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家孩子一不顺心就满地打滚?”
“在游乐场,他总是抢别人玩具,怎么说都不听?”
“看他被小朋友推开,就知道站在原地哭,我这心里又急又疼……”
亲爱的妈妈们,这些场景你是否也经历过?我们常常把早教的焦点放在孩子是否聪明、是否早早会背诗认字上,却忽略了决定孩子未来能走多远的,往往是情商——这个看不见、摸不着,却至关重要的能力。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曾明确指出:“家庭是培养情商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学校。” 而0-3岁,正是这所“学校”奠基的关键期。孩子的大脑神经元飞速发展,他们从我们的一言一行中,学习如何管理情绪、如何与人交往。
抓住这个黄金期,做好下面这5件事,你就能为孩子的情商发展打下最坚实的地基。
第一件事:做孩子的“情绪翻译官”
当孩子因为积木倒塌而大哭大闹时,不要说“别哭了,这有什么好哭的”。请蹲下来,抱住他,轻声说:“你很努力搭的积木倒了,觉得很沮丧、很生气,对不对?”
这个过程,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共情” 和 “情绪命名”。你正在帮助孩子为那种汹涌的、说不清的内心感受贴上“沮丧”、“生气”的标签。当他能清晰地说出“我生气了”而不是用打人、哭闹来表达时,他就掌握了情绪管理的第一步。
第二件事:高质量陪伴,“看见”比陪着更重要
请每天放下手机,给予孩子至少15分钟的全情投入。陪他读一本简单的绘本,或者专心地看他搭一会儿积木。当他兴奋地指着自己的作品看向你时,你及时的、充满爱意的回应:“哇,你搭得好高啊!”,会让他感受到 “我是被重视的”。
这种源自《游戏力》的“蓄杯”理论,正是在为孩子的情感账户储值。内心充满安全感的孩子,才有余力去理解和关心他人。
第三件事:说“可以做”,而不是“不许做”
我们总习惯于说:“不许扔玩具!”“不许打人!”但孩子接收到的关键词往往是“扔”和“打”。
请把指令“转个弯”。把 “不许扔积木!” 换成 “积木是用来搭的,我们来一起搭个城堡吧!”;把 “不许抢玩具!” 换成 “弟弟正在玩,我们可以先玩这个小汽车,或者问他‘可以轮到我吗?’”
你是在为孩子提供替代性解决方案,教他如何用正确的方式满足需求,这就是最生动的社交技能课。
第四件事:父母以身作则,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你有没有想过,当你因压力而对家人不耐烦时,孩子正在悄悄学习?孩子是顶尖的模仿者。
当你感到快要失控时,可以坦诚地告诉孩子:“妈妈现在有点生气,我需要深呼吸一下/去喝口水冷静一会儿。”这个简单的举动,就是在向他亲身示范:原来负面情绪是可以被察觉,并且用不伤害他人的方式疏解的。
第五件事:鼓励自主,在安全范围内让他“自己来”
“宝宝自己端小碗吃饭吧!”“你来决定今天穿这件蓝色还是黄色的衣服。”
这些小小的选择,能极大地滋养孩子的自主感和成就感。一个相信自己能力、拥有自我价值感的孩子,在面对外界挑战时会更加自信和坚韧。这是情商的底层核心——健康的自尊。
养育孩子,不是要培养一个从不哭泣的“完美”小孩,而是帮助他成长为一个能理解自己、也能共情他人,内心丰盈而坚韧的人。这5件事,看似简单,却需要我们用爱和耐心日日践行。
从今天起,不妨选择其中一件开始尝试吧!你已经踏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亲爱的妈妈们,你在培养孩子情商方面有什么独门妙招吗?或者有什么困惑想要分享?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交流,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