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优秀”需要严厉管教,却忽略了“正向引导”的爆发力。
我们这一代父母,好像总不好意思大大方方夸孩子。生怕夸多了孩子会飘,于是拼命找点小缺点“平衡一下”。
其实孩子“哄着哄着”就会朝着更好的方向成长。
这里的“哄”不是无底线的溺爱,更不是违背事实的欺骗,而是用尊重、肯定与欣赏,帮孩子搭建自信的阶梯,让他们在爱里主动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对孩子的“哄”,要从看见他的闪光点开始。
孩子的成长没有“完美模板”,哪怕他没有突出的天赋,也一定有值得肯定的细节,这时候就要放大他的优点。能静下来读半小时书、主动收拾玩具、主动帮你收拾茶几,帮家人递东西……这些小事都值得被具体夸赞。
“哄”孩子的关键,是用正反馈强化好行为。
人性里总有“趋利避害”的倾向,孩子也会更愿意重复能得到肯定的事。
别只说“你真乖”,不如说“你看你把杯子摆得多整齐,连我平时忽略的小角落都擦干净了,比妈妈细心多了!”你这么一说,娃下次准还愿意干,慢慢就养成爱收拾的习惯了。
再比如娃练口算,一开始5分钟错10道,哭着说不想练了。你别骂“怎么这么笨”,不如说“妈妈记得昨天你还得6分钟呢,今天快了1分钟,而且错的题比昨天少1道,再坚持两天肯定更厉害!”娃听了有劲儿,慢慢就把“怕困难”变成“敢坚持”了。
这种精准的肯定,会让孩子明确“认真做事、主动分担是好的”,并主动把这些行为变成自己的习惯。
久而久之,“有条理”“爱分担”就会从“被夸赞的事”,变成他骨子里的优点。
又比如孩子练跳绳,从一开始一次跳10个就喘气,到坚持一周后能连跳50个,不要只说“你进步了”,而是具体夸“妈妈记得你第一天练完胳膊都酸了,却没放弃,现在能连跳50个,这份坚持和毅力真的太了不起了”,孩子会更清楚“坚持能带来改变”,未来遇到困难也会更有韧劲。
反之,总盯着小缺点、别人夸孩子时忙着“拆台”,不仅会浇灭孩子的热情,更会让他陷入“我不够好”的自我怀疑。
“哄”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跟着孩子的成长调整方式。
小时候,“哄”是毫无保留的接纳与鼓励,帮孩子筑牢安全感。
孩子进入初高中有了思辨能力,“哄”就变成“对事不对人的引导”——肯定他的努力,也客观指出问题,同时给出解决思路,比如“这次小组作业你主动承担了PPT制作,花了好几个晚上找资料、调格式,特别负责,要是能在内容里多加入一些你们小组讨论的观点,会更完整,我们可以一起想想怎么把讨论内容梳理进去”。
等孩子成年后,“哄”又成了得体的边界感,尊重他的选择、相信他的判断,比如他选择假期去做兼职体验生活,不说“在家待着多舒服”,而是说“你能主动去体验工作、规划自己的假期,说明你有自己的想法和行动力,遇到问题随时和妈妈说,妈妈相信你能处理好”,让他带着父母给的底气闯荡世界。
很多家长担心“总夸孩子会飘”,但真正的“哄”从不是欺骗。它不回避问题,也不夸大事实,而是用积极的视角帮孩子看见自己的潜力。
当孩子在父母的肯定里感受到“我被信任、我有价值”,就会生出向上的动力。当亲子关系里充满欣赏而非指责,叛逆自然会少很多。
孩子成长的底气,永远来自父母“看得见他的好”的眼睛。