原本充满了歌声与欢笑的身体,突然之间就变得畏缩、紧张、一蹶不振,原本神采奕奕、热情激动的脸上覆盖了阴霾。”
所以不要在小事上反复纠错,让孩子大胆试错,他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戒掉“催催催”的毛病
主持人李小萌,是个急脾气,最受不了女儿磨蹭。
她几乎是“催着”女儿长大的,催着她吃饭、穿衣、上学。
直到有一次,她看见女儿在催促中急得都哭了,才意识到自己多“残忍”。
为什么要用这些小事,把孩子逼成这样呢!
这些事,慢一点,又能怎么样呢!
想通这点后,李小萌戒掉了催催催的毛病。
不要把孩子当兔子撵,而把孩子当蜗牛养。
孩子有他自己的节奏,我们走一步,他们要走两步。
耐心点,多给他一点时间,引导他找到自己的节奏。
不把孩子的时间填满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的彭凯平教授,曾调研了三十多万中小学生。
他发现孩子们身上普遍存在“四无”现象:
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对生命价值无感受。
深究原因,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孩子的时间被填得太满。
周一到周五,从早到晚的学习、写作业;周末两天密密麻麻的各种安排,对孩子是极大的损耗。
孩子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就丧失了对生活的掌控感。
这种被安排,被约束的感觉,是很消磨一个人的锐气的。
把时间还给孩子,他们才能释放自己的生命力。
不打断孩子说话
你有没有打断孩子说话的习惯。
我的感受是,每次被人打断,都要花好长时间来平复内心的不满。
孩子渴望的是走心的交流,是有意义的对话。
而我们习惯是什么?
总是带着成年人的思维去听,一听到不对的地方,就立马打断。
太急于讲自己的道理,就听不见孩子的心声了。
让孩子把话说完,别让他的心事憋成内伤。
规矩不要定得太细
传统教育观念里,特别注重规矩。
定规矩没错,但切忌定得太细,执行得太死板。
比如,食不言寝不语,但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刚想说点事。
父母就说:“好好吃饭,别说话。”
比如,睡觉的时候,孩子想多看十分钟课外书。
父母又说:“规定是十点睡觉,晚一分钟都不行。”
再比如,孩子正在聚精会神地写作业,父母忽然喊一嗓子“坐直了!”
早睡早起、坐有坐相、东西要归位、房间要整洁……一切都要井然有序才行。
可天长日久地生活,谁能保证如此一丝不苟?
太多的条条框框,只会把孩子困在管教的牢笼中。
允许孩子自在一点,他们的生命才能舒展,能量才能充盈。
不和孩子翻旧账
有人说,成长是一个前进两步,后退一步的过程。
在生活习性影响下,孩子在进步和退步间徘徊,是常有的事。
就像学习,一些题他们会反复做错,即便知道正确答案,可能一着急又做错了。
碰上这个情况,有些家长忍不住“翻旧账”:
“你怎么又这样!你不长记性吗?为什么同样的错误,要犯两遍?”
翻旧账的做法,会把孩子拽到过去的负面体验中,让他们永远走不出挫败感。
过去的事就过去了,别再用“以前怎么样”困住孩子往前走的步伐。
允许出点小插曲
有时候想想,为什么我们总在小事上和孩子过不去。
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怕生活出乱子:怕孩子比别人差,怕他们不受欢迎,怕他们失败……
但美国心灵导师埃克哈特·托利,经过几十年研究发现:人生的容错率,大得超乎你想象。
所以,别怕出乱子,生活有点小插曲很正常。
允许计划外事情出现,也允许孩子去过随意一点的生活。
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全然放松下来,身心得到滋养。
不用琐事消耗孩子,关键在于对“小事”的理解。
那些不涉及原则的、不触及底线的,无关紧要的,都不必太过计较。
但影响一辈子的习惯、做人的准则、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些“大事”该管还得管。
学会“抓大放小”,我们和孩子才能轻装上阵,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稳。
与家长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